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能力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2011-02-21霏,徐

职教论坛 2011年27期
关键词:职业能力教育

吴 霏,徐 朔

(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上海 200438)

职业能力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吴 霏,徐 朔

(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上海 200438)

针对职业能力、职业行动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等术语使用混乱的现象,分析了能力、职业能力、职业行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概念及内涵,厘清了其相互间的区别与联系,为如何理解职业能力及其相关概念提供建议。

职业能力;职业行动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关键能力

现代职业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即职业能力(competency)的培养。不同于“智力”(intelligence)、“潜能”(capability)以及“才能”(ability),“职业能力”是一种与人的发展密切相关的能力。各国根据对职业能力内涵的不同理解建立了职业能力模型,如德国的职业行动能力和我国目前倡导的综合职业能力等。我国职业教育的研究文献中存在职业能力、职业行动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等术语使用混乱的现象,厘清职业能力及其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是进行职业教育研究和改革的基础。

一、能力

表示“能力”的词有很多,比较常见的有intelligence、capability、ability 和 competency, 但是由于侧重点不同它们之间仍然存在差异。intelligence表示智力、智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H.Gardner)的“多元智力观”用得就是 multi-intelligence。capability常作复数capabilities,表示潜在能力、可发展的能力,在朗曼辞典中译为“天资和素质,能做某事的潜力”。ability强调智力或体力上具有做某事的能力,在朗曼辞典中译为“能做某事的状态或做某事的能力水平”。competency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被译为“胜任力”或“胜任特征”,在职业教育领域则特指“职业能力”。与competency意思相近的词是competence,两者的区别在于:competency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是指“在一定工作或情境中与绩效有关的潜在特征[1]”;competence从组织的角度出发,描述了工作对其胜任者的要求。competency和competence经常被交替使用,但不少西方学者认为有区分两者的必要[2]。

术语离不开其特定的学科背景,intelligence、capability和ability分别针对普通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3],对职业教育学的借鉴甚微。与普通教育等其他教育类型相比,职业教育强调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这一特征决定了其对能力的要求是建立在职业和实践的基础上的,因此职业教育中的能力指的是“职业能力”,它与具体的工作情境密切相关。

二、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内涵随着职业能力观的演变而得以发展。职业能力观是人们关于“能力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基本看法,它在经历了行为主义导向的任务技能观和整体主义导向的关键能力观之后,目前已进入了建构主义导向的整合能力观的阶段[4]。在此背景下,职业能力被理解为一个“整体”(whole),而不只是“各部分之和”(sum of the parts)[5]。职业能力将关注焦点从任务转向个体,它更强调个体通过融合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来发挥更具技术含量的作用,而不仅仅局限于完成个别任务[6]。德斯特与温特顿(Le Deist&Winterton,2005)认为世界各国对职业能力的界定趋向于多维性和整体性,也更注重对他国职业能力理念的研究与借鉴,这有可能促使全球性职业能力观的形成[7]。

关于职业能力的定义有很多,马尔德、韦格尔和柯林斯(Mulder,Weigel&Collins,2007)将职业能力定义为: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潜能;托尔(Torr,2008)认为职业能力涉及五个领域,即认知(cognitive)、技术(technical)、法律与道德(legal/ethical)、组织(organizational)以及人际与内省(inter/intra-personal),并指出个体整合与这五个领域相关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的本领越大,其职业能力也越强;反之,无法整合其中任何一个领域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的个体将被视作不具备职业能力[8]。可见,职业能力的概念并不像其字面意义那样简单,其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共同支撑起工作绩效和个人价值的最终实现。

三、职业行动能力与综合职业能力

职业教育旨在培养职业能力,但由于还存在许多潜在的职业能力定义,评判这些定义的优劣是没有意义的,更重要的是在对职业能力理解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具有概括性并在国际范围内被普遍接受的能力模型[9]。正是基于对职业能力的不同层次与角度的理解,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呈现出各自独特的风格与内涵,如德国的职业行动能力和我国目前所倡导的综合职业能力。

1.职业行动能力

“职业行动能力”(Berufliche Handlungskompetenz)是指个体“在职业情境中从事熟练而职业化的、个体深思熟虑的以及承担社会责任的行动的本领和状态[10]”,它体现了德国职业教育界对职业能力的理解。这里所说的“行动”,既包括个体的主观意识行动,又包括个体的客观意识行动,即要实现动作行动与心智行动的整合[11[12]”,它的根本属性决定了其仍然是一个包含着“不同维度的知识、技能与行为[13]”的整体性的概念。国内一些教师将职业行动能力错误地等同于专业技能,认为通过传授与专业紧密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就可以使学生获得这种能力。而根据胡格(Thomas·Hug)的观点,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通过训练得来的,或者说是通过整体性学习来培养的[14]。

职业行动能力的内涵具有历史性和复杂性。德国社会教育学家梅腾斯(Mertens)于1974年提出了“关键能力”的概念,即与专业技能不直接相关的、跨专业的能力,它包括在各种不同场合和职责情况下做出判断选择的能力和胜任人生生涯中不可预见的各种变化的能力[15]。雷茨(Reetz)和劳尔·恩斯特(Laur·Ernst)发展了关键能力理论,雷茨认为关键能力的中心是人的行动能力,劳尔·恩斯特则重视将职业行动能力作为教育目标[16],这样德国职业教育界开始了对职业行动能力的研究。

德国学者将职业行动能力分为四个部分:专业能力、社会能力、个性能力和方法能力。其中方法能力“主要指独立学习和工作并在其中发展自己的能力,将习得的知识技能在各种学习和工作实际场合迁移和应用的能力[17]”,它同学习能力和语言能力一起被巴德(Bader)作为另外三种能力的组成部分,因为每一种能力的养成和发展都需要它们[18]。1999年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通过制定的《职业相关性课程的框架教学计划制订指南》明确将职业行动能力划分为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个性能力[19]。“专业能力指的是个体独立地、专业化地、方法性地完成任务并评价其结果的能力和意愿,包括逻辑的、分析的、抽象的、归纳的思考,以及对事物系统和过程的关系的认识;社会能力指的是把握和理解社会关系并合理、负责地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意愿,包括承担社会责任和团结他人;个性能力指的是个体在职业生涯、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判断和认清目标并发展自己聪明才智的能力和意愿,特别包括在构建人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20]。 ”

2.综合职业能力

国内学者对“综合职业能力”的研究源于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98年颁布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中提出的要求:职业教育要培养同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赵志群(2009)将综合职业能力概括为:是人们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整体化地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是从事一个(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需的本领,是在职业工作、社会活动和私人生活中科学的思维、对个人和社会负责任行事的热情和能力[21]。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界对综合职业能力存在一种比较普遍的误解,就是把综合职业能力等同于关键能力。从前文的分析来看,关键能力并不包括专业能力,它是指与专业技能不直接相关的能力,而综合职业能力却包括专业能力,同时还包括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社会与交流能力以及个性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它是人的综合素质的物质化表现[22]。因此,关键能力并不等同于综合职业能力。关键能力是德国职业行动能力的核心,它可以作为一种教育思想而存在并发挥核心作用,但将它纳入特定的范畴则不利于综合职业能力的具体化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对综合职业能力内涵的界定尚未达成共识。谭移民、钱景舫(2001)根据对职业活动的针对性和迁移程度的不同,将职业学校学生的能力结构分为三个层次:一般能力、群集职业能力和岗位职业能力,并指出它们之间可以互相迁移,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素质结构,既包含从长远考虑的个性发展所需的一般素质和能力,也包含指向近期的职业流动的职业能力[23]。姜阵剑、牟永善(2004)将综合职业能力分解为三个二级子能力,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24]。其中,专业能力强调应用性和针对性,方法能力强调合理性、逻辑性和创新性,社会能力强调适应性和人生态度等。夏爱联、张庆明(2009)认为综合职业能力可根据其对职业活动的作用程度分为岗位能力(专业方向技能)、通用能力(行业基础技能)和内在能力(关键核心能力)等三个层次的能力,并指出人的内在能力是最低层次的能力,是专业活动的基础;通用能力是较高层次的能力,是人在相对稳定的专业岗位群内工作的基本能力;岗位能力是最高层次的能力,是能够胜任某一专业性较强工作的能力[25]。然而,一些学者注意到了能力研究存在的弊端,赵志群(2009)指出没有必要对能力内涵和分类等进行精细的研究,能力研究解决的关键问题应当是寻找能力的载体和促进能力发展的方法[26]。

四、结论

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职业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职业能力的内涵随着职业能力观的演变而得以发展,目前已进入了建构主义导向的整合能力观阶段,趋于多维性和整体性。各国基于对职业能力的理解建立能力模型,如德国的职业行动能力和我国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职业行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是两个平行的概念,都建立在对职业能力的理解的基础之上。关键能力是一个概念、一种思想,通过职业行动能力得以体现。虽然职业行动能力的内涵不断丰富,但关键能力仍然是其不变的核心。

[1][2][5][6][7][8]Hugh·Guthrie.Competence and competency-based training:What the literature says[J].National Centre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NCVER),2009:18-21.

[3]庞世俊.澳大利亚职业能力内涵变迁与理论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9,30(7):84.

[4]陈鹏.职业能力观演变的历史逻辑及其理论述评——基于能力本位教育与培训发展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6):54.

[10]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39.

[1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二[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 ,27(4):5.

[12]匡瑛.究竟什么是职业能力——基于比较分析的角度[J].江苏高教,2010:(1):132.

[13]Michaela·Brockmann,Linda·Clarkeand Christopher ·Winch.Knowledge,skills,competence:European divergence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VET)-the English,German and Dutch cases[J].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2008,34(5):557.

[14]廖征军,廖金权.德国职业教育模式中职业行动能力的培养与启示 [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0(1):115.

[15][16][17][18][20]徐朔.论关键能力和行动导向教学——概念发展、理论基础与教学原则[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 ,27(28):12-13.

[19]崔景贵.心理学视野中的德国职教行动导向教学范式 [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职教通讯),2009:24(7):31.

[21][22][26]赵志群.促进全面发展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J].职教论坛,2009,(6):1.

[23]谭移民,钱景舫.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观[J].职业技术教育,2001:(1):56.

[24]姜阵剑,牟永善.综合职业能力的模块化培养方案[J].现代企业教育,2004:(6):54.

[25]夏爱联,张庆明.建构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09:(1):7.

G719.21

A

1004-9290(2011)0027-0022-04

2011-8-15

吴霏(1988—),女,上海市人,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学。

徐朔(1958—),男,上海市人,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国际比较等。

责任编辑:李 璞

猜你喜欢

职业能力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题解教育『三问』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职业写作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