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项目教学法在通用技术课中的应用探讨
2011-02-21章亚钧
■章亚钧
创新项目教学法在通用技术课中的应用探讨
■章亚钧
创新活动与通用技术教学有机结合,让技术学科的教学知识点融入创新活动的整个过程中。以创新项目活动的提出到制作成型为主线,开展提案、辩论、设计、动手制作等多项活动,让学生在有兴趣、有困难、有思考、有操作实践中完成创新作品的时候,也就同时完成技术学科的教学任务。做到让学生完成创新项目,掌握知识,转变思维,提高能力。
创新项目;项目教学法;通用技术;技术素养
通用技术在浙江省内被列为会考的必修课目,同时又是专科考生的高考科目。这样,一方面保障了学校对新课程能正常开设;另一方面,因为有了考试的目标,这门课程在教学策略上又走上应试教育的老路,大多数学校采用的是传统授课方式,或在传统授课的基础上增加劳技动手实践,进行简单、机械的操作(传统授课+劳技实践)。这与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理念“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存在很大的差距。
因此,技术课程的有趣、有效实施是众多学校的难点,需要探究出一新的教学模式,避免机械的、单一的技能训练,强调在学习中技能的形成、思想方法的掌握和文化的领悟三者之间的统一;注重在拓展学生技术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激发学生进行有内在兴趣的主动探究性的学习,同时进行具有知识建构性的实践操作,真正实现通用技术要培养学生的目标:提升学生的技术素养。本文就创新项目教学法在通用技术课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创新项目教学法的基本特点、操作要点
1.1 基本特点
项目教学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一个创新的项目交由学生,信息收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创新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
创新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创新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重点是在创新项目活动的过程中建构知识,转变思维,提升能力。教师已经不再居于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而是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
1.2 操作要点
1)确定创新项目。以小发明、小创造为基础提出来的创新项目,要求能把书本知识内容融合进完成这一项目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创新项目对于完成教学目标至关重要。项目选择要合适,目标要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在项目学习中要能基本解决知识构建与技能训练问题。核心任务是完成高中的知识教学,以及提升学生的技术素养。
2)将学习过程与创新项目完成过程相结合。把创新项目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事件或阶段,并将教学内容进行细化后与创新项目各个阶段有机结合,设计出教学方案。
3)创新项目设计和选择时的注意事项。①科学性。由于创新项目是学生自己设计提交的,教师要对项目的科学性进行审查。②目的性。通过此创新项目能够完成各项教学内容,能够培养学生掌握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能够培养学生利用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③可操作性。创新项目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够自主完成此项目。项目设计时,最好每个学生能单独完成一个项目,也可根据学生的能力条件、技术条件、家庭条件进行协作项目,进行合理的分工。④进行阶段性评价、交流。为更好地完成项目,在各个阶段要对项目进程、采用的方法与操作,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等进行交流和评价,反思过程,改进方法,提高效率,以便在以后的过程中调整策略,将项目做得更好、更快。
2 创新项目教学包含的理论与教学方法
基于项目的教学作为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强调技术设计为技术学习的主线,遵循技术实践课程特点,在制作与活动过程中,完成相应知识建构、技能训练,并考虑教学中的运用等。因此,创新项目教学法包含了如下理论与教学方法:1)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2)任务驱动教学理论,指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3)有效教学理论,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4)创新教育理论,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其核心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3 创新项目教学应用于通用技术课教学可能性分析
3.1 将通用技术课程的绝大多数教学内容融入项目设计教学中
通用技术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通用技术课的性质和特点:一是强调知识的掌握,二是改变思维和行为方式,三是培养能力。
将苏教版的技术与设计1和2两册书的内容进行分析整理后,得到通用技术课知识内容的结构特点。
【技术与设计1】先对技术的一般概念、技术试验、评价原则及方法进行初步的讲解,然后围绕设计一板凳或台灯进行展开,介绍设计的一般过程,并对每个过程展开作了详细的介绍,最后做出一台灯或板凳。因此在教学内容编排上,第一、二章是以独立的方式编排的,第三章是后几章的总的简单介绍,第四、五、六、七章内容呈递进的关系。
【技术与设计2】介绍4个独立性较强的结构的设计、流程的设计、系统的设计、控制的设计。案例的设计上也是独立的。
从内容上来看,台灯或板凳的设计与制作也要经历结构稳定性和强度的设计,同样,它们的每个部件也都是台灯或板凳整个系统中的一个要素,为组成台灯或板凳整个系统所具有的功能服务。在它们被设计和制作模型的整个过程中,其实就是一个流程的设计与应用。对于控制系统,在台灯这些项目中会有涉及,板凳中就不需要进行控制设计了。
从上面分析中可以看出,如果选择一个合适的项目,就可以将绝大多数教学内容融入这个项目的设计制作过程中,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设计制作中学习比在教室中听教师枯燥的讲授要有效的多。
3.2 将技术与设计的教学和创新项目活动进行有效的融合
学校在小创造小发明教育方面有多年的实际经验和做法,其过程分为学会观察、进行想象、提交提案、辩论筛选、动手制作、评奖等环节。经过多次与同事的讨论和分析,教材中除了“走进技术世界”这第一章节外,其他内容与创新项目各个环节有机结合,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探究。
1)一中心。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围绕一项目内容展开。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设定多个阶段性的目标任务,在各个环节和阶段将相关的知识内容进行补充。或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就学生遇到的典型的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时,也可插进相关的知识内容。
2)一条线。学生要完成的项目任务是呈递进关系的:布置创新项目任务——发现问题——设计提案——明确问题——制订方案——画草图或技术图样——准备工具材料——制作模型——测试评估优化模型。
3)二包含。其中结构设计、系统设计、流程设计、控制设计等的教学内容都将融入制订方案、制作模型和测试过程中进行讲解;将人机关系、设计的评价、设计的原则、技术试验等教学内容融进测试评估优化过程中来完成。
与创新项目有效结合,在完成这一项目的过程中,以下几方面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技术素养。1)学生自己提出合适的项目课题,学生有兴趣,会有参与的积极性。对生活中、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查找、分析,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通过这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批判性思维能力。2)做项目是一个过程,学生参与其中,不但要把自己的想法用合适方法体现出来,还要把它做成模型,用到各种各样的工具和设备。这些会提升学生将意念物化的表达能力,以及多种工具、设备的操作能力。3)做项目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有些通过自己网上找资料能解决,有些需要学生和同学、教师协同解决,更有些需要社会专业人员帮助解决。这些过程和经历会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创新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中也有许多问题,如未能将全部教学内容融入项目中,教师如何更好地处理项目进程步调不一致的情况,教师由于缺乏许多专业领域内的专业知识而未能对学生进行辅导,等等,有待于进一步探究与完善。■
[1]刘海君.通用技术课程的理念与教材编写特点[EB/OL].http://jky.ynjy.cn/ynjykywxkjy/UploadFiles_5503/201008/2010082417330581.ppt
[2]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实施意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3]顾建军.技术与设计1[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4]顾建军.技术与设计2[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浙江省新昌中学)
10.3969/j.issn.1671-489X.2011.11.088
作者:章亚钧,大学本科,中学一级,高中通用技术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