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ett食管269例的内镜及活检病理分析
2011-02-21梁明佩
黄 达,梁明佩
1.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广西 靖西 533800;
2.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右江医学》编辑部,广西 百色 533000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是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在内镜和组织学上都具有特征性改变和食管黏膜病变。Barrett食管已被证实与食管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超过80%的Barrett患者发展为食管腺癌[1],确诊Barrett食管目前主要依靠电子胃镜或食管镜检查和病理活检。现对我院269例Barret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2011年1月我院进行了22485例电子胃镜检查,其中,镜下疑诊并经病理活检确诊的Barrett患者269例,病理检出率为1.20%(269/22485)。男152例,女117例,男女比例为 1.30∶1.00,年龄 12~79 岁,平均 52.9 岁,其中,40~60岁占 66.2%(178/269)。
1.2 方法
记录患者年龄、性别、主诉、临床表现,其中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典型的反流症状(反酸、反食、烧心、胸骨后疼痛等)和其他不典型上消化道症状(上腹痛、上腹胀等)。内镜检查以及活检:使用OLympusV-70电子胃镜进行检查,活检取材使用四象限活检法[2],即常规从EGJ开始向上以2 cm的间隔分别在4个象限取活检;对疑有Barrett食管癌变者向上每隔1 cm在4个象限取活检;对有溃疡、糜烂、斑块、小结节狭窄和其他腔内异常者,均取活检行病理学检查。
1.3 Barrett食管的诊断标准及分型[2]
病理检查有柱状上皮化生,伴或不伴有肠上皮化生,即诊断为Barrett食管,内镜下Barrett食管组织分型分为贲门口腺型,胃底腺型,特殊肠化生型。按内镜下形态分为全周型、岛型和舌型。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
临床主要表现为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症状,反酸246例(91.4%)、烧心 215例(79.9%)、上腹疼痛 124例(46.1%),胸骨后疼痛52例(19.3%),无症状22例(8.2%)。
2.2 胃镜下表现
电子胃镜下表现为岛型176例,占65.4%;舌型66例,占24.5%;全周型27例,占10.4%。
2.3 病理结果
肠化型上皮116例,占43.1%;胃底型上皮96例,占35.7%;贲门型上皮57例,占21.2%。
3 讨论
Barrett食管是由英国病理学家Barrett氏于1950年首先描述,1957年被正式命名。本病的发病率并不少见,常规尸检中发现率为12%,大多数文献报道为2%~20%,其发病年龄自出生1个月~92岁,平均年龄35岁,男性多发[1]。目前认为肠上皮化生是Barrett食管发生食管腺癌的重要原因,Barrett食管的癌变将经历特殊肠化生—轻度异型增生—重度异型增生—原位癌—浸润性腺癌这一系列演变过程。笔者在行电子胃镜检查的22485例患者中,Barrett食管的检出率为1.2%,与文献[3-4]报道略有出入,是否与各地生活水平不同,人们愿意行电子胃镜检查并病理检查的意愿不同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而在检出的Barrett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30∶1.00,说明男性患者较多,与国内外的研究[3-5]一致,提示男性患者更易患Barrett食管,应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重视,是否与男性患者的生活习惯有关,则有待进一步研究。
Barrett食管的消化道症状常见的有反酸、烧心、吞咽困难、呕血、吞咽异物感,有的无任何症状。本组患者主要表现为GERD的症状,其中反酸、烧心、上腹疼痛等较常见,无症状者22例(8.2%)。无反流症状的Barrett患者与胃食管反流病关系并不明确,提示引起Barrett食管的原因除了反流外,应该还有其他原因,研究显示与年龄、性别、幽门螺杆菌感染、吸烟、向心性肥胖等有关[5,7],也不排除先天性因素所致,所以应用抑酸治疗并不能够治愈所有的Barrett患者,故Barrett患者需要综合治疗,例如改变生活方式、应用促胃动力药物、内镜下治疗及手术治疗等。
Amano等[5]认为年龄与Barrett食管呈正相关,本研究显示,Barrett食管发病以40~60岁为多,所以在临床工作中对中老年人有消化道症状者要警惕Barrett食管的可能性。本组电子胃镜下并经病理确诊的Barrett食管为269例,电子胃镜下全周型检出率最少,岛型检出率最高,病理类型以肠化生所占比重最大,与国外文献[1,3-6]报道的结果一致。目前普遍认为这种化生上皮源自食管下段鳞状上皮基底层的多功能干细胞或黏膜下腺体的腺细胞,Barrett食管上皮的转变可能是对长期反流或其他刺激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总之,在临床工作中,要熟悉Barrett食管的内镜特点和病理诊断标准,胃镜下对高度怀疑的病变要多取活检或染色,内镜医师和病理医师要加强合作和沟通,这样才能够避免漏诊及误诊,提高诊断率,尽早发现Barrett食管及早期食管癌。
[1]王斌,程烽涛,左晓明,等.短节段Barrett’s食管的内镜和病理分析[J].胃肠病学和肝脏病学杂志,2010,19(1):36-39.
[2]林三仁,许国铭,胡品津,等.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J].胃肠病学,2007,12(4):233-239.
[3]何敏,杨莉丽.Barrett食管内镜临床诊断及病理特点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5):25-26.
[4]贾玉明,张爱珍.Barrett食管26例临床内镜及病理分析[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0,24(5):366-367.
[5]Amano Y,Kushiyama Y,Yuki T,et al.Prevalence of and risk factors for Barrett′s esophagus with intestinal predominant mucin phenotype[J].Scand J Gastroenterol,2006,41(8):873-879.
[6]James Mueller,Martin Werner,Manfred Stolte.Barrett's esophagus:histopathologic definitions and diagnostic criteria[J].World J Surg,2004,28(2):148-154.
[7]李安全,王雯.内镜诊断技术在Barrett食管中的应用及进展[J].医学综述,2011,17(8):1239-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