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标准下结束技能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1-10-23苏育才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年11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高中化学金属

■苏育才

新课程标准下结束技能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苏育才

新课程标准提出:高中化学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兼顾学生志趣和潜能的差异及发展的需要。这为化学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和研究提供了更多机会,同时也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应充分认识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育理念、业务素养和教学方法等无不影响到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结合当前高中化学教学现状,本文初步探讨在新课程背景下结束技能的应用方式。

1 总结归纳法

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总结知识的结构和主线,及时强化重点,明确关键,使知识结构更加条理化、系统化,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化学反应速率”的课堂总结:

1)知识总结。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并通过简单的计算归纳总结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计量数的关系。同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方法总结。科学探究流程:提出猜想→制定探究方案→实施探究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反思与评价。

3)作业布置。查阅资料,有哪些科学家因研究催化剂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并发表感想,写一篇小论文。

2 比较异同法

引导学生将易混淆概念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各自的本质特征,明确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异同点,使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更加准确、深刻,加深记忆。例如学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的总结,可以用表格的形式比较这二者在水中溶解性、与盐酸反应、热稳定性、用途及鉴别方法的异同点,如表1所示。

3 首尾呼应法

课堂结束与起始相呼应,使教学表现出更强的逻辑性,有助于提高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例如“金属的化学性质”的课堂小结,由点到面,让学生思考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很多金属可以和氧气发生反应,体现出还原性。这样就与本课开始时金属的物理性质通性相呼应,增强课堂的完整性。

4 悬念启下法

教师选择适当时机设置悬念,引发学生探究欲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自发地预习下一部分内容,为下节课的教学活动起到铺垫和伏笔的作用。例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的总结:本课主要学习了氯气与金属及非金属的反应、与水的反应,氯气还有哪些性质和用途呢?这就是下节课的内容。布置研究性课题:1)利用自来水浇花或养鱼时通常采取何种措施?分析其原理。2)当氯气泄漏时,可采取哪些手段逃生?3)通过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你对燃烧的条件和本质有什么新的认识?

5 练习评估法

通过有针对性地提问或进行小测验等形式,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检测,并给予相应的评价,既可使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强化和运用,又可使课堂教学效果及时得到反馈,获得调整下节教学的信息。例如“化学能与电能”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6 拓展延伸法

将结束当做课堂内外的纽带,将教学内容向社会实际、生产实践、学科发展前沿延伸或扩展,以使学生了解学习的价值,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研究新知识的兴趣,给学生想象的空间。例如“基本营养物质”小结:查阅有关资料,针对我校食堂的饭菜,写一篇关于食品中营养物质摄取的调查报告,研究食品摄入量和食品类型对健康的影响。

表1

7 串联式结束法

在几节或几章的内容完成之后,将所学的知识与本节课有联系的新知识进行串联、整理、归类、比较,由浅入深,指导学生自主复习,打破原来的知识体系,从新的角度重新梳理原有的知识,构建一个新的知识体系。例如“金属的化学性质”小结:

1)金属活动顺序表,从左到右,金属与氧气反应,条件不同,产物不同,难易程度也不同。

2)金属之最: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铝;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用量最大的金属元素——铁;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钙;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硬度最高的金属——铬;熔点最高的金属——钨;熔点最低的金属——汞。

8 集中小结

对学生学习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可采取集中小结的方式。例如,对书写离子方程式应注意的问题进行小结:1)凡非溶液中进行的反应一般不能写离子方程式;2)强酸、强碱、可溶性盐一律拆写成离子;3)单质、氧化物在离子方程式中一律写化学式;4)弱酸、弱碱等难电离物质写成化学式,难溶于水的物质(如CaCO3、AgCl、BaSO4、Fe(OH)3、Cu(OH)2等)一律写化学式。

总之,课堂结束的方法很多,教师应根据化学教学的内容与任务、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巧妙地运用结束技能,精心设计出具有特色且富有实效的课堂结束方式,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1]孟宪恺.微格教学基本教程[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高中化学教学设计[EB/OL].http://www.pep.com.cn/gzsw

[4]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俞如旺.生物微格教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县俊民中学)

10.3969/j.issn.1671-489X.2011.11.106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高中化学金属
金属之美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高中化学高效学习之复述策略
NOBOOK虚拟实验在高中化学的应用
从发现金属到制造工具
致命金属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分类法在高中化学中的应用
金属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