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初探
2011-02-21耿志刚
耿志刚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初探
耿志刚
1 兴趣的培养也是思想政治课重要方法
1.1 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堂兴趣,确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而每一学年的第一堂课能否吸引学生,是能否激起学生对自己所学课程产生兴趣的前提。因为对第一堂课,学生往往具有好奇和期待的心理,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这一特殊心理精心设计导言课,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讲课“有味”,学科的内容“有意思”,就会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这对以后的教学无疑会有帮助。
1.2 巩固学习兴趣
今日的中学生思想活跃,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及表现欲望较强,渴望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正确处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力争每节课都拿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如在课始5分钟,由学生进行时事政治讲演。课中笔者要么留出时间让学生自学;要么让学生参与问题的讨论,讨论中可以是师生进行对话,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辩论;要么由学生来充当教师进行课文讲解;要么将富有启发性的题目采取小组抢答、点名回答等形式来完成。这样,课堂不仅成了施展才华的竞技场,也成了学生学习的乐园。
1.3 发展学习兴趣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采取成立兴趣小组和开展社会小调查的方法。在兴趣小组里,笔者组织学生学习有关报刊,让大家了解、熟悉国内外大事、社会热点,并开展时事知识竞赛、新闻背景分析等活动。另外,也适时地开展社会小调查,如在讲到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形式和分配制度时,笔者要求学生调查父母所在单位的所有制形式、分配方式等内容,并在课堂上发言交流。又如在讲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党制度时,笔者组织学生调查本校的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请他们介绍有关情况,然后让学生写出调查体会,在课堂上演讲。通过这些活动,很多学生养成读书看报、关心国内外大事、积极思考的好习惯。这样就把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发展为更为广泛的兴趣爱好,从而更加稳定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2 情感教育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渗透
2.1 初中思想政治课中渗透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1)教学性质决定了必须在初中思想政治课中渗透情感教育。初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标志。德育工作能真正体现实效性,情感教育必不可少,教育就是“爱”,缺乏“爱”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
2)教学原则决定了必须在初中思想政治课中渗透情感教育。知行统一原则是政治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融入情感,才能达到知行统一的效果,只有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提高觉悟有机地结合起来,政治课的实效性才能体现出来。
思想政治课教学,作为一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不仅要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还要解决“信”与“不信 ”、“行”与“不行 ”的矛盾。如“采用以例说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虽然“法”是严肃的,但如果没有动之以“情”,就不能晓之以“理”和晓之以“法”。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更应在教学过程中注入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情绪,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2.2 初中思想政治课中渗透情感教育的实施方法
1)气氛。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情绪应该是快乐的、积极的、亲切的,这样才能营造一种轻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状态下学习。当教师面带微笑、怀着喜悦的心情走进教室时,学生也会因此感染这一积极情绪,从而倍感亲切、温暖,快乐之情油然而生。这样,学生神经放松,情绪饱满,也就会敞开心扉,使课堂充满应有的生气和活力,从而更好地发挥主体功能。
2)语言。语言能够打动人的心,完全是因为它包含一种激情,一种心灵深处的心声,是一种灵魂和情感的流露。教师的激情性语言往往对学生产生极强的感染力,能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述“捍卫国家尊严”一节时,笔者谈到旧上海外滩码头遍布插着外国国旗的轮船,公园门口竖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慷慨激昂,义愤填膺;讲的新中国的成就与辉煌时,扬眉吐气,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这样较那种平铺直叙地讲解,更富启发性,更能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情绪,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是非的辨别能力,学以致用,真正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并且使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师生之间也多了一次情感交流。
3 初中思想政治课上学生灵性的培养
3.1 培养灵性的前提——尊重理解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要像对一朵玫瑰花上颤动的露珠一样来爱护学生的自尊心。”罗素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得到发展。”为此,教师要对学生独特的个性行为予以接纳,并在课堂上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自由充分地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这样,学生的灵性就有了依附的土壤和温床,就有了闪现的空间和机会。
要想赢得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别人。这道理告诉人们:教师必须要有高尚的师德修养和一定的人格魅力,才能纯化师生关系,让课堂焕发迷人的光彩。实际上一名好的教师,只有了解了中学生在心理上的成人感和半成熟之间的特点时,才能做到师生人格上平等的认知,学生才能对教师减少设防,打开自己心扉,课堂才变得更加真实,教师才能捕捉到课堂中的教育契机,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昭示。这是教育的一种艺术,也是教育的一种必然追求。
3.2 培养灵性的关键——交往互动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学生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把。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应是火源,好比是打火机,主要任务不是自己燃烧,而是点燃学生的希望之火、智慧之火,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起码也要引导学生同自己一齐燃烧,引导学生开口、开心,获得成就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要善于用眼睛去洞察学生的心里,保持微笑的神态,必要时可与学生握手,采用一些亲和动作。的确,握手是拉近距离的好办法,其中会让学生感到老师对他的信任,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更加自由。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中,在紧张的竞争中,学生才会有更多灵性的绽放,许多情感在自觉地形成。
3.3 培养灵性的核心——探究体验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此决不是教师想让学生怎么样,学生就会怎么样。因为中学生已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从童年到成年的过渡期。学生既不是教师的四肢,可以由教师随意支配;也不是泥土和石膏,可以由教师任意捏塑。教师不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且连自己的知识也是不能强加给学生的。正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营养物质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营养,这是别人不能替代也不能改变的。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作者单位:河北省内丘县内丘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