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课教学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2011-02-21马兰
马兰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要抢占21世纪的制高点,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而创新是思想政治课永恒不变的主题,所以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点燃学生创新的火把。而现实生活中由于政治课本身的理论性较强,学生总是感到抽象沉闷、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兴趣和创新热情,甚至产生畏难心理、厌学情绪。笔者结合自己的思考和实践,谈几点在教学中的尝试。
1 联系社会热点,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政治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抽象性和时政性。从教学内容上,思想政治课必须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紧紧抓住社会热点,运用教学新手段和教学新方法,实现思想政治课的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笔者在“经济常识”第八课教学中,讲解我国发展对外贸易必须正确处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关系时,不失时机地抓住中国入世后关税取消的热点,引导学生将这一热点与教材知识点紧密结合,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综合分析,启发学生思考:我国怎样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如果你是企业经营者,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是企业职工,你该怎么做?学生发言踊跃,情绪激昂:只有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开发高精尖产品占领国际市场,抢占制高点,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笔者激励学生: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炎黄子孙的不懈努力,需要你们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民族的重担就落在你们肩上,你们一定要努力啊!这样以情激情,以理服人,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激发学生创新的紧迫感,并且点燃他们内心深处潜藏的创新的火焰。
2 巧用哲学原理,启迪学生创新思维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许多基本理论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好材料。比如“哲学常识”第二课“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其中第三点就是要有创新精神,坚持与时俱进,促进新事物的成长。笔者引导学生从哲学理论入手理解创新的必要:因为发展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要想发展必须站在上升、前进、发展的立场上去促进旧事物的灭亡,创造新事物。在当今世界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形势下,“发展是硬道理”已成各国的共识,要发展就必须创新。
笔者向学生介绍“新思路比资源更重要”的典型材料:“杜仲原是我国四川、云南等地的一种树,其树皮是名贵的中药材。日本在10多年前才开始种植,现却将我国弃之不用的杜仲叶开发加工成杜仲茶,具有利尿等多种功能,时下已成为日本市场上最受欢迎的茶饮料并销售到中国,取得极佳的经济效益。”笔者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在中国人眼里不屑一顾的东西到了日本人手里却身价倍增呢?笔者及时点拨:“我们中国人并不比日本人差,我们缺少的仅仅是一种意识——创新。日本人在自身资源匮乏中找到比资源更宝贵的东西——创新品质。同学们,你们作为21世纪祖国的建设者,难道不应从日本人身上汲取那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创新精神吗?”这种带有感情的激励既唤起学生的爱国热情,也启迪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巧妙设疑,激励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寻找答案,教师及时点拨补充。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断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启迪创新的思维,创新意识也得到培养。
3 紧扣社会生活,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在“经济常识”第一课教学中,笔者借“怎样对待货币”这一话题指出:“货币是财富的象征,是每一个人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那么我们怎样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去获取自己的财富,增加社会的财富?假如你是厂长,该怎样去做呢?”启发他们意识到必须生产物美价廉、适销对路的产品。接着问:“怎样才能适销对路呢?”经过诱导,学生认识到只有开发新产品,即创新,才能生产出畅销的产品。并且创新不仅体现在产品生产上,产品销售同样离不开创新。
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只要有心,处处是创造的素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笔者激发学生关心社会生活,在生活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是成功的先导。要学会用兴趣的磁铁去吸引学生质疑问难,创造性地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才能在探索中有所发展和创新。
总之,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三言两语的正面说教就能完成的,它还需要教师解放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勇于创新、乐于创新的精神。在政治教学中如能恰当地、巧妙地设置创新情境,点燃学生心底的创新兴趣之火,变外部说教为内在需求,化枯燥为生动,变沉闷为轻松,化抽象为具体,变平淡为神奇,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出奇制胜的效果,使政治课充满创新的生气和灵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