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位妊娠保守治疗的临床分析
2011-02-21郭淑华
郭淑华
(辽宁省朝阳市第二医院妇产科 辽宁朝阳 122000)
异位妊娠保守治疗的临床分析
郭淑华
(辽宁省朝阳市第二医院妇产科 辽宁朝阳 122000)
目的 异位妊娠保守治疗不同给药方法的疗效。方法 A组:甲氨喋呤+米非司酮组;B组:甲氨蝶呤50mg/m2单次给药。对2组的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组成功率为93.3%,B组成功率为88.9%。结论 比较2组成功率无显著差别。
非司酮 甲氨蝶呤 异位妊娠
异位妊娠是妇科常见病,因盆腔炎症,盆腔操作不断增多,异位妊娠发病率不断提增加,在异位妊娠治疗上能否保留输卵管,保留生育功能显得极其重要,近年来,由于高敏感血清β-HCG的测定,阴道B超的广泛应用,异位妊娠诊断技术不断提高,使异位妊娠保守治疗的机会明显增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异位妊娠药物保守治疗105例,年龄20~40岁,平均年龄28岁,随机分成2组。
1.2 保守治疗适应证
(1)生命体征平稳,无明显腹腔内出血症状及体征;(2)B超检查附件区包块≤4cm,无胎心搏动;(3)血清β-HCG≤5000IU/L;(4)要求保留生育功能,要求保守治疗;(5)无药物禁忌证。
1.3 治疗方法
A组:甲氨喋呤+米非司酮组,甲氨蝶呤50mg/m2,单次给药,肌肉注射,米非司酮50mg,2次/d,口服,连服3d。B组为对照组,甲氨蝶呤50mg/m2单次给药,肌肉注射,2组均给药后第7天复查血HCG,如血β-HCG值下降<15%或继续上升,重复剂量治疗,每周定期复查血β-HCG值,直至血清β-HCG值下降至5 IU/L,治疗期间严密观察药物副反应、生命体征及每周复查阴道B超。
1.4 治疗结果
治疗组45例,3例治疗失败改手术治疗,42例治愈,成功率为93.3%,3例失败,其中2例腹腔镜治疗,1例开腹手术。其余42例治疗1个月后复查阴道B超,其中33例附件区包块消失,9例附件区包块明显缩小,血β-HCG值40例1个月后恢复正常,2例≤50IU/L, 37d后血β-HCG值均恢复正常值。对照组45例,采用甲氨喋呤治疗的异位妊娠患者中,5例失败,40例治疗成功,成功率为88.9%, 5例失败,其中3例腹腔镜治疗,2例开腹手术治疗。其余40例1个月后复查阴道B超,29例附件区包块消失,11例包块明显缩小,血β-HCG值36例1个月后恢复正常,4例37d恢复正常值。比较2组成功率无显著差别。
1.5 药物副反应
90例患者中出现的副反应主要为恶心、呕吐、口腔溃疡、肝功能轻度异常、白细胞轻度下降等,经过对症治疗和用药后均恢复正常。
2 讨论
甲氨蝶呤:属抗代谢类抗肿瘤类药物,是一种叶酸拮抗剂,其治疗机制通过与细胞内二氢叶酸还原结合,使四氢叶酸形成障碍,抑制细胞内胸腺嘧啶核苷酸和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从而干扰DNA,蛋白质的合成,抑制胚胎滋养细胞增生,破坏绒毛,使胚胎组织坏死,脱落,吸收,使滋养细胞死亡。
米非司酮:为炔诺酮衍生物,属孕激素拮抗剂,引起妊娠的绒毛组织和蜕膜变性,内源性前列腺释放,与内源性孕酮竞争结合受体,促使LH下降,黄体萎缩,从而使依靠黄体发育的囊胚坏死而发生流产。
异位妊娠保守治疗避免了患者的手术痛苦及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心里,保留了输卵管及患者的生育功能,满足了患者的心理要求,避免了手术引起的腹腔粘连,慢性腹痛等术后并发症,米非司酮与氨甲喋呤联合用药,在米非司酮使绒毛退行性变的基础上,使滋养细胞进一步坏死,可以缩短治疗时间,提高疗效,减少甲氨蝶呤的药物用量及副作用。
[1]刘尧芳,黄薇.甲氨蝶呤在异位妊娠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6,11(22):45.
R714
A
1674-0742(2011)01(a)-0073-01
2010-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