APP下载

拇外翻疼痛与足太阴经筋病的相关性研究

2011-03-01温建民孙卫东桑志成胡海威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1年6期
关键词:拇趾力线公孙

佟 云,温建民,孙卫东,桑志成,胡海威

拇趾第一跖骨头内侧疼痛是拇外翻病人就诊的主要原因,目前中医学尚无对本病的系统论述。本研究拟通过对拇外翻病人临床症状,尤其是疼痛的部位、程度进行归纳分析,用中医经筋理论解释拇外翻的病证特点[1、2]。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拇外翻病人213例(444足)为北京市丰盛中医骨伤专科医院和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科的住院病人,其中男 10例,女 203例;年龄 18岁 ~80岁,平均年龄51.4岁;初发年龄0~47岁,平均31.69岁;加重年龄15岁 ~73岁,平均48.82岁;平均病程19.68年。双足213例,单足18例。无足部外伤史、手术史、痛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病史。

1.2 足太阴经筋及其结筋病灶点记录

《灵枢·经筋》中记载足太阴经筋走行为“起于大趾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络于膝内辅骨,上循阴股,结于髀”。经筋起始部位易出现的结筋病灶点为大都次(第一跖趾关节内侧)、公孙次(舟骨结节)、公孙上、商丘次等。检查并记录拇外翻病人疼痛沿足太阴经筋放射情况及结筋病灶点压痛情况[2]。

2 结果

2.1 231例(444足)拇外翻患者沿疼痛情况

病人自觉疼痛部位多位于大都次:422足占95.05%;部分病人主诉疼痛向公孙次放射:203足占45.72%;向公孙上放射:185足占41.7%;向商丘次放射:26足占5.9%;放射至阴陵次 1人占0.023%。

2.2 231例(444足)拇外翻患者沿足太阴经筋结筋病灶点压痛情况的检查

表1显示,沿足太阴经筋进行检查,发现结筋病灶点出现如下压痛情况:大都次:102足占22.97%,公孙次:54足占 12.16%,公孙上:43足占9.7%,商丘次:12足占12.1%,阴陵次1人占0.023%。

3 讨论

3.1 经筋理论

表1 拇外翻病人足太阴经筋病变分布情况

中医经筋理论是经络学说的一部分。《灵枢·内经经筋》是最早系统论述经筋的专著。它把全身分为十二经筋,经筋也分为手足三阴、三阳,起于手足之端,向心性走行,在循行途中结、聚于四肢关节部和肌肉丰盛之处,如髀、膝、踝、肩、肘、腕等。《素问·痿论》谓:“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素问·五脏生成》曰:“诸筋者皆属于节”;《灵枢·经脉》曰:“筋为刚,肉为强。”可见,经筋联缀百骸,维络周身同,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固护体表,抵御外邪,使整个躯体保持一定的位置并保证全身关节运动滑利。

3.2 经筋理论的现代研究

很多学者借鉴现代医学对经筋理论做了进一步的研究,提出经筋理论就是古人以经脉为纲,对人体骨骼肌及其附属组织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它的行程概括了人体的运动力线,十二经筋就是对人体最主要的十二条运动力线的总结。每条运动力线上的肌肉、韧带关系密切,在生理上相辅相成。病理条件下,即当某条肌肉或韧带损伤后,这条力线在整体上必然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尤其是在损伤部位附近。

所以,在临床诊疗的时候,沿整条经筋尤其是结筋病灶点附近检查,还可以发现所谓的“隐性”病灶。“隐性”病灶的发现和治疗可进一步缩短疗程、提高疗效,这又被称为“辨经论治”。目前已有很多学者经过临床验证,认为“辨经论治”比单纯“以痛为腧”的治疗效果更理想[3、4]。

3.3 足太阴经筋疾病

《灵枢·经筋》中记载的足太阴经筋走行为“起于大趾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络于膝内辅骨,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于齐,循腹里,结于肋,散于胸中。其内者著于脊”。即足太阴经筋起于足拇趾尖内侧,循行于下肢内侧到脐,最后部分到胸腔,部分止于胸腰段脊柱。按现代解剖学来分析,足太阴经筋概括了拇趾展肌、拇短屈肌、踝关节内侧韧带、膝关节内侧韧带、缝匠肌、内收肌等位于下肢内侧并延伸到腰部的肌肉韧带群及其附属组织的运动力线。生理情况下,太阴经筋反映了人体内侧力线上诸多肌肉、韧带相互协调的运动状态;病理情况下,它的显性和隐性“结筋病灶点”说明经筋疾病的部位。

3.4 拇外翻和足太阴经筋疾病

拇外翻病人最主要的症状是拇趾第一跖骨头内侧疼痛,部分病人出现疼痛向足内侧放射,放射的方向与足太阴经筋走行相符,有极少数病人放射到阴陵次。检查发现,除在大都次(22.97%)可触及结筋病灶点外,还依次在公孙次(12.16%)、公孙上(9.7%)、商丘次(2.7%)检查到压痛,这充分说明拇外翻反映足太阴经筋病变,即反映了人体下肢内侧力线的病变。

临床观察还发现,虽然有422例(95.05%)病人的疼痛位于大都次,203例(45.72%)病人的疼痛位于公孙次,但压痛却分别仅占102足(22.97%)和54足(12.16%),显得症状和体征不吻合,原因在于疼痛是致痛因子作用于伤害感受器所产生的感觉。躯体的伤害感受器主要存在于关节囊、韧带、骨膜、关节脂肪垫、血管周围组织等处。伤害感受器有随受刺激时间的延长而痛域升高的趋势。因为拇外翻患者的疼痛具有时间长(本研究的病人平均病程19.68年)的特点,所以局部皮肤的压痛不明显与病人病程较长,痛觉感受器已不敏感有关[5、6]。

总之,拇外翻是个渐进性发展的疾病,可以按照经筋理论指导治疗。早期,对足太阴经筋的结筋病灶点进行治疗,并沿经筋仔细查找,发现并治疗“隐性”结筋病灶点,可以调整拇趾的运动力线,放松受损的经筋,促进经筋中经络气血的运行,起到活血化瘀、消除疼痛、延缓病情发展的作用。但当疾病发展到晚期,经筋、经络受损并累骨与关节产生严重畸形,则必须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手术和手法并重,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7、8]。

[1] 王正义主编.足踝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 薛立功.中国经筋学[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09.

[3] 冯广扬,易焕彪,黄敬伟.《黄帝内经》经筋学理论概述[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5,1(2):15-16.

[4] 赵 勇,郭振芳,董福慧.经筋痹痛与软组织张力的相关性[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6):85-86.

[5] 韦绪性主编.中西医临床疼痛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

[6] 江澄川,赵志奇,蒋 豪,主编.疼痛的基础与临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

[7] 温建民,林新晓,杨 巍,等.小切口治疗拇外翻畸形[J].中国骨伤,1995,6(8):26-27.

[8] 温建民,桑志成,林新晓,等.小切口治疗拇外翻的临床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2,1:34-36.

猜你喜欢

拇趾力线公孙
不同力线位置高位截骨术治疗KOA的临床疗效研究*
如何矫正“大脚骨”
公义与私交
内侧固定平台单髁置换术后的冠状面下肢力线是翻修的影响因素
公孙仪嗜鱼
丞相的爱好
公孙枝: 五张羊皮的大买卖
拇外翻,亦轻亦重?
尼采的哲学实践
“大拇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