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城市群的深度整合:内聚、外联与提升
2011-02-21王发曾
王发曾
中原城市群的深度整合:内聚、外联与提升
王发曾
国务院《指导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中原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支撑和推动‘三化’协调发展”。这表明,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宏大战略中,中原城市群承担着极其重要的任务。中原城市群要完成使命,必须走深度整合发展之路。即以建设中原经济区为目标,内聚核心带动力,构建核心增长极——郑汴都市区;外联区域承载力,构建区域支撑体系——河南省现代城镇体系;提升整体竞争力,构建核心增长板块——城镇体系紧密层。“一极一体系一板块”是中原城市群深度整合的高度概括。
第一,内聚形式的深度整合:构建核心增长极——郑汴都市区。
所谓内聚,是以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为主体,激活核心带动力,营造现代都市区,以非均衡发展作先导,构建能够带动城市群快速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中原城市群的发展需要激活核心带动力,把郑州建成具有全国意义的中心城市。围绕郑州建设大都市区,增强郑州的城市竞争力,进而打造城市群的核心增长极,是中原城市群内聚的战略重点。要在短时期内增强郑州的综合实力,必须选择距离较近、有合作基础的城市,走一体化发展道路。郑州向东,从空间距离、历史渊源、产业构成、空间走势、行政区划等多角度看,郑州与开封均有诸多契合之处,可以说,郑汴一体化发展具备国内少有的天时、地利、人和的优良基础。
中原城市群在郑——汴地区内聚的重要要任务是区域的功能组织。该地区东西长、南北窄,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山地丘陵,东部多平原,气候干湿适中,四季分明。一级中心城市为郑州,副中心城市为开封,二者的整合优势对中原城市群乃至中原经济区有强大的中心凝聚力。二级重点城镇为巩义、荥阳、新密、新郑、兰考,一般城镇为登封、尉氏、通许、杞县、中牟、开封县,均为县级市、县的中心城镇,靠它们的辐射和带动,可促进郑-汴地区的全面发展。三级城镇为其他建制镇,是该地区本土城镇化的重要结点。
郑州、开封市区和中牟县组成的核心功能区承担着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的重任,有着构建大都市区绝好的基础与条件。郑汴一体化的最终成果,是郑州市区和开封市区对接为一个东西向的城市连绵带——郑汴都市区。建设郑汴都市区须解决好两大问题:(1)郑州、开封应克服行政、体制、机制乃至心理等多重障碍,创新一体化体制与机制,实现景观对接、实质融城,不如此,两市表面一体化、实则两张皮的尴尬状况将继续延续。(2)郑、汴之间,在现有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310国道和郑开大道的基础上,克服困难,加速建设郑开大道以北的高速铁路和以南的城际轻轨,组成东西向的“集束型”无障碍城市通道,形成郑汴一体化的主线,为郑汴都市区打造空间主轴。
第二,外联形式的深度整合:构建区域支撑体系——河南省现代城市体系。
所谓外联,是以全省城镇和区域为载体,集合区域承载力,营造现代现代城镇体系,以相对均衡发展为目标,构建能够承载城市群健康发展的“区域支撑体系”。
河南省提出了“一极两圈三层”的现代城镇体系框架,是中原城市群一个完整的区域支撑体系。在现代城镇体系架构下,中原经济区将逐步形成国家区域中心城市、省内区域中心城市、地方性中心城市、小城镇、乡村居民点协调发展,城镇体系结构完善、功能互补,全省合力奋进、共同繁荣的健康发展局面。
当前,中原城市群在中原经济区范围的外联面临着两大重点工程,一是为新型城镇化搭建承载平台,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搭建城镇承载平台,以满足城镇化的点状发展,完成增长极优化;搭建城镇体系承载平台,以满足城镇化的点-轴发展,完成点-轴系统优化;搭建城镇-区域承载平台,以满足城镇化的网络发展,完成网络群体优化;搭建乡村承载平台,以满足城镇化的终端发展,完成终端群体优化。也就是说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的承载平台应由乡村、单体城镇、城镇体系和城镇-区域系统4个层次构成。这种由全方位的地域空间系统所构成的承载平台,真实反映了中原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多元化特点,为城市群的外联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是调控城镇体系的基本结构,发挥城镇体系的整体功能。河南省城镇体系可划分为5个等级,即全省首位核心城市(郑汴都市区),全省副核心城市(洛阳),区域性中心城市(新乡等省辖、省管城市),地方性中心城镇(巩义等县级市、县镇),基层城镇(其他建置镇)。在这个等级结构层次的制约下,内部结构层次按规模序列结构、职能类型结构和空间布局结构等三种结构形态实施调控。发挥城镇体系的整体功能,要在郑汴都市区的核心辐射带动下,洛阳、济源外联三门峡,焦作、新乡外联鹤壁、安阳、濮阳,开封、许昌、漯河外联商丘、周口,漯河、平顶山外联驻马店,平顶山、洛阳外联南阳,郑州通过多级传递辐射外联信阳,形成若干紧密层与辐射层密切关联的并辐射周边的区域联合体。第三,提升形式的深度整合:构建核心增长板块——城镇体系紧密层。
所谓提升,是以城市群的所有城市为对象,提高整体竞争力,营造城镇体系紧密层,以非均衡发展与相对均衡发展为目标,构建能够引领省域综合发展的“核心增长板块”。
在河南省现代城镇体系“一极两圈三层”的空间格局中,紧密层极为关键。该层次有郑州、洛阳、平顶山、许昌、漯河、开封、新乡、焦作、济源等9市,包含了核心增长极(即郑汴都市区)和核心层(即郑汴一体化地区),与半小时通达圈完全吻合——实际上,紧密层就是中原城市群的本体。在中原城市群的深度整合中,紧密层为内聚郑汴都市区、外联现代城镇体系提供了资源与动力,是核心增长极与区域支撑体系联动的关键,是中原经济区空间格局的枢纽。
国务院《指导意见》对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之三是——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而在中原经济区范围内,紧密层是无可争议的核心增长板块。中原经济区要真正成为与长江中游地区南北呼应、带动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地带,引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支撑全国发展的重要区域,提升紧密层的整体竞争力,是一个根本保证。
提升紧密层的整体竞争能力,可围绕营造中原经济区的“空间格局枢纽”来展开。(1)核心带动。继续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提升郑州作为我国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地位,切实推进郑汴一体化。把洛阳市建设成为中原经济区的副核心城市,积极开发建设郑洛工业走廊。加强郑汴与洛阳、新乡、许昌、焦作等毗邻城市的高效联系,发挥“五星联动”效应,建成沿陇海经济带的核心区域和全国重要的城镇密集区。(2)轴带发展。依托亚欧大陆桥、京广铁路、东北西南向和东南西北向通道,壮大陇海、京广、新—焦—济、洛—平—漯发展轴带,形成“米”字形重点开发地带的核心地区。(3)节点提升。逐步扩大轴带节点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提升辐射能力,形成大中小城市合理布局的新格局。区域中心城市实施组团式发展,中小城市实施内涵式发展。(4)对接周边。加强对外联系通道建设,策动核心层、紧密层、辐射层逐层互动,形成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开放型城市群。支持省际边界中心城市加快发展,促进与毗邻地区优势互补、协调互动、融合发展,实现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区、主体区与合作区的深度整合。
王发曾,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开封 47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