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院419例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

2011-02-27吴世启陶阳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2011年3期
关键词:药品我院报告

吴世启 陶阳

(河南省信阳市中心医院,河南 信阳464000)

近年来,随着新药的不断上市及临床用药品种的增多,超常用药、过度用药、重复用药、不当联合用药等不合理用药现象日趋严重。开展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监测、分析及上报工作,对促进合理用药、保障患者医疗安全尤为重要。2004年,国家颁布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1],将药品不良反应定义为: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各地医疗机构按要求成立了药品不良反应管理组织,建立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制度。本文就我院ADR/ADE管理小组收集的419份ADR/ADE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我院ADR/ADE的特点与规律,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我院2007-2009年间收集并上报的有效ADR/ADE报告419份。

1.2 方法

分别按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类别、给药途径、ADR/ ADE累及的器官与系统、临床表现,设计适当的表格[2],对收集的ADR/ADE报告逐一按项目进行登记、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ADR/ADE患者性别与年龄分布

419例ADR/ADE报告中,男性203人,女性216人,男女比为1∶1.06。60岁以上患者呈多发趋势,占总量的41.52%(见表1)。

表1 发生ADR/ADE患者性别与年龄分布

2.2 ADR/ADE与给药途径

419例ADR/ADE报告中,静脉滴注为320例,占总量的76.37%,为ADR/ADE主要发生途径,其次为口服给药,占16.90%(见表2)。

表2 引发ADR/ADE的给药途径分布

2.3 ADR/ADE与药物种类

引发ADR/ADE主要集中在抗感染药物,共225例,占53.70%;其次是中药制剂64例,占15.27%。在抗感染药物中,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药物所占比例最大,为58.67%,此两类药物均为临床最常用的药物。另外,涉及ADR/ADE的病例中,单一用药192例,占45.82%;联合用药227例,占54.18%,ADR/ADE与联合用药有一定的相关性(见表3、表4)。

表3 引发ADR/ADE的药品类别及构成比

2.4 ADR/ADE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419例ADR/ADE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和消化系统最为常见,临床表现一般为过敏症状及胃肠道反应。其他各系统也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详见表5。

表4 引发ADR/ADE的抗感染药类别及构成比

表5 ADR/ADE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2.5 转归

419例ADR/ADE患者经过对症治疗、停药或改用其他药物后,痊愈402例,好转13例,导致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的4例,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由表1可知,性别与ADR/ADE的发生无明显关系,60岁以上年龄组ADR/ADE患者呈多发趋势,所占比例为41.52%。可能的主要原因是老年患者各器官功能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从而造成药物在体内蓄积,增加了ADR/ADE的发生概率。因此,老年患者用药应慎重选择药物品种和剂量,尽量实施个体化给药。同时,临床药师应做好该类人群的用药指导和监护。

ADR/ADE发生率最高的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占总量的76.37%,可见静脉给药风险较大。首先,该给药途径药物直接进入血液,无肝脏首过效应,药物相对浓度高,药物对机体的刺激迅速而强烈;其次,静脉滴注对药物的质量要求高,药物本身的pH值、微粒、内毒素、赋形剂等都有可能成为ADR/ADE的诱因,尤其是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可造成局部循环障碍,引起血管栓塞和局部供血不足,进而导致组织缺氧,产生水肿和静脉炎等[3]。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提倡在临床药物治疗中应遵循口服优先原则,尽量减少静脉滴注,确实需要静脉给药者,应尽量避免剂量过大、浓度过高、速度过快,尤其是对一些刺激性较大的药物更应慎重。

由表3、表4可知,引发ADR/ADE的药物种类中,抗感染药物和中药制剂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53.70%和15.27%。在抗感染药物中,头孢菌素类排在首位(34.67%),喹诺酮类次之(24.00%),与文献报道一致[4-5]。原因为该两类药物抗菌谱广,药物活性强,临床应用广泛,使用频率高,同时也存在滥用现象。

引发ADR/ADE的中药制剂主要为中药注射剂,因为中药制剂成分复杂,其中的动植物蛋白、鞣质等物质极易引起过敏反应。而且制剂中的添加剂、增溶剂以及因药物本身的氧化、还原、分解、集合等所形成的杂质均能形成过敏原,导致过敏反应。另外,临床上中药注射液联合用药现象较普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导致ADR/ADE的重要原因[6]。近年来,临床中药注射剂用量越来越大,使用时应严格遵循《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7],发现问题应及时对症处理。

我院ADR/ADE所致器官损害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这可能与皮肤损害的临床表现易于观察和诊断,而且不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有关;其次是各种药疹主要为变态反应所致,而且目前临床上常用药物本身为全抗原或半抗原,可与机体发生非正常的免疫反应[8]。

4 对策

在药物治疗过程中ADR/ADE既不能预见也无法杜绝,但可以通过合理用药来减少其发生概率。通过对我院419例ADR/ADE报告的分析认为,相当一部分ADR/ADE与临床不合理用药有关,必须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ADR/ADE发生率。一是医疗机构应切实加强临床用药管理,建立健全临床用药督导制度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明确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权限,从制度上规范医师的用药行为。二是提高临床医师对ADR/ADE的认识,自觉抵制药品促销行为,不断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尤其要熟练掌握《处方管理办法》[9]、《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10]等法规,以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从源头上降低ADR/ADE的发生。三是临床药师要积极开展处方评价和病历分析工作,对处方实行动态监测和超常预警,对不合理用药及时进行干预。要经常深入临床进行合理用药指导,对特殊患者、特殊药物开展血药浓度监测,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要认真作好ADR/ADE监测和上报工作,不断总结和掌握ADR/ADE发生的规律、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帮助。此外,医院开展静脉药物集中配制,建立静脉药物调配中心,亦可减少静脉注射引起的ADR/ADE。

[1] 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Z].局令第7号,2004-03-04.

[2] 王南松,周学琴,王立军.45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9,29(13):1137-1137.

[3] 郑策,梅丹,王兰,等.关注制剂辅料的ADR[J].中国药学杂志,2005,40(9):44-45.

[4] 张伟,秦玉花,赵红卫,等.我院53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9,20(23):1810-1811.

[5] 张嘉丽.我院31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9,20(32):2537-2539.

[6] 邓增潮,梁增杰.72例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5,2(1):30-31.

[7]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Z].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30号.2010-06-11.

[8] 赵泉,梁延平,程东升,等.770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9,29(19):1696-1697.

[9] 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Z].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53号. 2007-02-14.

[10]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Z].卫医发[2004]285号.2004-08-19.

猜你喜欢

药品我院报告
是不是只有假冒伪劣药品才会有不良反应?
我院隆重举行2020届毕业典礼
报告
药品采购 在探索中前行
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谁赢谁输?
报告
报告
我院跻身全国高校就业50强
药品集中采购将走向宽松
我院田径运动会顺利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