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职校专业课程有效教学的“对接”策略
2011-02-21周如俊
□周如俊
当前中职校专业课程有效教学的“对接”策略
□周如俊
针对当前中职校专业课程教学低效现状,分析了专业课程有效教学的内涵与特征,并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提出中职校专业课程有效教学的具体策略。
中职校;专业课程;有效教学;对接;策略
当前中职校主要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但不少学校由于在目标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严重的缺位、越位现象。因此探讨如何提高中职校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结合管理实践试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中职校专业课程有效教学的内涵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
所谓中职校专业课程的“有效教学”,就是专业课程教学要突出学生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教学目标的设计,以任务(项目)驱动的教学形式、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重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并针对不同专业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引导文教学等一系列以实践为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重视教学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从而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应有发展的教学过程。
(二)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
中职校专业课程有效教学的核心在于以行动为导向、或者是以任务为导向,最大可能地创设教学情境与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工作”。为此,中职校专业课程有效教学具有以下特征:
1.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项目任务(工作任务、学习任务),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理解学习目标的达成对于个体将来职业发展与就业的意义。
2.学生在教师(师傅)的指导下亲身体验并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工作任务),从而掌握就业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和技巧,逐渐形成个体的职业能力。
3.以行动为导向、以项目(任务)为驱动、以项目教学、“理实一体化”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开展 “任务导向五步教学”:明确学习 (工作)任务——制定学习(工作)计划——完成学习(工作)计划——修正学习任务——评价工作任务。
4.教师(师傅)成了教学的组织者、策划者、引导者、讲授者、演示者、辅导者、咨询者和评价者,承担着多重的教学任务。
5.师生关系平等、合作、和谐,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学习的参与度高,学习兴趣浓厚,学习任务按时完成,学习目标达成度高。
因此中职校专业课程教学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实践型教学活动。其有效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学生有效学习、有效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有效促进学生形成职业认同感的过程。当前中职校专业课程教学普遍低效,其因有二:一是专业课程教学与企业职业岗位生产实践相脱离;二是受传统“知识传递型”教学认识论影响而采用“满堂灌”、“一言堂”式的教学形式。为此如何遵循专业课程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五个对接”(专业与企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是当前中职校专业课程有效教学开展的难点问题。
二、中职校专业课程有效教学的对接
(一)专业课程教学与企业产教对接的三个有效层次
从宏观上,中职校专业课程教学如何与企业有效对接是职业教育研究的永恒话题,也是难以破解的难题。对此,中职校专业课程教学与企业有效对接破解之策要基于三点考虑:学校如何对接地方企业办学?学校如何做到专业对接行业企业?学校教师怎样对接职业岗位?为此,中职校要实现“三个”层次转变,变校企联动的“双人舞”为“集体舞”,灵敏感知市场动态,因时施教,因企业施教,提高校企合作的深度。
1.专业课程教学与企业产教对接要由线型向多型转变
校企合作过去往往是中职校向企业抛去 “绣球”,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多表现为“解决毕业学生就业”的单一指向,学校专业设置单一、重复、陈旧,与区域经济吻合度差。因此当前中职校专业与企业对接的头等大事就是根据地方企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的实际,及时开展学校专业规划,牢固确立区域“有什么样的企业就开什么样的专业”的专业理念,坚持“改造老专业、扶持小专业、培育新专业”的专业建设思路,组建“教学工厂”,开辟“企业课堂”,实施“企业进校、校进企业”工程,构建“车间建在学校,课堂设到车间”新模式,切实加强专业与企业的整体融合。
例如我校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会调研,贴近地方支柱企业市场办专业,瞄准企业岗位定培养规模,着力改造传统专业、稳步提升骨干专业(省级示范专业)、强化特色专业(精细化工工艺专业、船舶制造与维修、食用菌栽培),加强专业群(链)组建与建设,巩固提升机电专业,做强做优船舶制造与维修专业,做特做精化工专业、培育发展食用菌栽培专业,努力提高专业“三服务”(服务社会、服务经济、服务学生)的能力。
2.专业课程教学与企业产教对接要由散型向聚型转变
中职教育是就业教育,本应与行业联系十分紧密。但是当前中职校与行业之间实际常常是隔离的,各自平行发展。因此中职校要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有效对接行业,构建“市场——专业——企业——专业——企业——市场”相互融接的产教链条,由单一线性的校企合作连接发展到与行业内企业集群的块状合作:招生与企业用人紧密对接;专业设置与企业工种紧密对接;教学方式与企业生产经营要求紧密对接;实训模式与企业生产紧密对接。实现校企合作的系统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从而形成校企按需组合、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
例如我校面向县域内省级船舶工业园、省级化工园、省级农业生态园的5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发出“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订单培养企业用工人员”的征求意见函,召开“校长与企业老总(厂长)”、“专业骨干与企业技术人员”座谈会,优化选择合作企业,完善“订单”培养机制:“走出去,把学校搬进企业”;“请进来,把企业建在学校”,逐步形成“招生与招工一体、教室与工场一体、生产与教学一体、师傅与教师一体、学生与员工一体”的“五合体”办学新模式,实施校企“共建专业、共育人才、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享校企人才资源”为内容的“五共合作”,紧紧围绕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船舶制造与维修三类专业群,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生产化和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化、就业化建设,“突出一条主线(为地方经济服务)、培养三项能力(装配能力、维修能力、营销能力)”,在校企的融合渗透上创特色、出经验,倾力打造专业内涵发展。
3.专业课程教学与企业产教对接要由平型向立型转变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系紧密,涉及到经济、金融、工业、农业、流通、制造、服务、教育、文化等许多行业或企业。因此中职校办学要具有政治和经济的敏感性,积极关注区域经济发展的形势,积极主动对接地方企业,提供广泛人力资源服务,并接受市场的检验和挑选。为此中职校要从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师资力量、实训场所、教材建设、就业空间、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入手,努力构建学校与区域经济合作的立体型校企合作网络:专业设置要服务企业发展,实现职业教育服务多元化;专业培训要服务“三农”大局,拓展职业教育服务新领域,更大程度上提高学校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例如我校根据县域经济实际,面向主导企业培养加工类技能型人才,结合区域种植和养殖的企业调整战略,抓好船舶焊接、机械加工、农机维修、家用电器维修、现代农业等专业建设,突出“四个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训合格主体即新农民的科技培训服务(采取“科技大蓬车”形式送训下乡、送训到庄园、送训到田园,为广大农民接受和掌握,极大地增强了科技助农、职教兴农效果);为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以及城镇下岗就业、再就业人员培训服务;为企业在岗就业人员的技能提高培训服务;为返乡农民工及退役士兵的学历教育及技能培训服务。从而使我校成为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的推广中心。
(二)专业课程教学与学校教改管理对接的四个有效原则
从微观上,当前中职教学存在着学生 “听不懂”、“学不会”,教师“教不会”、“管不住”的教学低效问题,我们习惯把其归因于中职校“零拒绝”潜规则招生与所招学生文化课基础和学习习惯普遍较差。其实,如果换个角度看问题、找原因,可以说中职课堂教学效率低的病根在我们的职校教改管理观念与方法上出了偏差,没有正确认识中职校教学规律,课堂教学未能很好地适应学生、成功地开发学生的潜能。
1.教改管理要贯穿一个理念:“三以一化”
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明确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这一总体目标为中职校教改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指明了课改方向:中职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机制要全方位地跟企业接轨,打破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结构和模式,建立“三以一化”,即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为此教改要体现“三同步”:对接当地企业与融合地方专业文化特色同步;改革专业课程与建设校园专业文化同步;技能实训与社会实践同步。课堂理实一体教学要突出“四体”:厂长主任一体;教师技师一体;学生员工一体;车间工厂一体,真正实现“学校办专业、专业办基地、基地企业化、专业基地一体化”的办学模式。
2.教改管理要明确一个思路:“理实结合”
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整合教学资源,学校要突出课堂教学“理实一体化”改革,即以实践项目为主,将理论贯穿到整个实操过程中,“理实”结合,讲练结合;练中有讲,讲中有练,“理中有实、实中有理”,不仅让学生“做”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为此,中职校要采取“1337模式”教改管理模式:“1”——“一条主线”,以专业技术操作能力为主线;第一个“3”——“三练”,即实施基本技能训练、专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第二个“3”——“三类”,即开设专业基础项目课程、专门化方向专业项目课程、专业综合实践化项目课程;“7”——,即专业课程教学体现“七合一”:车间与教室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教具与工具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教学与科研合一、育人与创收合一。上述“三练”训练、“三类”课程、“七合一”教学,最终目的保证学生就业与岗位职能有效对接。
3.教改管理要瞄准一个聚焦——“课例研究”
中职教改最终发生在课堂。中职校要以课例为载体聚焦课堂。这是一种以教师联合起来计划、观察、分析和提炼真实课堂教学活动从“设计”到“实施”的过程的一种最有效校本研究,其具体过程包括制定教学目标、教学行为研究、教学计划、上课、课堂效果的评价 (包括同行观察),活动形式采用“多人同课”、“一课多轮”、“同课异构”等等:选好课堂研究基点:将“草根研究”作为一种策略性研究;突出课堂研究重点:视“问例教学”作为一种诊断性研究;强化课堂研究亮点:把“微型课题”作为一种比较性研究;抓住课堂研究热点:选“反思随笔”作为一种反思性研究。这样基于课堂(车间)的课例研究与行动研究,以反思为前提、以观察为手段、以教学问题为对象、以互动对话为特征、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以教师为导向的教学循环:“选取教学课例——研评教学案例——尝试试教案例——设计改进课例——形成修改后课例——按修改后计划再试教案例——反思、整合形成的新课例”,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促进专业发展。
4.教改管理要强化一个模式——“项目教学”
“理实一体化”教学其内涵基于二点考虑:一是如何按职业活动规律将知识和技能重新整合,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合;二是如何以实践项目为主,将理论贯穿到整个实操过程中,讲练结合;练中有讲,讲中有练,“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笑起来”。为此,我校突出“项目导向五步教学法”,强化“项目导向”——“先导后教”——“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达标评价”流程实施,努力营造课堂教学是学生温馨的港湾、自主学习的舞台、思维与创造的“超市”、师生互动的“动感地带”、课堂文化的“孵化器”的气围,优化“先学后教,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当堂达标”的“十六字方针”,学会对传统教学模式优势的吸取、包容和发扬,从而整合模式、继而超越模式、最终走向模式的自由境界。
[1]徐捷.中等职业教育有效教学的策略探讨[J].21世纪(理论版),2009(7).
[2]高海亲.高职院校教学有效性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探究[J].机械职业教育,2008(8).
[3]严希清,陈红艳.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9(4).
[4]舒家惠.构建中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与保障体系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0(1).
[5]邱才训.选择与突破——以就业为导向的广州中职教育课程建设初探[J].广州教学研究,2007(413).
责任编辑 徐惠军
G712.423
A
1001-7518(2011)06-0037-03
周如俊(1967-),江苏涟水人,江苏省灌南中等专业学校副校长,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机器人离线编程与职业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