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台湾之初的原乡旧事

2011-02-23蔻蔻梁

市场周刊 2011年12期
关键词:安平台南

蔻蔻梁

如果不往西走,台南,这个台湾最古老的城市,已经和台湾其他城市一样,呈现出模糊的面目:同样崭新的高楼和商厦,同样奔走在街道上的小绵羊摩托车,同样穿着热裤和短裙,画着浓重黑色眼线的少女。

我走向城市之西,直至沧海桑田处——安平。昔日大家都嫌弃它“土”,而今保育风潮却造就了台南“古老当时兴”的小镇情怀。那些到此寻找古意的游客和熙攘的商铺似乎只是背后那些古街窄巷曾经繁荣过的一个证据。安平是台湾的源头,古名“一鲲鲔”,又叫做“台湾窝”。“老”,分明就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旅游潮味。

越过中华西路,沿路左侧是颇具盛名的台南运河。运河曾是连接安平港与安平市区的重要通道,1865年,安平开港,正式名称为“台湾关”。清中叶,安平港逐渐因淤积而不利于航行,往昔桅樯林立的兴盛景象一去不返。

经历过兴衰的城市总有种宠辱不惊的淡定,从风光显赫的商港到寂静没落的渔村,安平已经走过了近400年。如今,昔日的行政中心赤嵌楼、全台首学孔庙、延平郡王祠等历史古建筑呼应着东区的水泥建筑。老街,旧聚落、古堡、炮台、行商洋楼,渔港在现代文明下被映衬得更加安详。

安平记忆台湾之初

走在安平街上,依稀听到有人唱那首“安平思想起”。循声觅去,就在石板红墙下,老妇人为我们唱出“身穿花红长洋装,风吹金发思情郎……”。统治了台湾38年的金头发的荷兰人,至今在安平歌谣里撩动老一辈的记忆。

1661年4月,郑成功率军通过鹿耳门港道,9个月后,荷军终于投降。从此安平人敬郑成功为“国姓爷”。他治理台湾22年,使得台湾丰衣足食,人心安定。他的塑像在赤嵌楼矗立,我们当然只是循例而至,做导游的台南老人说至情深处几近哽咽,被年轻人的分神而反衬出几分不合时宜的尴尬。

安平古堡有一个几近炫目的名字——亿载金城。时间的拉力把古堡变成仅存的一点颓墙,经历亿载却固若金汤的愿望,终究是敌不过岁月的磨砺。带着我们去的台湾导游,会抚摸着那堵颓墙自豪地说:“这堵墙有接近400年了,是我们台湾最古老的一堵墙。”我不语。对于5000年中华文明而言,400年的历史不过是风里一个细小的微笑,但对于远离大陆的台湾岛,它诚然就是一条蔓延的根,让它不至于随波漂流。

沿古堡街南行不远,就到了延平街。300多年前,延平街在荷兰人规划下,成为热闹的商业贸易中心(当年称为热兰遮街),也是全台湾第一条商业大道。当年,这700米的窄街遍布一些古老的行业香烛店、碾米厂、面粉厂、中药房、参药铺、杂货店、蜜饯行、打铁店等店面在街上紧密毗连……如今看这条街,只是台南的一条毛细血管,大一点的车辆都无法通行,虽然,早年它和运河一起担任着动静二脉贯穿台南。

我被人潮推动着,走在延平街上。古老的安平传统房屋尺寸都小,门窗低矮。有人认为这是因为靠海为生的渔民贫穷所致,也有人认为是因为要防海风吹袭,更有一种理论认为,安平渔人习惯了船上的小尺寸构造,所以哪怕在陆地上,也无法适应空旷住处。当然狭小有狭小的好处,人和人的距离骤然拉近,到现在,人情味还是这座城市最典型的气息。

“古早”风气之下,寂静了许久的安平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老人抱怨说安平的发展为当地带来很多新商机,房价也被拉高。随处可见的商贩和游客让安平变得拥挤,停车,塞车,叫卖,垃圾都成为安平人的生活困扰。但是安平人性格始终是知足的,“有口饭吃的日子已经很不错,发展,总是好事”。这个夏日里,说话的老人摇着扇子,我满头大汗。

小吃台南大众铭刻

台南的人情味以食物的香气的方式贯穿了台南的大街小巷。

我希望每天早上都能够很饿地起床,然后依次吃下路上那些鱼丸汤、虾仁肉圆,蚵嗲、虾卷、蚵仔煎和传统豆花。

最早的时候,因为安平渔获容易取得,遵循闽旧例,渔民总喜欢在出海前或入港后来碗热腾腾的点心。和其他旅游城市不同,它们是台南人生活的一部分。周氏虾卷,古堡蚵仔煎、安平豆花、天从伯鱼丸汤、吴老太太的芋糅与虾仁肉圆,每一家都得用“挤”来形容,才能顺利从当地人中杀出重圍,抢到一两碗吃吃——味道还真的是不负众望。人人都要吃的天从伯鱼丸汤看起来清白异常,近似开水的汤底不见一丝油星,但味道分明是甜甜的海鲜味,弹牙的雪白鱼丸比婴儿的脸蛋还要细嫩些,吃起来甚至都让牙齿产生了罪恶感。

前脚从车上下来,后脚就迈进了鼎鼎大名的“度小月”。这三个字如此浪漫,原来意思不过是一位老渔民为了度过渔获少的“小月”而制作出来的一碗面线而已。

当然又是满座。好客的店员在门口骑楼下为我们摆上低矮的小桌子小板凳,门口几口大锅里煮着卤水猪脚,大瓦锅边上挂了一两寸厚的“老胶”,显示着这是一锅经历了日子的老卤。吃的不过是一碗面线,只一口的分量,面上一只虾。汤头清甜可口,分量恰好宜人,让肠胃还有位置吃下一只卤蛋、一只卤肉丸、一块卤豆腐。卤水带甜,是清香的台派卤水,卤好的猪脚轻轻一戳就骨肉分离,到嘴里又有嚼劲,问起秘诀,师傅谦虚地说:“用心去做就好啊。”

台南人通过口腹之乐极好地保存了台湾的传统文化。对“古早”味的推崇让现代台湾人努力学习传统事物。新潮的擂茶馆里一群衣着时尚的孩子遵循古法一下一下地把茶叶和芝麻捣碎,老人家的膨糖和芋冰总是最早售罄的物事。

最后,台南繁荣的夜市文化更让所有热爱食物的人陷入疯狂。城市里有巨大得如同另一座城市的夜市,不是一个,而是接近10个。每天轮流开张和休息,最出名的花园夜市所在地曾经只是一个废弃的荒野。我们不小心进入花园夜市,再出来的时候已经是“脑满肠肥”。天啊,请赐我多一点点容量,我还想去吃一碗香辣的大肠面线,吸溜着鼻涕,唏嘘着再回味一次它的浓香和顺滑。

民俗血脉颤动的联系

也许真的是因为远离大陆吧。这里,满眼都是台南人对神明的敬畏。因为台南最早的居民多半以海为生,海上的风云变幻让生活处于一种不可测的命运中。所以,台南每一部社都设有主庙,将原乡所崇奉的观音菩萨、妈祖,保生大帝、城隍爷及王爷等信仰带到本地。在台南,只要抬头张望,便可看到三步一小庙、五步一大庙的景象,而为祭祀活动制作供品的作坊更是随处可见。最让人赞叹的是各种手扎手绘的纸扎楼台,画工细致,轻盈玲珑。恨不得带一个回家当工艺品摆着。

路过府城隍庙,这是台湾第一座城隍庙,1669年建立,依然保存完好。这座三进双护龙的建筑,格局狭长幽暗、神像威武狰狞、座前案桌、枷锁刑具、警世威赫的匾额楹联、斗大的算盘,处处显露阴森诡谲的气氛。而三川门内高悬一匾,上书“尔来了”三字,浅显直白,却让我寒毛倒竖。

农历五月十一城隍爷诞辰,据说城隍爷按例于诞辰前夜行辖境,探访民情,是年度最热闹的庙会。而各街道上的小城隍庙也会次第举办仪式,黑白无常亦被请出游街,气氛热烈。参与庆典的大人和小孩都要在脸上画上花脸,那个兴高采烈挥舞令旗的孩子,城隍老爷在他的童年里,也许有着比变形金刚更深刻的记忆。

除了庙宇以外,在台南的安平区走动,随处可见房屋上贴着各种桃符或者一些在电影里见到的图腾和辟邪之物。在台南,这些东西叫做“厌胜物”。自古以来,安平房屋格局矮小逼仄而居民众多,巷弄纵横,檐角相错,所以容易违反中国传统所崇尚的风水命理学说。为了抵煞制冲,祈求屋宅平安,各种镇宅辟邪的器物和图腾也就应运而生了。

台南的厌胜物有很多种,从屋脊上的风狮爷、门楣上的八卦牌、倒镜,狮牌,到墙篱厅堂的照墙、照屏,式样繁多。材质上,或木或陶。一般在安置时都要讲求一定的仪式与禁忌,一般民家多将之请到庙中,或聘道士到家中作法,以开启灵性。

在台南东部的现代住宅区,已经不常见这些厌胜物了,纵有,屋主也不尽知道所以然。据说这些厌胜物里最有名的是风狮爷,是专门镇风用的,对于靠海为生的人而言,镇住了风,就保住了命。风狮爷多为武士骑狮造型,相传狮座上人偶为蚩尤的化身,以红砖或陶土烧成,高踞屋脊,威风彪炳,又称“瓦将军”,但是如今仅仅在博物馆还能见到几件,一般民宅已难觅踪迹。

唉,瓦将军。我带着对不曾谋面的蚩尤的一丝花痴顾念,在这个“很中国很中国”的城市街道上慢行,沉在旧事里又老去三分韶光。

猜你喜欢

安平台南
生的希望
安平:万亩油菜丰收
海拔八百米
婚姻这所房子里不只是两个人
台南南瀛赏石协会创会
第一次学做生意
我的“猪倌”老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