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2011-02-21王华军
王华军
初中生物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王华军
1 在学生“学”上下工夫,扬长避短,适时适度
1.1 教师的讲述语言与电教媒体的结合
在讲授“生命的起源”一节时,笔者先口授教材,然后放映生命起源动画片,语言与电教媒体被分成两块。在电教媒体中传授的知识,学生已通过教师的语言初步掌握,电教媒体在这里只起对教师的语言证实和具体化的作用。后来笔者利用语言指导学生观看动画,充当解说员、导游员的角色。在这种方式中,电教媒体中介绍的、传授的知识,是学生自己从观察中获得的,而教师的语言起到的是强调、提示、点拨、点题的作用,是一言两语,但因是在关键处说出,无异于画龙点睛,给学生的印象是十分深刻的。而且,这种结合方式还能达到师与生、教与学“双边”互动的目的。
1.2 电教媒体的运用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电教媒体的运用一定要适度,若以为大量引进电教手段就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那就是大错特错。笔者的原则是:画龙点睛,适时推出,难处使用,局部强调,最后争取收到教学的整体效果。比如进行“消化系统”时有一现成的视频材料,原片放映时间约20分钟,约占半节课的时间,而其中一些画面和解说词并不适用,属于枝枝蔓蔓的部分。如果20分钟片子全部放映,一是未突出重点,二是多余部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鉴于此种情况,笔者把原片子作了重新剪辑,自行设计成只有7分钟的片段片,并去掉原片解说,由笔者伴讲。经过这样的精心设计、制作,虽然放映时间短了,但起到的作用却是非常大的。实践表明,电教媒体使用得当和适度,是确保电化教学产生良好效果的重要一环。
生物学科的教学强调实验能力和科学素质的培养,而多媒体技术可以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并且能够拓宽课本知识体系,拓宽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拓宽课堂学习的内涵和外延。因此,多媒体技术在中学生物学科的教学中越来越展现出无可替代的优越性。
2 准确把握多媒体教学的基本原则
1)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多媒体。中学生正处在求知欲强,接受新鲜事物快的年龄段,多媒体具有的声、光、电的综合刺激,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注意。但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中学生的大脑皮层长时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容易使身心疲倦;经常性地使用电脑,也容易使学生视力下降。因而,多媒体在生物课堂的使用,要注意两点:一是界面制作要平和自然,切忌花、艳、乱;二是一定要适时适度,切忌频繁滥用,否则其结果必然事与愿违。
2)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多媒体。多媒体的设计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在传统教学中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不是所有的生物课都能运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作为教学的重要手段,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与效益,其展示的知识内容必须与教材相适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
3)根据实验性质选择多媒体。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可以用实验展示的现象或实验本身一般是不适宜选用多媒体来替代的。即使要使用,也应该结合实验本身。
4)根据课型选择多媒体。以上几个原则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复习课则可选择多媒体来扩大容量,浓缩教学内容,建立系统的科学认知体系,强化重、难点。
3 明确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基本方法
1)选择主题。确定一个鲜明的可以用多媒体来表现的主题,能够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是其他教学手段所不能解决的或不可能达到此效果。
2)情境创设。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如“环境保护”中,模拟出酸雨的现象及其危害,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3)信息资源设计。确定教学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4)自主学习设计。课堂上在明确目的之后,给学生20~30分钟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通过问题的设置使每个学生有自己的任务,学生可以随意进入任何一种环境下进行学习,可以针对任何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5)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
4 注重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教学注重考察教学效果,效果不佳就要及时调整。考察标准:是不是对组织教学起着辅助作用;是不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不是突出了教学难点与重点;是不是优化了课堂教学。
在课堂上学生对教学信息的接受主要通过两种渠道:一是语言听觉器官,二是语言视觉器官。课堂教学时只有保证这两条渠道的畅通,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单靠一种听觉或视觉渠道,势必影响和削弱这种效果。只有各种媒体的使用才可增加课堂内容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准确性,也就突出整个课堂教学的高效性。特别是做一些学生实验或演示实验时,往往有的实验“做”而不“灵”,也有的“灵”而不“显”。这就需要合理配置电教媒体,发挥其优势,以弥补实验的不足。
(作者单位:山东省寿光市营里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