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互动教学之我见
2011-02-21王君
王君
美术课互动教学之我见
王君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但是在现实教学过程中由于诸多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师生间的交往。讲授、灌输成为教学的主要方式,把学生当做接受知识的容器,重视教给学生知识,忽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方法,限制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
曾经听过这样的两节课,内容都是《门》。第一节课按照传统上法,讲授——练习——评比,课下问学生学到了什么,学生摇头,表情迷茫。另一节课,教师先把学生派出去搞调查,门都有哪些种类?什么样式?功用有什么不同?回来后进行讨论。座位也不再是传统的横排竖排式,而是围成一个大圆圈,便于交流。讨论中,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热火朝天。课下再问学生有什么收获,学生滔滔不绝很有自己的主见。一节课两种上法,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新课程改革指出,必须改变传统课堂中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学生作为课堂中的主体,积极地参与到互动中来,师生、生生之间平等地互动,自由发表各自的观点和看法。只有这种自由开放的师生互动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性,才能体现新课程的精神。
多年的美术教学经验表明,美术课中进行的互动教学可以充分调动课堂的学习气氛,有效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自觉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培养学生的美学素养。美学素养的培养重于美术技能,因为初中的美术课堂并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单纯的画匠,而是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
互动中,教师成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在教的时候,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学生在学的时候,教师也要积极参与进去。同时,教师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美术教师首先应该做一个积极、善意的旁观者,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总站在他的身边,或轻轻点拨,让学生茅塞顿开,或真诚鼓励,使学生充满自信。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本着优势互补原则把学生分成3~5个人一组,各学习小组保持均衡。这是指在学习成绩、表达能力等方面,各小组应大体相等;男女生混编:同一小组内男女生数应大体相等;自愿为主、适当调整,学生参加哪个小组应尽量尊重学生自己意见;小组确定后,不能一成不变,一学期变动两次,有利于拓展学生交往范围。小组设组长一名,小组长是小组的核心。小组长应具备的基本条件,首先是学习骨干和积极分子,在绘画和动手能力方面有较好基础;其次要有一定组织能力,愿意对能力不足的同学提供帮助。笔者在选组长时,采用民主选举的方式,避免教师指定,尊重学生的意愿。小组合作学习的组长一个月变换一次,轮流承担,发挥每一学生的主体作用。
为了有利于学生交流,学校采用长方形座位排列方式,经过实践,笔者认为其好处在于:一是小组成员在讨论时能面对面直接交谈;二是教师上课时学生容易转向黑板;三是小组成员之间距离较大,避免学生乱说话、抄袭作业的现象,组长的位置居中,也便于了解全组状况。这样安排,互动时的形式可以是一对一、一对多、个人对小组、小组对小组等。
教学过程:1)师生根据学习内容共同确定学习目标、重点、难点;2)就重点、难点问题以小组为单位研究解决方案;3)以小组为单位全班交流,总结出达成共识的和有待解决的问题,就问题再次讨论解决方案,求同存异;4)各小组完成具有本组特色的作业;5)作品展示,相互交流、相互改进。
比如在“校服设计”一课中,笔者先运用多媒体展示多种校服与日常生活装,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组织小组交流讨论:设计校服有什么要求?根据讨论的结果和所展示的资料,总结出校服的大体特点(简洁、美观、大方、符合年龄特点)。这些也就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怎么解决呢?小组为单位各自解决问题。教师来往于各小组之间点拨提示,不干扰和影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小组为单位第一次展示设计方案,初评。利用多媒体展示一段学生服饰表演的录像,组织小组交流讨论,找出校服的款式特点、色彩搭配特点、男女生校服的不同特点等。再次以小组为单位修改、完善本小组的设计方案。而后各小组拿出比较成熟的设计方案,参加全班评比。先是小组派代表进行作品介绍,然后在教师的引领下全班共同投票,评选出优秀作品并在班级里的展示栏中予以展出。
本课中,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与创作欲望,唤起记忆中有关服装、服饰设计的知识、经验或表象,应用“问答式”“师生讨论式”“生生讨论式”等多种形式,通过交流和沟通达到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提高。在对话中诱发学生参与教学,成为主体;提供练习和反馈机会;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出创作的火花。二次应用多媒体展示,使学生的作品再上一个台阶,达到有个性的创作。整节课,没有技巧示范,只有师生间平等地互相交流协作、讨论。
其中“问答式”是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要求,事先设计出要学生理解的问题,由学生解答,教师做点评。这种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因材施教。运用这种教学方式需注意:1)教师对学生所回答的问题不能轻易说错,更不能进行讽刺挖苦,对回答好的学生应当充分肯定,对回答不好的学生应进行正确引导;2)不能根据既定的答案去判定学生回答问题的对错,只要学生回答的有理,就应当予以肯定,鼓励学生创新。经过学生讲解、讨论和教师最后评述,类似的案例在学生的记忆中总是十分清晰,教学效果良好。
“讨论式”就是根据设定的讨论题目和要求,进行小组内部和小组之间的讨论。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应当注意:1)科学设计讨论题目,题目设计应与所学课程密切相关,要能够引起学生讨论的兴趣,而且必须难度适中,以防止没有效果的讨论;2)让每个学生都参加讨论,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发言,认真聆听每位学生的发言,为因材施教和正确评定学生成绩提供依据;3)适当控制讨论的进程和发展方向,防止学生在某个环节上纠缠过多而影响其他问题的探求,以确保讨论的质量。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需要、兴趣和能力,教学中的不可预料性等都需要教师具有应变管理和调节能力及丰富的知识面。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应该是“援助者”而非“教导者”。学生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去学习比在一种“说教”的方法下学习更积极有效。问题意识、创新意识是与生俱来的天性,探索意识也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在教学中应该重视、保护、诱发、激励学生这种天性。
在生生互动过程中,他们不但学习了研究的方法,而且学会协作,增强同学之间的交流意识。良好的课堂管理并不意味着课堂安静,教师心平气和。正如布罗菲所强调的那样,课堂管理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而不是加强教师对学生的控制。
建立积极的学习环境是从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开始的。当课堂变得更加民主的时候,当互相尊重的态度建立起来时,他们就能够进行自我管理,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为自己的行为负更多的责任,使学生养成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的习惯和敏锐性,将学习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不正是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吗?
有效互动就是克服传统课堂中的单一和枯燥,打破课堂的沉闷和焦虑,让学生在一种愉悦和亢奋的状态中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教学行为。课堂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个信息交流、互动的过程,无论是学生知识经验的获得、心智的开启、能力的发展,还是教师课堂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赖于课堂活动中信息的有效传递和交流。而有效的互动教学正是通过不断地调节课堂活动,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促进课堂交流,最终实现有效的教学。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丰润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