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伤护理工作中心理干预作用初探

2011-02-28

护理研究 2011年18期
关键词:外伤病人康复

李 荣

在医学科学日益深化细化的今天,现代护理医学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人性化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护理体制也由功能制转向整体护理与责任制护理相结合的、对病人实施整体的、全面的、系统的全身心的护理。国内外学者已把护理工作中的心理干预提高到很重要的位置,认为心理干预是现代医患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手术治疗效的重要措施之一。各种心理因素对人的健康和疾病康复的影响,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医学实践中,大量事实证明,有害的心理因素会影响到疾病的康复甚至致病,所以任何疾病的康复不仅是躯体上的康复,同时应包括心理康复,而且心理康复在全面康复中占主导地位[1]。心理干预通过护理人员与病人的互动,帮助病人获得最佳配合状态,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康复效果。2009年以来,眼科、口腔科对216例突发性的外伤病人(交通事故、打架、作业事故等)在传统治疗的同时,阶段性地进行了心理护理,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216例中男181例,女315例;年龄16岁~70岁;颌面外伤101例,眼钝挫伤70例,眶壁骨折21例,颌骨骨折15例,泪小管断裂5例,唇裂伤3例,眼球破裂1例。

1.2 方法 入院时,根据SCL-90反映出的负面性心理症状,制定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护理。

2 结果(见表1)

表1 病人心理干预前后SCL-90情况例

3 心理干预的实施

3.1 第1阶段的心理干预

3.1.1 软件安慰 这些突发性的外伤病人,大多是偶然发生的,起病突然,毫无思想准备,没有任何发展过程,受伤者绝大多数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发生的。事发之后,病人及家属都惶惶不安、焦虑烦躁,预想到种种可怕的后果:轻则担心留下后遗症或残疾,重则担心以后生活不能自理等。针对以上种种表现形式,护理人员首先对病人进行精神状态的评估,然后根据其特点进行心理干预。对病人及其家属进行语言或肢体语言的安抚,稳定其情绪。如搀扶并陪同病人进行检查处置,用温和同情的语言创造轻松的心理氛围等等,减轻或消除病人的沮丧、悲观甚至绝望等负面情绪。

3.1.2 硬件抚慰 介绍医院的情况,陈述大夫给予的治疗方案的合理性,介绍同类病人根据此方案治疗后,出院时达到了如何满意的治疗效果等,让病人及其家属放心。与此同时,不失时机地给病人及其家属介绍主治医生、责任护士的高超医术和优秀品格;再者,不厌其烦地耐心回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细致地介绍床头呼叫器的使用、床头卡标志以及查房、住院的制度,介绍医院的作息制度、请假制度以及三餐情况。使病人及其家属觉得确实是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了。他们想了解的都知道了,他们没有想到的也替他们想到了。通过这些介绍,给他们一种心理上的安慰,赢得他们对医院信任。

3.2 第2阶段的心理干预 治疗过程的心理干预。手术是疾病的治疗手段之一,同时也是对机体的一种创伤,对病人来说是一个心理应急与适应的过程。手术前病人的心理护理,对病人安全顺利地进行手术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能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使病人接受手术时有个良好的心理状态,为术后康复奠定基础[2]。对于担心伤口恢复不好而顾虑重重的病人,不论伤势多么严重,在护理过程中要沉着、冷静,神态自若,工作有条不紊,忙而不乱,绝对避免大惊小怪的面部表情,以免加剧病人的恐惧心理。比如要亲切和蔼地与病人进行交流,耐心听取病人的意见和要求并进行解释,向家属详细交代病情,阐明手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说明手术的可靠性,介绍当今医学发展情况和手术人员的工作经验,并列举成功的病例,鼓励病人提高勇气、充满信心,使病人正视现实,情绪稳定地接受手术。

3.2.1 对于手术前过分紧张和焦虑的病人的心理干预 紧张和焦虑是手术所造成的心理威胁的一种情绪反应。轻度的紧张和焦虑是病人的正常心理防御,而过分的紧张、焦虑就会通过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有的临上手术台时还会出现四肢发凉、发抖、意识域狭窄的情况,对手术环境和器械等异常敏感。这些心理的产生致使机体免疫功能改变从而降低对手术的耐受力[3]。对于这类病人,要进行特殊的关照,要加强巡视,主动接触病人。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与病人聊天,讲有关励志故事,有条件时给病人提供一些有利于稳定其情绪、有利于治疗的书籍和有关方面的报刊。因为外伤病人病情复杂,手术方式各有不同,在心理干预内容上也要有所区别,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要有的放矢,针对性强[4]。

3.2.2 对于担忧影响就业、医疗费用的病人 应及时了解病人及其家属的有关情况以至社会关系、工作性质等等,用一些鼓励的语言或残疾名人的事例去说服对方,使其鼓足勇气,而对现实。当然,在谈话过程中,言语要慎重,避免接触病人敏感或伤感的话题。至于担心费用问题,要向病人解释同类医院的医疗费用,介绍有关收费的具体规定,使病人安心、放心。要耐心细致地说明为什么用这种药品,为什么会让对方做这样的检查。总之,要针对不同时思想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心理疏导。

3.2.3 对于内向、自闭性的病人 要及时发现其在治疗过程中的积极配合治疗的闪光点,抓住其闪光点进行鼓励,克服其颓丧的情绪,增强其战胜疾伤痛的自信心。生活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医院的特殊氛围,不仅会给内向、自闭型的病人带来心理上的痛苦,而且会干扰医疗方案的正常实施,在心理干预时要特别注意诱导病人树立正确的观念,积极主动地配合医院的治疗。

3.2.4 对于悲观情绪重、畏惧心理重的病人 要多进行语言上的安抚,通过说明、示范、诱导、暗示等方法,让病人学会精神放松,学会转移注意力,杜绝一切不良刺激。要指导病人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同时,介绍意志坚强的同类病人与这个类型的病人进行“心理换位”思考,正确对待伤情,缓解悲观、畏惧心理。病人由于是外伤所致,故在一段时间内会沉浸在外伤发生的场景中不能自拔,甚至因为强烈的刺激而引发精神异常,对生活、工作缺乏信心,情绪低落,甚至会毁坏物品借以发泄。对此,护理工作中的心理干预显得特别重要,引导病人对事故的发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最短的时间内尽最大可能消除其心理障碍。

3.2.5 对于脾气暴躁不配合的病人 首先要关心体贴病人[5]。避免不了病人发怒时,不管他说的有无道理,不妨先顺着病人,如对方故意挑毛病时,可以微笑着回答他“谢谢你的指教”;如对方挑剔医院的毛病时可以回答“你提的意见很好,我会向有关方面反映的”;如对方故意刁难,可以真诚地微笑着说,“我想办法尽量满足你的要求……”这样,可以暂时缓解病人的不良情绪,和病人在心理上拉近距离,待病人情绪稳定时,再用百倍的耐心和其进行沟通。在沟通时细心找出其情感上的薄弱环节,如通过父母、孩子、妻子等有关话题与其交流,进行心理疏导,婉转地讲明不配合会带来什么样的严重后果。

3.3 第3阶段的心理干预 康复阶段的心理干预。病人的病情稳定后,要根据其伤势和恢复情况制定一个康复阶段的心理干预方案,如劝其以主动锻炼为主,辅以理疗、专用康复器械等,在运用康复器械时,要细致地做示范,讲明锻炼要令,循序渐进,使病人确确实实感觉到自己伤势日渐正常。一般来说,手术预后良好的,手术再痛苦也比较欣慰;而术后效果不好或预后不理想的,尤其造成躯体缺陷的病人必然产生缺陷心理,会给病人心理上带来巨大的创伤。所以对可能致残的病人,护士术前要交代清楚,并给予同情、支持和鼓励,让他们勇敢地面对现实、接受现实。

护理不仅仅是以疾病为中心,更重要的是从病人的生理、心理各方而都能得到整体的护理,特别是手术病人,手术本身对病人而言就是一个刺激,可引起一系列消极的心理反应,直接影响到手术的效果和伤口的愈合,因此心理干预是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心理护理不仅能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消除紧张,恐惧心理,更重要的是能使病人积极配合治疗,早日康复。对216例外伤病人进行心理分析并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后,收到的效果比较明显。但是由于外伤病人大多数是意外事故所致,病情复杂,多发性、复合性创伤多见,发生伤害的原因也比较复杂,心理障碍程度轻重不一,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外伤后病人的心理护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1]戴闽.实用骨科治疗与康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27.

[2]朱红.实用心理护理技术[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14-316.

[3]李敏,王锋,闫艳平,等.护理干预减轻手术室环境对病人的影响[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3,17(6):534.

[4]刘昌凤.综合性心理干预对外伤性截瘫病人负性情绪的影响[J].全科护理,2009,7(12B):3200-3201.

[5]丁敏,金梅宝.腹部外伤病人的心理分析及护理[J].全科护理,2009,7(12B):3230.

猜你喜欢

外伤病人康复
谁是病人
羊常见外伤、创伤的治疗方法
急诊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闭合性十二指肠胰头外伤中的应用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病人膏育
严重肝外伤27例诊治分析
胸壁外伤合并胸壁疝1例
我帮病人“走后门”
医生,你怎样面对生命垂危的病人?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