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传教士在传播西方文化以及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011-02-21李云鹤
李云鹤,戚 健
(1.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张家口 075051;2.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唐山 063000)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 宗教交流是跨文化交流的一部分。人又是文化的载体,作为西方文化的体现者,传教士在中西方宗教交流、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一、近代来华传教士的文化效应
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传教士的活动在1840至1950年的一个多世纪里在中国最为盛行。作为中国社会内部新的群体和因素,传教士与中国人民共同经历了这一历史时期:“基督教在全国1073县的947个县都树立了基督的旗帜。” 这是中国基督教教会在1923年的年鉴报告中提到的。可以说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就是一种异域文化的渗透。传教士的足迹遍布中国当时的很多角落,与中国人民广泛接触,他们的活动对这个特定的时空产生了广泛的文化效应。1982年12月3日的《人民日报》刊文《读〈传教士与近代中国〉》曾提到“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传教士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西方的声光化电,甚至立宪共和的文化思想也由他们传进中国来。”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作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是信奉基督教的,他自幼受基督教的影响,曾在12岁时在家乡从师一位美国传教士学习英文。这位传教士可以说是孙中山认识西方文化的启蒙老师,并使之开始接受基督教。孙中山先生后来在香港大学受洗正式成为基督徒。基督教为孙先生早期的革命活动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活动基地。孙中山的思想中最为人们所熟悉的就是自由、平等、博爱和三民主义,这些思想都与基督教有关。李敖曾评论他:“对信教自由的信念,而没有一般偏狭的基督徒的立场。”这进一步说明宗教文化不仅仅影响了一般民众的思想,也对上层人物及政治家的思想产生一定程度的催化作用。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中也隐含着宗教教义和宗教观念。
二、传教士的文化背景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西方传教士大多是来自有着侵略本性和侵略历史的帝国主义国家,他们在思想和观念上有着不同程度的国家烙印。尽管没有直接参与经济掠夺和武装占领,西方传教士终究是受欧美等国家的教会团体的派遣来华的,有着文化侵略和文化帝国主义的目的。他们虽然没有肩负传播西方文化的使命,但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文化效应。至于他们在中西文化的传播过程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可以说是计划外的结果。多种因素可能导致这种结果的出现。下面我们做一下具体的分析:
传教士们自身的文化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对近代中国所产生的文化效应。西方传教士们的故乡都盛行资本主义文化,经历了工业革命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方面,都优于正处在落后体制控制下的中国。他们的伦理道德、生活方式、言谈举止、价值观念等等,都和中国这块土地上的原有人群有着天壤之别。因而形成巨大的文化反差。除此之外,西方当时是以资本主义的近代文化为主要文化特色的,而中国当时正处于从封建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两者之间的文化优劣是不言而喻的。同时,西方的传教士们大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文化程度相对比较高,其中有不少人还进过大学。因为在英美, 规定先大学毕业,然后才可以继续攻读神学,而且大多数情况下是神学院毕业以后,才会被授予神职。例如,二十世纪初,在中国华北地区的一百零一名传教士中,除两人之外,其他的男传教士都进过大学,他们得过三十五个学位, 其中九名拥有硕士学位,大部分人都有大学学历。传教士的女眷们大都在各种各样的“神学院”和学院中学习过。传教士们普遍有较高的学历,受过比较好的教育。这在西方是普遍现象,并不奇怪,因为自公元一世纪中叶,古罗马奴隶制建立以来基督教就形成了,具有长久的历史和生命力,西方的教徒将其视为上品,对其的态度也极为虔诚。因此在西方国家,教士,牧师等职业是很受人尊重的。作为民众在宗教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导师,神职人员必须有与其身份相适应的文化程度,也相应需要了解当时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从这个角度说,中国的和尚道士与西方的传教士的确存在着差异。于是,我们就可以明白,传教士不仅是手捧圣经的教徒,而且具备了在较高层次上从事文化交流的一些条件和素质,对异域文化具有一定的接受力和理解力,可以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一种载体。
三、中国的历史背景对跨文化交流的需求
处于封建传统文化桎梏下的中国急需西方近代文化的浸润,这是西方传教士对中国能够产生较为广泛文化影响的又一重要原因。当时的中国需要先进的教育体制,而教会学校的兴起和发展同这种需要不谋而合。教育的现代化乃至全方位的文化转型是当时中国的迫切需要。因为在挨打后的痛楚之中,中国开始感到自身面对的文化危机, 正如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可以说,这些传教士的确充当了最初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媒介,只是这种媒介是在不自觉的状态下充当的。
另外,从文化传播这一角度来分析宗教活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有着自己稳定而悠长的固有文化,基督教的传教活动并非易事。一是因为中国不同文化性质的价值观念、社会心理、群体意识等因素的阻碍,二是因为外来入侵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敌对心理,因此人们在接受异域文化的移植过程中会有抵触心理,种种阻碍会随之产生。为了解除这种阻碍,西方的传教士们不得不从抽象的宗教神学的象牙塔中走出来;为了使这片土地基督教化,他们采取了一些措施,诸如兴学、办报、救济等。借此,传教士们所负载的隐性的文化效应在中国得以传播和发扬。可以说,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因为基督教的活动有着殖民和帝国的色彩,所以遭到中国民众的敌视和抵制,是不成功的;但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就其在推广过程中对中国文化事业以及社会等诸方面的影响而言,他们的努力并未付诸东流。尽管西方传教士们在中国办学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帮助中国发展教育文化,但客观上,那些按照西方模式所设立的教会学校为中国树立了实实在在的西方办学的范例,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同时,也促进了中国教育从封建到新民主主义时期的转型。传教士们所创办的一些文化机构,不仅将有关西方政治、文学、科技、医药等方面的知识介绍给了中国民众,而且这些机构的经营管理模式也被我们借鉴、吸收、融汇贯通。在不自觉中,传教士的活动在客观上恰恰适应了近代中国“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念,一定程度上起了推动中国历史前进的作用。
总之,数百年来宗教在某种程度上统治着人们的思想,制约着人们的行为,不可否认地推动着历史的变革和社会的发展。宗教思想中的优质因素和文化精华不可避免地冲击着我国的旧思想、旧观念,在文化渗透的同时,也在改变着我们当初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国家的落后文化和生产力。特别是其在仁爱、平等、慈悲、和平等方面的教义教规,也在改变着上至领袖下至平民的思想方法和行为方式。从过去到现在,我们必须在认清其危害的前提下肯定它的积极因素。将来,我们更需要进一步、完整地了解和认识世界宗教。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输入外来知识,对国家和民族来说是有好处的。我们不能无视其它文化的存在,我们需要相互了解、相互借鉴, 求精去粕。利用好外来资源,就能得到“人耕我获”之利。我们应该正视给近代中国留下明显文化痕迹的传教士的活动。在进行对外交流和开放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要用科学理智的眼光来看待传教士这一特殊的群体。要把宗教文化,传统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进行综合分析、思考。要客观地分析作为文化使者的传教士在跨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研究室.五四时期期刊介绍(第3集)[M]. 三联书店, 1979.61.
[2]陶飞亚.基督教与近代山东社会[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4.158.
[3]赵慧峰.近代来华传教士的文化效应[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7,(4).
[4]程伟礼.基督教与中西文化交流[J].复旦学报,19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