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某高校流感样病例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分析

2011-02-21向传明蒋明伦

重庆医学 2011年2期
关键词:流感公共卫生传染病

向传明,戴 引,蒋明伦,赵 禾,胡 容

(重庆大学医院 400030)

继 2003年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后,甲型H1N1流感成为极具有威胁性的全球性流感疫情,目前全球都在积极预防和控制甲型H1N1流感疫情。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新发疾病,其发病规律仍待进一步观察和研究[1]。本文对2009年秋季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间,本校的流感样就诊患者进行调查分析,以了解流感在高校学生中的流行情况,探讨有效防治措施,更好地做好高校预防保健工作。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本校在校本科生共计29631人,其中男生20742人,女生8889人。2009年9月20日至11月15日在校医院就诊体温在38℃以上、以呼吸道症状为主的本科学生患者;或无明显发热,但与发热患者有密切接触史,并具有流感样症状的在校本科学生患者(以下称流感样病例)共3562例,年龄16~25岁。排除有明确病因或明确感染病灶者。本校将此情况上报重庆市疾控中心,疾控中心从中抽取5例患者,经咽拭子检测均确诊为甲型H1N1流感[2]。

1.2 方法 对这些流感样病例时间、人群、空间分布、临床表现等进行流行病学调查[3-4]。

1.3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罹患率 本科学生中共有 3562人发病,罹患率为12.02%(3562/29631)。其中男生 2782例,罹患率为13.41%;女生780例,罹患率为8.77%。

2.2 发病时间分布 2009年9月20日至10月11日患者数较少,但因周边部分学校已暴发流行,而本校部分流感样病例有聚集发病或关联趋势,故对这部分患者仍采取了隔离观察治疗措施。2009年10月12日后发热就诊患者逐渐增多,门诊患者中发热就诊患者比例和数量持续超过往年同期水平,学校迅速加强隔离治疗,至10月30日达高峰后,发热患者数量迅速降低至日常水平,见图1。

图1 发热患者就诊时间分布

2.3 学院及年级分布 本校共有26个学院,各学院均有流感样病例,罹患率为3.94%~20.81%(表1)。各学院之间罹患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学院学生的居住环境无显著差别,但上课及实验环境各异。罹患率最高的机械、动力、电气等学院均为工科学院,学生总数较多,教室及实验室中人群较密集,且实验环境相对封闭,空气流通性差。罹患率较低的贸行、电影及体育等学院,学生人数相对较少,无实验课,且室外的活动相对较多。本科4个年级(其中城规学院某专业为五年制,将这部分大五学生纳入大四学生中统计分析)的发病情况见表2。大一和大二学生之间罹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显著高于大三和大四学生(P<0.01)。

2.4 宿舍分布 学校共有47栋宿舍楼,约有宿舍9900余间,每间居住4~6人。每栋宿舍楼的楼间距均在15m以上,每间宿舍设有前、后门窗,空气流通情况一般。每栋宿舍楼均有病例发生,少者数人,多者上百人,多数病例为同宿舍多人或相邻宿舍多人同时或相继发病,约占总病例数的57.53%。

表1 各学院学生罹患率比较

表2 各年级发病情况比较

2.5 性别分布 3562例患者中男生2782例,罹患率为13.41%;女生780例,罹患率为8.77%。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5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咽痛、鼻塞、流涕、咳嗽、咳痰、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部分病例出现呕吐和(或)腹泻,有1例既往无哮喘病史的女性患者合并哮喘,1例经咽拭子检测确诊为甲型H1N1流感的男性患者合并麻疹样皮疹。发热程度以中度发热到重度发热者居多,占79.74%,少部分患者表现为低热或未测出发热,见表3、4。

表3 主要临床表现

表4 发热程度

2.6 辅助检查 在门诊对流感样患者主要进行了血常规和胸部X线等检查。白细胞总数升高(>10×109/L)484例,占总患者数的13.59%;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70%)1297例,占总患者数的36.41%;白细胞总数降低(<4×109/L)142例,占总患者数的3.99%;其余大多数患者血常规检查正常。胸部X线检查提示肺纹理增多和(或)模糊376例,占总患者数的10.56%;有明确片状阴影19例,占总患者数的0.53%。有2例患者心肌酶谱迅速升高(CK>1000U/L,CKMB>100U/L)。

3 讨论

高校人群相对集中,彼此接触密切,容易造成传染病的传播、蔓延及暴发流行[7-8]。近年SRAS、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繁发生,高校卫生工作已成为全社会疾病预防控制网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9-10]。而目前正在肆虐的甲型H1N1流感使得高校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更加显现。甲型H1N1流感主要经呼吸道飞沫或气溶胶传播,也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早发现、早诊断是防控与治疗的关键[11]。因此,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阻断其进一步传播,应重点从 3个方面着手[12],即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与中、小学相比,高校的流感患病率较高,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甲型H1N1流感侵犯人群以青壮年为主,高校是甲型H1N1流感暴发流行的高危地带;(2)中、小学规模普遍较高校小,较易实现封校措施,减少因人员流动造成传染;(3)中、小学每日在学生入校前进行晨检,减少了流感在校内传播蔓延的概率;(4)本市中、小学已陆续进行了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接种,而高校学生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暂未启动。

在此次流感疫情的防控工作中,为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高校应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共卫生管理机制[13]。它应当是不同于常态下的管理机制,要符合高效、快速反应,结合学校实际的要求,不但能够有效地应对短期集中出现的突发事件,也要有较长期甚至是持久的应对方案,能对将来可能出现的新危机作出及时的反应。具体措施:(1)制定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保证应急设施、设备、救治药品、医疗器械等物质储备;(2)建立和完善学校突发事件监测与预警系统,健全传染病报告制度,提高应急处理能力;(3)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学生自我防护能力,将健康教育列入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把传染病防治原则、有关法律法规及消毒隔离措施等作为重点讲授内容之一[14-15],以提高学生防病治病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使学生自觉配合学校和医院作好传染病的防治工作;(4)合理安排学生宿舍,本调查结果显示有一栋宿舍楼流感样病例较多,且发病时间跨度较长,安排住入的学生来自11个不同的学院,4个年级均有,而与其相邻的一栋宿舍楼,所住学生均来自同一学院的两个年级,发病率明显较低,且发病时间相对集中,这可能是因为无症状的感染者或尚处于潜伏期的患者也具有传染性,在宿舍-教室-实验室的穿插活动中,这些潜在的传染源所接触的人群越复杂,传播的面积越广,疫情蔓延越厉害。

总之,在防控工作中,应该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三者有效结合,使疫情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

[1]徐小元,郑颖颖.甲型H1N1流感/一种新发传染病[J].中华医学杂志,2009,89(21):1441-144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第2版)[EB/OL].[2009-07-10].http://www.gov.cn.

[3]杨绍基.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1-54.

[4]赵仲堂.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与应用[M].2版.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80-194.

[5]王祖恩,练胜,覃鸿,等.甲型H1N1流感50例临床分析[J].广西医学,2009,35(12):1847-1848.

[6]王清波,赵伟,叶伟.南京地区甲型H1N1流感56例临床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28(6):464-466.

[7]蔡乐农,杨燕华,权正良.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和应急处理[J].痢疾预防质量控制,2006,13(5):58.

[8]武文宏.高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探讨[J].中国热带医学,2005,5(8):1778.

[9]李主军,陈俊国,张乐游.探讨SARS与禽流感对我国公共卫生管理的启示[J].重庆医学,2006,35(15):1426-1427.

[10]卢秀琼,余键中.禽流感流行——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J].现代预防医学杂志,2006,33(8):1407-1411.

[11]蔡闯,钟南山.2009年甲型H1N1流感研究近况[J].中国急救医学,2009,29(6):553-555.

[12]高占成.甲型H1N1流感的预防和治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9,32增刊:7-9.

[13]嵇立伟,李国熊.高校预防、控制甲型H1N1流感应急机制建设研究[J].健康研究,2009,29(6):453-456.

[14]刘秋莲.传染病防治中健康教育的作用[J].医学文选,2000,19增刊:255.

[15]胡俊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一)[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1):37.

猜你喜欢

流感公共卫生传染病
《传染病信息》简介
传染病的预防
3种传染病出没 春天要格外提防
简单易行防流感六法
冬春流感高发 加强防治最重要
呼吸道传染病为何冬春多发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
公共卫生监督不是“陪衬”
过度剖宫产背后的公共卫生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