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年来我国农民工教育培训研究综述

2011-02-21□唐

职教论坛 2011年19期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培训

□唐 踔

近年来我国农民工教育培训研究综述

□唐 踔

近年来,学界关于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研究主要涉及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现状和对教育培训的需求、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重大意义、农民工教育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对策、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研究视角、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国外做法和经验等数个方面。文章对学界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农民工教育培训研究存在的一些不足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趋向。

农民工;教育培训;研究综述

随着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学界对农民工问题的研究也日益广泛和深入。而作为农民工总问题之一的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也日益成为“三农”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农民工教育培训对于农民工个人、企业、城市、农村乃至整个国家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投身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不少的成果。本文拟对近年来学界对农民工教育培训研究的状况做一简单的回顾和总结,也可以说是对近年来学界关于农民工教育培训研究现状的一个综述性的研究。

一、农民工教育培训现状及其教育培训需求

李明华的课题组在上海嘉定区马陆镇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地做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民工教育程度:43%为中专毕业,11%为中专未毕业,12%为高中毕业,5%为高中未毕业,小学及初中学历的有18%,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有12%。该课题组于同年在上海火车站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外来务工人员是一个非常好学的群体,而且外来务工人员很大程度上也愿意为自己的教育培训买单。女性表示在继续学习方面有兴趣的占60%,男性占55%;女性中积极寻找学校、学习内容等学习信息的占64%,男性占59%。他们总体受教育程度不高,大专以上学历仅占6.7%,但74.8%的人希望进一步接受教育,人均年继续教育开支意愿达700元。[1][2]李小劲、曾荣青指出,广东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以初中和小学为主体,两者共占比例为78%左右;而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只占3.19%。接受过高等教育和高级中等教育的人员比例相加只占20.41%。2004年外出农民工中,有71.8%的人从来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技能培训,但在这部分人中有76.3%的人表示愿意参加培训班。从参加培训的方式来看,接近60%的农民工是自己主动参加培训的,这个比例远远超过政府组织的10.7%,企业组织的30%这两种方式。这体现了广大农民工的观念已经开始转变,变“被动适应”为“主动学习”。[3]曾荣青对珠三角部分城市的流动人口进行的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显示,广东省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以初中和小学为主体,而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只占3.19%。有53.6%的农民工从来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技能培训,但在这部分人中有76.5%的人愿意参加教育培训,其中48.72%的人是为了提升自己,23.89%为了增加收入,14.64%的人是为了提升工作职位,12.75%的人是为了转换工作。这表明了流动人口通过教育培训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增强自己在社会上的竞争能力的强烈愿望。[4]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的调查显示,农民工中初中未毕业的约占45%,初中毕业但没有接受高中以上教育的约占33%。特别地这些新生代农民工,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8年,大多数尚未完成高中阶段教育。对此,农民工自身也深有危机感,调查中50%以上的农民工认为自己学历太低,43.4%的农民工认为自己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掌握一门技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也表明,高达97%的农民工表示愿意继续学习,他们对于文化知识、专业知识有极强的求知欲和进取精神,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意愿极为强烈。吕莉敏、马建富对常州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显示,他们中接受过培训的人数仅占总人数的29.14%。农民工有就业的危机感与接受培训的紧迫感,调查中高达78.48%的农民工主观想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新生代农民工对能提高专业技术、职业地位和改善工作环境的专业培训具有较强需求;新生代农民工更乐于接受在工作中能直接发挥作用的技能培训。有近50%的人希望以短期培训为主,以休息时间培训为主,希望培训部门能够提供有助于他们自选的内容,随时参加的“循环—菜单式”培训模式。在被调查的农民工中,能接受1000元以上培训费的占13%,能接受500-1000元的占19%,能接受500元以内的占68%,500元以内成为他们能接受培训的主流标准。[5]张红指出,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农民工普遍意识到文化水平低和专业技能的缺乏是制约他们就业的主要因素,并有42.8%的农民工有接受职业培训的愿望。[6]《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我国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2亿人左右,初中文化程度的占66%。[7]李承志认为,从总体上看,农民工文化基础薄弱,层次不高,以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为主,初中文化程度的占66%。在重庆市,小学、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工占农民工总数的88%。作为农民工主要流入地之一的广东省,在其从业人员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4.9%。[8]俞雪琴指出,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为6.5年,只相当于小学水平,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仅占0.13%,接受过短期培训的为20%,三者总计只有23.53%,而其中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占9.1%,没有受过任何培训的占76.47%,另外还有大量的文盲存在。农民工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9]沙银芬认为,我国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不识字者占7.59%,小学文化程度者占30.63%,初中文化程度者占49.33%,高中文化程度者占2.0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仅占0.56%,他们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10]韩秋黎、石伟平、王家祥对农民工的抽样调查显示,除11.6%的人对培训持否定态度外,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培训有用”。有84.6%的人希望能参加职业技术培训,8.7%的人希望得到长期或自费的培训。有10%以上的被调查者提出希望政府多给他们提供帮助和培训机会。41.3%的被调查者希望通过接受正规的培训后能提高知识水平、工作技能,有12%的被调查者明确地提出了免费接受培训、学习技能的要求。[11]

二、对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现实意义

赵洪波、吴岚、黄晓利认为,教育培训对于提高农民工市民化能力有重要作用:教育培训可以提升农民工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拓宽就业领域,提高就业层次;教育培训可以增强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能力;教育培训可以提高农民工的道德素养,增强农民工的法制观念,提升农民工的公民素养。[12][13]卢建中、谢沅芹有类似的看法。[14]唐踔认为,农民工教育培训是维护和实现农民工权益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有利于提高农民工素质、促进就业、增加收入;能够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利润,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可以优化社会结构,实现社会平等,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15]李明华认为,中国在农民工教育培训方面有巨大利益。首先,教育培训可以培养一支庞大的、高素质的、在“变平”的国际化条件下有竞争力的基本劳动力队伍;其次,教育培训有利于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第三,教育培训是积极的社会保障;第四,防止现代都市形成新的贫民窟;第五,实现农民工的现代化;第六,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第七,有利于培养负责任的公民。[16][17]曾荣青、李小劲认为,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的人力资本积累对国家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就流动人口大省广东省而言,广大农民工只有真正参与到教育培训中来,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才有利于珠江三角洲的产业转型。[18][19]孙学敏、朱凤丽认为,农民工继续教育有助于提升其自身就业竞争力,有助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新生代农民工只有诉求继续教育,才能拓宽就业领域,提高就业层次,从而打破知识壁垒。对其进行继续教育的救助和帮扶,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20][21]王杨华认为,加强农民工教育,关系到国家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的落实;加强农民工教育,关系到 “城镇化”战略的推进和城市社会秩序的稳定;加强农民工教育,关系到农民就业增收和农村经济的繁荣。[22]陈文龙认为新生代农民工接受教育培训对于新生代农民工个体自身发展、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所在企业的竞争实力和发展潜力、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对可减轻解决“三农”问题的压力和负担以及推动中国由人口优势向人才优势的转化都具有重大意义。[23]闫伟认为,新生代农民工接受教育培训非常重要:它是实现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健康发展的根本要求;它是加快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必然要求;它是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现实要求;它是改善农民工生活状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24]郭继红认为,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工城市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而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核心是教育问题。如果不能接受应有的教育,文化素质得不到有效提高,他们将永远不能从根本上融入城市,整个城市的人力资源也不能从整体上得到改善。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有助于他们实现“城市梦”。[25]

三、农民工教育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李明华认为,阻碍农民工接受教育培训的主要因素有时间、信息、空间、资金、项目。“时间”是指工作时间太长。“信息”是指缺乏各类教育机构提供教育培训的信息,缺乏教育投资有助于人生和职业发展的信息。“空间”是指学习和教育设施距离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地太远,不方便。资金,就是用于教育培训的花费、学费和支付能力之间有一定矛盾。项目,就是教育机构缺乏提供真正可以帮助农民工获得明显的职业提升的教育项目。[26][27]朱海雅认为农民工教育培训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政府方面:培训内容与农民工想学内容不匹配,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为职业技能的获得提供保证,短期培训为主的教育缺乏系统性。企业方面:企业培训的积极性不高,企业要压缩经营成本,不愿在培训方面付出过多的财力、物力和时间;农民工流动性大,企业担心自己成为技能培训机构。农民工方面:教育培训信息缺乏,决策能力弱,接受教育培训的意志不够坚定。[28]娄眉卿认为,对外来农民工多样化学习需求缺乏调查分析对外来农民工继续教育支持服务培训的方式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是农民工继续教育存在的两大主要问题。[29]唐茂华认为,从受教育的主体来看,教育资源主要为未成年人和升学考试而设置,而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由此导致农民工一旦初高中失学就难以得到再学习的机会。从教育结构来看,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存在严重失衡,目前,社会整体关注普通教育,而对职业教育重视不足。从职业教育的城乡分布来看,职业院校多数在城市,农村职业教育体系薄弱,且国家对于农民工的职业教育支持不足。从经济原因看:一是农民工工资水平偏低难以支付继续教育的费用;二是由于教育培训会使农民工损失就业机会和就业时间,从而直接减少劳动收入,由此导致农民工的潜在培训需求难以转化为现实需求。[30]周清印、刘元旭、傅丕毅、肖春飞认为,从全国范围看,对农民工的继续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普遍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体制不顺,效果不显。当前,为农民工提供稳定就业服务不是“硬指标”,又不能很快表现为政绩,往往不被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重视,对农民工群体的就业服务政策弱化,对农民工在城市创业的扶持更欠缺。一些培训内容设置与实践脱节,与农民工就业实际需求脱节。农民工被动接受政府提供的培训,可选择空间不大,农民工普遍感觉“用不上”,“学了也白学”。企业培训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优势,但目前企业在农民工培训中存在缺位,积极性没调动起来。[31]孙学敏、朱凤丽认为,缺乏职业规划、资金限制、继续教育供给与需求脱节是农民工教育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32]李亚芹从培训方面总结了农民工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培训市场不规范、缺乏约束机制导致培训价格不合理;培训市场信息不对称,“品牌”培训机构少;培训专业设置雷同,未能正确引导需求;办学资源匮乏,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自我发展能力不强;教学内容简化,“超实用主义”成为培训机构的必然选择;培训与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联系不紧密,资格认证培训不规范。[33]杨海芬、赵瑞琴、赵增锋认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存在的约束因素有:新生代农民工的参训意识不够;政府对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重视不足;新生代农民工与培训机构存在信息不对称;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成效欠佳 (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方式单一,缺乏灵活性;培训费用高制约农民参加技能培训);政府、培训机构、用人单位没有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34]闫伟、肖坤梅、苏华有类似的观点。[35][36]陈文龙认为当前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社会无共识;标准不统一;制约条件多;个体差异大;效果不明显。[37]郭继红指出,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接受教育的因素分析有资金筹措机制不健全(政府投入不足,企业不愿多投入,农民工支付能力不够。);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隐性教育环境的排斥。[38]唐踔认为,农民工教育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政府和企业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重要性认识不充分;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仍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经费投入不足;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机构和教育培训内容的缺陷;新生代农民工对教育培训的认识不到位且支付能力有限。[39]赵洪波、黄晓利认为,教育资源分配厚此薄彼,农民工教育缺乏系统安排,农民工自身素质的“先天不足”与“后天残缺”,现行的成人教育体制无法满足农民工的多种需求是农民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40]李会娟认为农民工教育培训存在三个方面的制约:一是农民工的流动性大,职业变动频繁,不利于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收,用人单位对农民工培训的投人动力不足;二是农民工对培训成本的支付能力低;三是信息闭塞,他们没有全面、可靠、有针对性的信息来源。[41]陆启光认为,农民工继续教育机构硬件软件严重不足是农民工教育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42]

四、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对策建议

朱海雅提出了与职业倾向相匹配的农民工继续教育对策:帮助农民工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提高农民工的信息获得与鉴别能力,提高农民工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设置多种学习层次和模式的教育项目,能让农民工按其发展需要自由选择;创新教学模式,建立以技能目标为核心,将应知应会融为一体,将理论知识融入到技能培训当中;为农民工提供职业倾向测试、继续教育规划指导、教育项目推荐、职业技能培训、政策咨询等服务与帮助;为农民工提供各类教育培训信息、教育培训机构的介绍、各行各业从业要求及发展动态、相关政策法规、在线学习与咨询等。[43]娄眉卿认为,完善农民工的教育培训:一要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并重。可以采用长线学历教育与短线技能培训相沟通结合的模式。二要开门办学与送教上门结合。探索新型的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管理新模式。三要整合现有教学力量与资源,积极开发适应外来农民工教育培训的课程体系。有效整合辖区内各类培训机构和各种社会办学力量及其资源,形成 “校校联合”、“校企联合”的培训模式。[44]孙学敏的建议是:1.重构农民工继续教育理念。强化农民工的自我提升意识,转变用工企业的用人意识;作为政府,应转变政策基点,将农民工教育问题从传统的弱势关怀转向强国关注。2.提高农民工继续教育收益率。确实提高农民工因继续教育后提高了技能而带来的效益,提高其继续教育的积极性。3.做好农民工继续教育的短期培训与长线教育相结合工作。不仅使农民工获得职业技能,提高就业层次,同时使农民工的学历水平和文化素养得到提升,获得市民化能力。4.促进农民工继续教育的制度化建设。[45]高志敏、吴洪伟认为,农民工教育培训急需加大改革与发展力度:改变对待农民工成人教育的态度,超越狭隘的利益观念;政府要加大支持和管理力度;结合农民工实际(职业技能的获得、劳动权益的保护、生活习惯的养成、文化素养的提升等),采取适当的成人教育措施;扩大成人教育规模,增加农民工的受教育机会。[46]孙学敏、朱凤丽就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提出的对策是:1.教育培训以个人职业规划发展为导向,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2.拓宽投入渠道、实现教育经费多元化。尝试建立政府、用人机构、社会NGO组织以及农民工个人共同分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3.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培训形式。对新生代农民工实施多样化、针对性强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教育培训的积极性。[47]曾荣青从促进珠江三角洲流动人口的素质提升和广东产业转型视角提出了农民工教育的对策:政府统筹全局,对流动人口继续教育提供政策与经费支持;学校、企业、媒体、非政府组织等多种力量介入,促进流动人口教育培训的有效开展;学习者个人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主动提高自身素质。[48]高友端提出了完善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对策:强化政府行为,保持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延续性;建立政府牵头,部门相互配合,社会参与的培训机制;加大培训宣传,让更多的新生代农民在“知晓”的前提下进行选择;创新培训方式,提供适合新生代农民生产经营的培训内容;拓展技能型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和创业空间。[49]陈文龙提出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事业的有效措施是:以人为本,保证新生代农民工在继续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针对性;以实际行动推动新生代农民工接受继续教育(加快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地方立法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向新生代农民工免费开放公共教育资源);不断扩大社会办学范围;建立和实施必要的奖惩机制。[50]闫伟提出解决新生代农民工教育需求问题的对策是:构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构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工作的有效渠道;充分发挥企业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工作中的作用。[51]郭继红认为,城市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教育的对策是:1.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2.大力发挥企业的主阵地作用;3.充分发挥各类培训院校的主渠道作用;4.积极发挥社区、工青妇组织的桥梁作用。[52]陆启光认为,为了提高农民工教育培训质量,必须采取措施加强农民工教育培训制度建设的力度:制定农民工教育培训的质量标准,构建农民教育培训质量保障体系;发放农民及农民工教育培训劵;改变企业招工方式,以招生代替招工;加强农民工教育培训政策的监管力度。[53]唐茂华认为,要使农民工教育培训取得实效应着力加强三大任务:第一,充分利用职教资源完成农民工职业教育和培训;第二,教育资源重心下移延伸到农村基层;第三,加大新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54]李明华认为,教育机构应把学习和教育基础设施建到农民工的身旁。应该建立一个学习中心,构建基于学习中心的社区大学网络,社区大学网络是一个开放大学体系。社区大学在所在社区向所有愿意接受高等教育或其他类型教育的农民工提供所需要的教育。建立多元教育培训需求的教育体系,满足农民工多样化的教育需求。设立不同层次的社区大学政府专项基金,对社区学院给予公共财政支持。[55][56]秦玉友、于伟认为,需要构建一种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以农民工的现有文化知识水平为基础,对他们进行学历补偿教育;以农民工的现有技术水平为起点,充分考虑个人职业倾向,针对就业市场需求状况开展培训;明确农民工教育培训主体,建立有效的教育培训运行机制和经费保障机制;保证农民工有一定的培训时间。[57]王庆国认为,对数量庞大的农民工进行培训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个人的共同努力:一是设立农民工教育培训保障金个人账户;二是建立“学习存折”;三是鼓励大中型企业组织企业内部有偿培训;四是让更多的社会力量来提供教育培训;五是把企业是否重视农民工的教育培训要作为政府考核企业的重要内容之一;六是保障金管理机构要会同有关部门对教育资质、课程价格、教学质量等多个指标进行评估和督查。[58]李会娟认为,农民工教育需要各个方面的协调努力:1.政府要宏观调控并发行培训券;2.印发“教育黄页”和组建“教育超市”;3.推行“农民工教育培训行动区”计划;(该计划借鉴英国“教育行动区”计划通过管理权的招标,联合企业、学校、地方教育当局,吸引教育以外的社会力量参与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管理和运作,从而为农民工教育培训带来新的管理思路、经验和资金,并迅速提高教育培训的质量)。[59]唐踔认为,做好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一要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协作的农民工教育培训体系;二要充分发挥现有教育培训资源,改造和完善教育培训机构;三要注重质量,增强农民工教育与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要加大经费筹措力度,保障农民工教育培训经费投入;五要实现农民工教育培训管理的法制化。[60]刘寿堂认为,农民工的继续教育在方向上应当紧紧围绕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内容上应以引导性教育与技能性教育为重点;在方式上教育机构学习与社会课堂学习并重。[61]李银认为,实施农民工教育培训必须考虑教育者、受教育者、政府财政能力和用人单位这四个方面的利益博弈关系。找到四方都能接受的一个利益均衡点,是正确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教育培训必须切合农民工实际需要,构建灵活的教育制度。[62]吕莉敏、马建富提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调整策略的“五个坚持”:1.坚持以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能力培训为目标取向,改变培训目标含糊、指向不明的状态;2.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改变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脱离生产实际的状态;3.坚持以政府资助为主体,改变培训经费短缺的状态;4.坚持以市场需求为主导,改变政府作用缺位,保障体制不健全的局面;5.坚持以社区教育为依托,改变培训效果不理想的状态。[63]

四、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研究视角

(一)社区大学。李明华认为,对工业区的人数庞大的农民工而言,继续教育的最好办法是在农民工聚居区办社区大学。社区大学的基本特征是:1.无门槛进人;2.学费低得近于免费,或者学费虽然不是很低,但是存在学生财务资助系统使得每个想进一步学习的人都不会因为没有支付能力而被排除在校门外;3.高质量和实用的教育以服务于当地的需要;4.教学模式适合于求学者的实际情况。社区大学的治理结构包括公办民助和民间参与的治理结构、真正非盈利性的社区各方参与式的治理结构、盈利性公司或私人举办的盈利性社区学院模式。社区大学利益相关主体(政府、企业、农民工)共同参与和治理社区大学。[64](二)志愿者供给模式。丁小浩、范皑皑从志愿者的需求与供给出发,分析了志愿者行为的影响因素。以北京大学平民学校为案例,探讨依托志愿者作为培训师资和管理人员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探索农民工群体培训和继续教育的供给模式。他们着重探讨了北大平民学校志愿者的来源和职责、志愿者供给激励因素以及弱势群体终身教育中志愿者模式的启示三个问题。[65](三)心理教育。余振运认为,在农民的继续教育中不仅要进行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加强心理教育尤为迫切。他首先比较了农民心理与市民心理的巨大反差,接着分析了农民工心理教育的内容,最后提出了农民工心理教育的途径。[66](四)成本分担模式。李明华、白芸、刘海波、胡继旋提出了“谁为外来务工人员继续教育买单”的问题。他们提出采用成本分担模式:1.各利益主体的资源保障“成本分担模式”。2.“协商”共建学习中心。3.打开各利益主体的“协商”通道。4.“协商”创造资源。5.企业内部产生的志愿者学习组织。6.各利益主体共同参与,建立共同负担外来务工人员继续教育成本的机制。[67](五)普通高校参与。孙绪民、桑爱友指出,农民工培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教育、培训机构是无可争议的培训主体。但从目前看,大家研究和实践的重点是职业技术院校或其他社会性培训机构如何参与此项活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校在此项工作中的角色定位则鲜有涉及。他们认为,普通高校也是培训活动中理所当然的重要主体。他们初步探析了普通高校参与农民工培训的必要性,普通高校开展农民工培训的原则,普通高校参与农民工培训的思路。[68]曾荣青也提出高校要加大继续教育力度,有些高校可以先行一步。[69](六)依托社区教育。王杨华提出以社区为依托开展农民工教育培训的观点。她深入分析和探讨了把农民工教育纳入社区教育有其可行性,依托社区教育对农民工进行教育培训的优点以及以社区为依托开展农民工教育的途径。[70](七)教育培训法制化。冯志明、马立民、孟辉、张严冰认为,为提高农民工教育培训效率,提升农民工职业素质和技能,保障农民工教育培训权利,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在依法治国的战略下,必须加强农民工教育培训立法,使农民工教育培训有法可依。他们探讨了四个问题:一是农民工教育培训立法的必要性;二是农民工教育培训立法的基础;三是农民工教育培训法的核心内容制定;四是农民工教育培训法律保障的架构体系。[71]马立民、冯志明、王蕾认为,为了改变当前农民工教育培训中存在资金不足、质量不高、组织性弱和持续性差等现状,在依法治国战略的指引下,对农民工教育培训进行制度化是当务之急。他们首先解释了什么是“制度化”的概念,接着分析了制度化解决机制的适用条件,然后探讨了农民工教育培训制度化的性质和必要性,最后提出了农民工教育培训制度化的建议。[72](八)社会流动。赵洪波、吴岚、黄晓利从社会流动的视角探讨了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他们认为,社会流动,指的是社会等级或阶层的变化,具体指个体或群体从一种社会地位或社会阶层向另一社会地位或阶层的转变,社会流动既表现为个体社会地位的变更,也表现在个体社会角色的转换。他们指出,教育培训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合理流动,教育培训对于提高农民工市民化能力的作用。[73][74](九)思想道德教育。胡银华研究了新生代农民工思想道德现状中的积极方面与消极方面,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75]胡艳辉提出城市化进程中重视和加强农民工 “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她认为,现代化城市建设对农民工群体的“三德”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三德”建设的侧重点和特殊性日益凸显;农民工“三德”建设的现状成为当前我国“三德”建设的一个瓶颈,对我国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全面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为此,要从教育方法上、教育内容上、教育载体上、教育范围上等四个方面改进和创新对农民工的 “三德”教育。[76](十)杂字教育。顾月琴、俞可提出借鉴民间杂字教育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民工教育培训。她们认为,杂字教育是非正规的教育形式,取材于百姓日常生活,内容丰富实用,教学方式灵活开放,明清时期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成为当时中下层百姓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从古代延续到改革开放后的杂字教育是一种为普通百姓服务的平民教育模式,为解决民工教育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77]

五、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国外经验介绍

李明华对美国的社区学院做了简单介绍。李明华认为,美国的社区学院提供了向低收人成人提供教育来反贫困的丰富经验;美国社区学院具有帮助低收人劳动者获得职业和教育提升的最大潜力;社区学院提供的是与更高收入相联系的大专学位(Associate degree)、职业证书和短期培训证书教育。从历史上看,由于无进入门槛政策、极低的学费、地理位置对低收入人群的便利、灵活的课程时间,社区学院是美国弱势群体进人高等教育最主要的通道。美国政府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对社区学院的建设给予重要的支持。在1963年通过的《高等教育建设法案》授权对建设社区学院给予财政资助。以后通过的若干联邦法案又进一步给社区学院建设提供了大量的资助。在美国许多州的社区学院发展中,州立大学、地方教育家包括高中教师和校长们都曾经是社区学院的主要发起人。一旦一个社区学院建立,州立大学就给予支持。在有些情况下,大学甚至给社区学院以认证。大学对社区学院的支持往往使得大学承认学生在社区学院所修的课程。有的大学甚至主动在校外设立社区扩展中心,有些中心最终发展成为社区学院。由此举办的社区大学不是传统意义上国家所有制的,也不是民办大学,而是既有国家“赠款”,又有社区的镇、村的公共投入,还有企业和其他社会团体与民众的投人。这种社区大学是真正非盈利的,纯粹是一种社会事业。不管谁投入多少资金,都不能再收回资金,也不可以据此分配盈利。因此,可以把这种社区大学定性为新兴的 “事业单位”,产权完全归社会所有。[78]寿钰婷研究了美国人力发展培训计划及其对我国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启示。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美国国内劳动力市场对产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相对不足,而低技能或无技能的劳动者却相对过剩。对此,美国开始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来缓解供需不平衡状况。从1962年的《人力发展与培训法》(Manpower Development and Training Act,简称MDTA)开始,美国联邦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劳动力教育培训计划。这些计划与方案试图通过继续教育和再培训来提高劳动者的人力资本价值,使他们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美国劳动力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也因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寿钰婷介绍了《人力发展与培训法》及其相关内容,分析了MDTA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困境,探讨了美国人力发展培训计划对我国农民工教育的启示。[79]张红介绍了生命历程理论对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启示。生命历程理论发端于19世纪中期美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由以托马斯为主的美国芝加哥社会学派在研究美国社会问题的过程中提出。其研究对象主要涉及生命过程中的一些事件和角色(或地位)及其先后顺序和转换过程。生命历程理论将个人的生命历程看成是社会力量或社会结构与个人力量共同作用的产物。它强调的是环境个体交互作用下个人发展的方向和路线,尤其是其中的“路线”,被生命历程理论视为联结社会背景与人类主动性的节点。她首先介绍了生命历程理论,接着分析了农民工的生命历程并对农民工的职业生涯进行了基于生命历程的阶段描述,最后,探讨了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生命历程的拐点与职业教育的关联。[80]刘艳珍研究了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基本经验。这些经验有:(一)高度重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立法。英国是世界历史上最早开始探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特别是60年代以后,美国政府通过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以提高他们在非农业部门的就业能力。从明治时代开始,日本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农民的职业教育也高度重视。(二)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主导作用。各国政府一般都设立专门的机构来组织管理农民培训工作。美国农业部科研、教育和经济司,是主管农业科研和教育的核心部门。英国的农民培训工作由农业部培训局、地方教育局和农学院合作进行。法国农民培训由农业部建立的培训晋级和就业委员会以及各省设立的相应机构来负责。日本政府认识到,教育事业的发展不仅仅是人力资本投资的加大,更是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三)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在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过程中,一些国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形成自身鲜明的特色。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教育培训体系完善,经费到位,措施得当。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思路和途径独特有效。国外大部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队伍以企业和社会志愿人员为主,而我国国内以政府养活的推广队伍为主。三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目标明确,形式灵活,效果明显。各国在农民职业技术和技能培训上都有明确的培训目标,并且围绕培训目标的实施采取多种措施。[81]李会娟介绍了人力资本理论及其对我国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启示。人力资本是美国学者沃尔什于1935年在《人力资本观》一文中首先提出来的,是与物力资本相对应的概念,指的是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具有经济价值的一种资本。人力资本形成具有以下特点:投资性、积累性、报酬递增性和溢出效益。而教育是产生人力资本的主要形式,提高人力资本质量的关键是要靠教育的作用。李会娟认为,教育是提升人力资本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重视农民工的继续教育和培训。[82]

六、农民工教育培训研究:不足与趋向

综上所述,随着整个社会对农民工问题关注程度的提高,近年来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对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许多有见地有新意的观点和思路,对促进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健康发展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但从总体看,国内关于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相关研究仍存在着一些有待完善之处。主要表现为如下方面:1.现有研究中,对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对象”界定不清,针对性不强。2.关于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内容”没有做出严格明确的界定,缺乏严谨性。3.对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研究数量还较少,不够深入系统,缺乏有影响的代表作。4.现有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研究,“泛论”研究多,“精细”研究少,以描述性分析为主,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展开的研究比较缺乏。5.关于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研究,专门的、有针对性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研究很少。6.从农民工自身学习者、“局内人”的角度展开研究的较少。7.(关于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研究方法还较为单一,多为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而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的研究不多。8.从研究区域来看,西部欠发达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的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实证研究很少。

鉴于当前学界对农民工教育培训研究的不足,学界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加强研究,从而构建起真正适合实际需要的有效的农民工教育培训模式。1.对构建灵活开放的农民工教育培训体系的研究。加强农民工教育培训体系建设,鼓励各级各类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相关组织开展农民工教育培训。健全宽进严出的教育培训制度,办好开放大学。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农民工教育培训及公共服务平台,开发各类教育网络资源。发展和规范教育培训服务,统筹扩大教育培训资源,加强城乡社区教育机构和网络建设,开发社区教育资源,支持和鼓励发展社区农民工教育培训机构和教育网络。搭建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农民工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建立农民工教育培训学分积累的“学分制银行”或“学分存折”与学分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2.对建立和完善教育培训体制机制的研究。各级政府成立跨部门的教育培训协调机构,统筹指导继续教育发展,加强对教育培训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将教育培训纳入区域、行业总体发展规划,行业主管部门或协会负责制定行业教育培训规划和组织实施办法。健全教育培训激励机制,推进教育培训与工作考核、干部任用、岗位聘任(聘用)、职务(职称)评聘、职业资格注册等人事管理制度的衔接。加强教育培训的监管和评估,提高教育培训质量。加快教育培训法制建设。3.对发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的研究。创新内容和方式,积极发展农民工学历继续教育,扩大在学规模。以知识更新和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大力发展非学历农民工教育培训,大幅度提高教育培训参与率。加快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4.对以手机为载体的农民工教育培训模式研究。从全球教育发展趋势看,移动学习的研究方兴未艾,从手机在我国农民工中的普及程度看,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在农民工培训中具有较大的适切性,有较大的应用空间;加强以手机为载体的农民教育培训模式的研究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17][64][78]李明华.工业区社区大学办学主体和治理结构[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5(3):87-97.

[2][16][26][55]李明华.关于开发外来务工人员开放教育市场的调研报告[R].开放教育研究,2007,13(4):9-18.

[3][19]李小劲,曾荣青.产业结构转型背景下继续教育对人力资源结构的影响——以广东省为例[J].职业圈,2007(17):29-30.

[4][18][48][69]曾荣青.发达地区流动人口继续教育需求探析——基于珠江三角洲部分城市的社会调查[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11(4):47-49.

[5][63]吕莉敏,马建富.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需求及策略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3):67-71.

[6]张红.职业教育与农民工市民化——一种生命历程理论的分析视角[J].湖北社会科学,2008(8):175-179.

[7]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R].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5-7.

[8]李承志.产业升级需要农民工素质升级 [N].农民日报,2008-07-31.

[9]俞雪琴.社会流动视角下的农民工教育培训[J].当代教育论坛,2007(9):41-42.

[10]沙银芬.关于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的微观思考[J].职业圈,2007(24):64-65.

[11]韩秋黎,石伟平,王家祥.农民工培训问题调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03):15-16.

[12]赵洪波,吴岚,黄晓利.社会流动视角下继续教育的特殊价值——兼议继续教育在促进农民工市民化转化中的作用[J].继续教育,2008(08):54-56.

[13][40][73]赵洪波,黄晓利.成人教育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功能及对策[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08):43-46.

[14]卢建中,谢沅芹.教育培训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研究[J].现代农业,2009(11):65-66.

[15]唐踔.对当前我国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的深度思考[J].成人教育学刊,2011(01):50-54.

[20][45]孙学敏.从“返乡潮”到“用工荒”看农民工继续教育的缺失——兼论如何加强农民工继续教育[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31(2):17-19.

[21][32][47]孙学敏,朱凤丽.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1):57-59.

[22][70]王杨华.论以社区为依托开展农民工教育[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20(1):124-126.

[23][37][50]陈文龙.现代化视野下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问题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9):10-12.

[24][35][51]闫伟.新生代农民工教育需求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8(10):37-39.

[25][38][52]郭继红.城市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问题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16):20-21.

[27][56][67]李明华,白芸,刘海波,胡继旋.外来务工人员继续教育成本“协商”分担模式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7(3A):18-22.

[28][43]朱海雅.农民工继续教育与其职业倾向的匹配状态探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9(5):83-86.

[29][44]娄眉卿.松江电大完善服务外来农民工继续教育的对策分析[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0(01):79-80.

[30][54]唐茂华.农民工继续教育是应对危机的一剂良方[J].上海企业,2010(4):52-53。

[31]周清印,刘元旭,傅丕毅,肖春飞.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空间调查:要“钱途”更要前途[J].决策探索,2010(7):24-26.

[33]李亚芹.当前农民工职业培训市场存在问题原因解读[J].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2):33.

[34]杨海芬,赵瑞琴,赵增锋.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约束及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0(8):36-37.

[36]肖坤梅,苏华.建立农民工培训长效机制的思考[J].中国培训,2008(2):12-13.

[39]唐踔.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探析[J].成人教育,2011(01):59-62.

[41][59][82]李会娟.从人力资本投资看我国农民工受教育问题[J].教育探索,2006(1):35-37.

[42][53]陆启光.农民工继续教育政策支持系统的构建[J].教育评论,2010(2):50-53.

[46]高志敏,吴洪伟.农村流动劳动力与成人教育的社会学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4):103-108.

[49]高友端.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文化教育问题[J].学理论,2010(19):105-106.

[57]秦玉友,于伟.加强农民工培训提升农民工素质[N],光明日报,2007-07-14(第 006 版).

[58]王庆国.设立农民工教育培训保障金账户[N].深圳特区报,2010-01-16(第 A03 版).

[60]唐踔.对当前我国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的深度思考[J].职教论坛,2011(25):23-27.

[61]刘寿堂.继续教育:成就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的必由之路[J].继续教育研究,2009(11):70-71.

[62]李银.完善农民工继续教育机制[J].江苏农村经济,2006(11):45-46.

[65]丁小浩,范皑皑.进城务工人员继续教育与培训中的志愿者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5(3):97-107.

[66]余振运.农民继续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心理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2011(1):60-61.

[68]孙绪民,桑爱友.对普通高校参与农民工培训的思考[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25(4):88-90.

[71]冯志明,马立民,孟辉,张严冰.农民工教育培训立法研究[J].成人教育,2011(1):16-19.

[72]马立民,冯志明,王蕾.农民工教育培训制度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10):27-28.

[74]吴岚,赵洪波,黄晓利.职业教育在农民工市民化转换中的作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8(11):16-17.

[75]胡银华.新生代农民工思想道德的二维性及教育对策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51-56.

[76]胡艳辉.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三德”教育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33(4):28-32.

[77]顾月琴,俞可.杂字教学对民工教育的意义[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31):54-57.

[79]寿钰婷.美国人力发展培训计划及其对我国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7,34(8):76-80.

[80]张红.职业教育与农民工市民化——一种生命历程理论的分析视角[J].湖北社会科学,2008(8):175-179.

[81]刘艳珍.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基本经验及其启示[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4-16.

责任编辑 肖称萍

唐踔(1970-),男,湖南永州人,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广西贺州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问题研究。

G720

A

1001-7518(2011)19-0020-08

猜你喜欢

新生代农民工培训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新生代”学数学
藜麦,护卫粮食安全新生代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新生代“双35”09式
创意新生代——2018伦敦New Designers展览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