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萨特文集

2011-02-23

市场周刊 2011年12期
关键词:小人书

这个本领,让他在小朋友们中间树立了威信,也在无形中锻炼了自己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小时候何言宏对书的热爱已近乎“痴迷”,其中有一个关于“书香”的细节,就像普鲁斯特笔下的玛德莱娜蛋糕一样,总能以它特有的方式唤醒童年的记忆。他还记得,每次买到小人书,他都要把书展开,贴着鼻子闻一闻,弥漫在书页之间的那种油墨的气息让他沉醉不已,那气味通过鼻腔,深入肺腑,“香得不得了”。有一次,他看中了一本描写越南故事的小人书《阿福》,是彩色的,开本也很特殊,因为彩色的小人书比较贵,他磨蹭了很久才最终买下。在走回外婆家的路上,他捧着崭新的小人书,心里充满喜悦。“那三里路,我就一路闻着油墨的香味,那种美好的感受真是幸福极了!”

何言宏少年早慧,二三年级的时候就开始阅读纯文字的“大书”了,这些书大多借自父亲任教的中学。有《金光大道》,《西沙儿女》、《激战无名川》、《大刀记》等等。其中,何言宏对作家浩然的阅读记忆很深。浩然的《艳阳天》是一个南京的下放户借给他看的,书中有一段割麦子的描写,浩然的表述是这样的:“开镰,收割:收割,开镰!”原本是极为常见的事情,浩然却用了一种特殊的句式来描述,让人感到新鲜。何言宏说,自己对句式的最初的敏感就是在那个时候。何言宏记得还有一部反特题材的小说《霞岛》,描写海岛女民兵与特务的斗争故事——海边,女民兵在巡逻,国民党特务像水鬼一样悄悄爬上岸,一个信号弹啪地发射到空中——扣人心弦,情节刺激,当年这样的书颇受同学们的欢迎。他还看过一本繁体竖排版的《上甘岭》,他没学过繁体字,就拿过来硬读,竟然也能猜出个大差不差,因此还认识了不少繁体字,以至于在学校黑板上一定要把“国”字中间的“玉”写成“或”,来炫耀自己的语文知识。

1977年,何言宏从张集公社朝阳大队的朝阳学校小学毕业。因为母亲在果林场工作,又到果林中学读完初中。初中的时候,他写了不少“格律诗”,这些尝试培养了对语言的敏感,对他后来的文学批评写作不无益处。初中毕业后,县里为响应培养科技人才的号召,在各个公社选拔一些优秀学生到县中,在全县招两个班,于是何言宏考取了淮阴县中学。上高中那一年,他刚满13岁。1981年高中毕业,何言宏考取了常州纺织工业学校。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正是理想和激情普遍上扬的时期,中国文学也幸运地赶上了“纸面印刷时代最美好的时光”。张贤亮的《灵与肉》、《肖尔布拉克》、《绿化树》相继发表并获奖,使他成为所有文学青年的偶像。当时的何言宏也想当作家,但是他的偶像和同学们不太一样,在他的偶像里还有像李泽厚、刘再复、王若水那样的思想家,以及曾镇南那样的批评家。在常州三年,“我读了很多书,包括文学理论,也读了很多传记,当时对人生还是有抱负、有期待的,以人物传记来指引自己,野心勃勃。”

马克思是何言宏的偶像之一。何言宏读过很多关于马克思的传记,但有一本给他的印象最深,那是德国作家H·E·西格里斯特撰写的,书名叫《为人类工作》,译者是罗章龙。“我觉得马克思的视野非常广阔,他的宏伟理想是那么崇高而美好,他的一生充满战斗性,他和恩格斯的深厚友谊令人感动,他的爱情也是那么美好。”很多人只知道马克思的妻子叫燕妮,大多记不得她的全名,而何言宏却记忆犹新,“燕妮的全名是燕妮·冯·威斯特法伦,是特利尔城最美的姑娘”。马克思在爱情、事业、友谊等方面都是一个成功者,而他的贫穷,在80年代的中国青年看来,反而增加了一种英雄感。这部传记的译者罗章龙是中共早期领导者之一,这个人物后来的遭遇也为这本译著增加了一点神秘感。

何言宏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人在青少年时代,往往就奠定了一个基本的精神立场,无论是对社会、对政治,还是对整个世界,而且,这样的立场还饱含着情感,让人在后来的人生中很难背叛。”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和文化资源的匮乏,早年的阅读不可避免的带有那个时代的精神特征,对此,何言宏总结道:“其实我们这代人的阅读潜移默化地在血液里培养了一种战斗性。这种战斗性长大之后肯定还在,就看你在哪方面体现出来。”

1984年,何言宏畢业回到淮阴县,先后在外贸局和行政机关工作。当年的淮阴活跃着一批意气风发的文学青年,他们“酷爱文学、胸怀人类,耽于沉思、热衷讨论,充满着理想主义的激情与狂热”,何言宏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不仅尝试着进行各种文学创作,还与戴珩等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组成“三原色”文学社,定期聚会、交流,朗读自己的作品。

但是淮阴毕竟属于苏北的一个县城,物质文化生活相对贫瘠,何言宏意识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难以在狭小封闭的环境中实现。当时他认为,要干大事,就必须到北京去。但是,“外贸局”、“政府机关”,这么诱人的单位,别人想进都进不来,就这样放弃了,值得吗?为此,他也一度纠结过。但是不甘平庸的精神信念,像地火日夜烘烤着他焦灼的灵魂,让他寝食难安,他必须做出选择。他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平台,“当时觉得唯一的出路就是考研究生”。于是工作不久,何言宏就开始积极准备考研。他本身是学工科的,基础比较薄弱,要考研,难度可想而知。但是成功之路没有捷径,为了完成心中的理想必须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在那几年里,他白天上班,晚上回宿舍就复习。夏天也没有空调,又热又困,他就在电风扇防护罩上扎上一些棉条,滴上风油精,电风扇一吹,既凉快又有醒脑提神的作用。再不行,就用木桶盛满冷水,把双脚泡在冷水里。当时他的信念只有一个:要考就考最顶级的院校!他把目标锁定在中国社科院,因为他钦佩的李泽厚等思想家就在社科院工作。但是后来经过了解,中国社科院不怎么招硕士生了,只招博士生,而且招来的博士生学术研究方向很窄,所以他退而求其次选择了北京大学。

1990年,25岁的何言宏长途跋涉,第一次来到北京,参加北京大学的研究生差额面试。面试似乎比较顺利,但能否被录取,结果尚未可知,有可能被录取,也有可能被淘汰。在离开北京之前,他怀着复杂的心情来到天安门广场,在前门附近买了一个盒饭,就坐在台阶上吃起来,吃着吃着,眼泪便哗哗地流了下来。“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底子那么差,也没见过什么世面,到了北大之后才发现,北大很牛逼,想想自己那么渺小。真是百感交集。”当年从淮阴到北京的交通还不太便利,必须先乘六七个小时的长途汽车到徐州,再从徐州坐上三天的火车才能到北京。之前何言宏已有两年的工作经验,所以并不担心什么,但对于这个心怀远大理想的年轻人来说,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出行,而更像是一次出征,一次失败与成功并存的冒险,“一个人去接受命运的挑选,而前途未卜,有一种难言的伤感。”

然而命运之神总是眷顾那些奋斗不息的人。何言宏最终如愿考取了北京大学中文系,师承赵祖谟先生,攻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这一步对他个人的发展和未来的学术研究至关重要。很多年之后,有朋友见面还会说起这件事,觉得他的经历太不可思议,“何言宏这个家伙太有想象力了。”现在很多学生对考北大

猜你喜欢

小人书
童年的小人书
小人书
爱不释手的小人书
小人书,大智慧
小人书,我的童年食粮
童年的小人书
小人书时代的记忆
难忘儿时小人书
蹭书
一本小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