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一跳 摘桃子
2011-02-21徐云玲
徐云玲
跳一跳 摘桃子
徐云玲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于学生中确实存在个性差异,因此,不妨来打个比方,把知识比作“桃子”,那么可把“桃子”分为三类:1)伸手就能摘到的“桃子”;2)需要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桃子”;3)“桃子”太高,需要使足劲跳才能摘到的“桃子”。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实现“轻负担,高质量”的关键是需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跳一跳”来摘自己所需要的“桃子”。
1 增强“桃子”的吸引力,使学生“乐摘”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有内在的兴趣。”可见,兴趣对于学生学好数学是至关重要的。因此,笔者在向学生呈现学习材料时,尽量做到陌生的材料熟悉化,陈旧的材料时代化,让材料贴近学生的实际,使他们产生一种亲切感和需要感,这一点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尤为重要。在初中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大量机械重复的作业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笔者特意采取与其他学科互相渗透的方法。如画一只可爱的小猴子,把它分割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一道题,让学生计算,然后根据答案及所规定的颜色涂色,结果就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学生对此十分感兴趣,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设计好“桃子”的高度,使学生“爱摘”
根据尝试指导原则,学生的尝试练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这就需要教师一方面要深刻领会知识的结构体系及新知的生长点,另一方面要准确把握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新知的盲点,力求把问题创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既能与学生认知结构中某一旧知发生联系,又能保证三类学生跳起来都能摘得到。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实施了有差异性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分类训练。即:每小组都分差、中、好三类学生,并配以课前设计好的放缓坡度题(A组)、基本巩固题(B组)、发展深化题(C组)三组分档次的练习题。要求差生独立完成A组题后,再完成B组题;中等生完成B组题,再选作C组题;好生完成B、C两组题后,再做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富有思考性的补充题。教师巡回检查、批阅,对三类学生分别给予诱导启发,必要时为他们“搭桥”,使其思维产生跳跃,从而顺利摘到“桃子”。这样不但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而且能使差生吃得到,中等生吃得好,好生吃得饱。
3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开动脑筋,使学生“会摘”
点石成金的故事表明“授人鱼不如授人渔”。如何授人以“渔”呢?关键是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促使学生主动探索。教学不是单纯的给予,更重要的应当是引导学生主动去获取。课堂教学结构性的新变革,不仅仅是在教学方法与教学体系、教学结构上的改革,同时也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在新课程标准中,教师在改变过去那种只重视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论,忽视让学生理解知识形成过程的做法。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知识的概念、结论、法则和定律,还要引导学生去探索这些概念、结论、法则和定律是怎样形成的,让他们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使外部的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自身的内部的智力活动,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协同提高。这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理念中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如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例题:“一队学生去校外进行军事野营训练,他们以每小时5千米的速度行进,走了18分钟的时候,学校要将一个紧急通知传给队长。通讯员从学校出发,骑自行车以每小时14千米的速度按原路追上去,用多少时间可以追上学生队伍?”
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弄清题意,画出线段图,分析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再引导他们设出未知数,然后让他们思考问题:1)通讯员x小时和学生x小时行的路程相等吗?2)通讯员行了x小时,学生行了多少小时?接着笔者让学生先自己尝试解答,再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结果学生出现5种情况:1)14x=5×0.3+5x;2)14x-5x=5×0.3;3)14x-5×0.3=5x;4)(14-5)x=5×0.3。笔者将5种情况一一展现在投影屏幕上,让各小组进行说理讨论,然后各小组派代表起来进行辩论,最后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归纳出解答这类应用题的思路和步骤。
这节课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参与探究学会新知识的,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理念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精神。这样,整堂课在教师设疑→个人探索→合作讨论→汇报辩论→教师“点睛”这一系列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既有个体的努力探索,又有群体的团结协作;既显示了班级整体学习效应,又能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作者单位:山东省平度市西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