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好随文练笔 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2011-02-21何碧玉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年4期
关键词:空白点桑娜渔夫

何碧玉

抓好随文练笔 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何碧玉

随文练笔是一种非常好的写作方法,它是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因素,选取内容精短、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进行练笔,把写的训练有机地融合于阅读教学中,做到读写结合。这种练笔方法从一定程度上给学生提供了写作的材料,让学生下笔时较有话可写,因此能够消除学生惧怕作文的心理,使他们对作文产生浓厚兴趣,让他们在尽情表达中体验成功。那么,如何抓好随文练笔呢?

1 从文本的精彩片段入手,抓好仿写

宋朝的朱熹曾说过:“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善学之既久,自然纯熟。”可见模仿在写作中有着重要意义。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教师让学生照着文章的精彩片段进行仿写,容易帮助学生找到写作思路,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如在教学《桂林山水》这篇文章时,课文的二、三自然段在描写桂林山的特点和漓江水的特点时,都采用了并列的写法,分别概括了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和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这两个段落结构相似,是仿写的好材料,笔者就布置了《家乡的九龙江》和《家乡的山》两个题目让学生模仿文章段落进行练笔。谢昭荣同学写的是《家乡的九龙江》,他这样写道:九龙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九龙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和成群嬉戏的鱼虾;九龙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家住平和的刘漳写的是《家乡的灵通岩》:灵通岩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它们有的像一头抬头望天的巨象,有的如一位含羞低头的少女,有的如一位弯腰前行的老人;灵通岩的山真秀啊,一座座像翠绿的屏障;灵通岩的山真险啊,游人走着走着,一不小心就快要栽倒下来……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经常选择性地指导学生模仿精彩句段(如比喻句式、拟人句式、反问句式、排比句段、承接句段等)和典型段落(如总分段式、并列段式等)进行练笔,让学生拥有仿写这根“拐杖”,那么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一定会提高,写作水平也会日益提高。

2 从文本中的空白处入手,进行补写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中大多存在一些空白点,可以引发学生对其间的内容进行自由想象。这些空白点往往是学生驰骋想象的空间,也是引导学生进行练笔的天地。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这些空白点挖掘出来,让学生写一写作者没有言尽的话,使文章更加具体、完整。如在教学《穷人》时,文中有一个句子:“哦,上帝保佑,总算活着回来……”可引导学生想象在寒风呼啸的天气里,渔夫在汹涌澎湃的海面上是如何与风浪搏斗才得以逃生的。又如学习《丑小鸭》一课时,课文讲到丑小鸭来到世界上,除了妈妈疼爱她,谁都欺负她。妈妈到底是怎样疼爱她的,文中没有写,可引导学生凭借想象,扩充情节写一段话,去补充情节这个“空间”。再如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让学生根据“饱经风霜”一词,补写车夫的外貌。

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对空白点的想象进行练笔,既丰富了文本的内涵,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 从文本的悬念处入手,抓好续写

人教版小语教材有许多课文的结尾都写得震撼人心,能唤起读者的感情共鸣,是训练小练笔的好教材。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合乎情理的续写想象,把这些悬念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出来,变成自己的作品。如《小摄影师》中的男孩给高尔基照成像了吗?《穷人》的故事会怎样发展?《凡卡》一文中主人公是否能收到爷爷的来信?最终他的命运如何呢?学习完《马背上的小红军》可以安排学生续写“安息吧,小兄弟……”。又如教学《跳水》一文,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以“过了一会儿,孩子醒来了……”为开头续写课文。

在进行小练笔时,班里的严欢同学是这样续写《穷人》的:“自从桑娜和渔夫领养了这两个孩子后,生活就更加艰苦了。每天,渔夫都要出门打足够的鱼回来;而桑娜每天都要照顾七个孩子的吃穿住行,尽管孩子们十分懂事,但桑娜还是累得筋疲力尽。终于有一天,他们的日子过不下去了,便无可奈何地把房子卖掉,带着七个孩子四处流浪。那天,天阴沉沉的,他们来到城里,又冷又饿。就在这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一瘸一拐地朝他们走来:‘好心人,施舍一下吧,救救我这个可怜的老头子吧!’桑娜不禁流下了泪,对渔夫说:‘把我们仅剩的面包给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吧!’渔夫看了看孩子们,沉默了一会儿,把破布袋中仅剩的面包给了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老人连忙道谢,然后急匆匆地走了。之后几天,他们没有衣服穿,更没有食物吃……终于在一个下雪的早晨,一家人饿倒在地……桑娜与渔夫醒来后,发现他们住在一间温暖舒适的屋子里,之前那个向他们乞讨的老人正笑盈盈地看着他们呢。原来,老人是一个富人,他想找一个心地善良的管家来帮自己照看生意,就扮作乞丐四处乞讨,寻找好心人。从此以后,桑娜便成了这位富人的管家,他们一家人在富人家幸福地生活着……”从学生的练笔中可以感受到小作者对穷人的同情以及希望他们过上幸福生活的愿望,这是小作者情感的真实流露, 也是她对文本的解读。

4 从文本的叙述方式入手,抓好改写

改写要求学生在认真地了解各种文体、语气、人称、结不在意。这幅“乡村晚归图”固然也很美,但如果对本诗的理解只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显然是不够的。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逐步认识“但使愿无违”中的“愿”的特殊内涵——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至此,学生可以领略到诗人那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格美。再如,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的《浪之歌》是一篇借物抒怀的佳作,单从字面上看,表现的是海浪对海岸热烈的爱情,海浪是一个热恋中的少女的形象。教学中可以结合作者的生平事迹以及写作《组歌》的背景,引导学生透过海浪与海岸这对热恋者的形象,来感受作者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从而升华对美的认识高度,激发对精神美的追求。

5 鼓励实践,引导学生创造美、传播美

美育教育,不仅要求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品味美、鉴赏美,同时还要训练学生去创造美、传播美,以达到提高审美素养的目的。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在语文实践中去创造美和传播美,在创造美和传播美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审美素养。一篇好文章,本身就可能蕴含许多美的因素。能写一篇好文章,就是一次创造美的实践过程,教师应及时恰当地给予鼓励,以保持创造美的激情。学生的好文章被选在班里读一读,就是在班上传播了美。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把好的文章投到报纸杂志的编辑部去,一旦发表,就是向社会传播美了。教师还要经常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演讲会、故事会、辩论会、朗读比赛、小话剧等,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锻炼传播美的本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抓住审美教育这一课题,从多方面、多角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使学生在文、情、理的交融中接受知识,发展语言,从而唤起美的发现,升华美的情感,培养美的想象,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作者单位:河南省叶县昆阳中学)

10.3969 /j.issn.1671-489X.2011.04.039

猜你喜欢

空白点桑娜渔夫
穷人
《穷人》梗概
渔夫和小猫
渔夫之利
挖掘文本“空白点”培养学生“想象力”
紧抓三大支点,提升文本解读的实效性
紧扣空白点,深入理解文本
续写《穷人》
作文起步
穷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