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高血压患者规范化管理效果观察
2011-07-27蔡学军周秀兰马春燕
蔡学军,周秀兰,马春燕,杨 鹏,刘 赛
北京市怀柔区泉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 10140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血压逐渐成为居民常见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加强高血压的综合治疗十分重要[1]。针对高血压的危害性,2009年6月开始,我中心对辖区内高血压患者进行了规范化管理,从而探索影响规范化管理的因素,找出适合社区的有效高血压管理方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6月~2010年8月我社区12个居委会中接受规范化管理的高血压患者1102例,其中,男489例,女613例;入选条件为愿意接受社区高血压规范化管理的患者,年龄35~75岁。
1.2 方法
由经过规范化培训的社区医生对社区中患有高血压并符合规范化管理条件的患者进行规范化建档管理,采用北京市卫生局编写的《常见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管理手册》(2007年)内容规定[2],将患者按血压值分为正常血压和1、2、3级高血压;按危险因素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很高危。规范化管理依据高血压分级[1(低危)、2(中危)、3 级(高危和很高危)],分别按3、2、1个月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非药物干预指导、药物治疗和跟踪随访管理。主要采用高血压患者规范化管理前后的自身对照试验,对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1.3 质量控制
制定社区高血压规范化管理方案,严格患者入选标准,按统一的档案格式进行建档,对社区医生进行标准化培训。
1.4 诊断标准
高血压诊断标准[3]:血压测量采用台式汞柱式血压计,收缩压(SBP)≥140 mm Hg 和舒张压(DBP)≥90 mm Hg(1 mm Hg=0.133 kPa)或正在服用降压药物的高血压患者。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高血压患者管理前后血压分级变化情况。
1102例高血压患者经社区规范化管理后,血压分级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血压正常比例由11.89%增加到32.30%,1级高血压患者比例由49.09%增加到53.81%,2级高血压患者比例由26.32%降到10.16%,3级高血压患者比例由12.70%降到3.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见表1。
表1 高血压患者规范化管理前后血压分级变化情况(例)
2.2 高血压患者规范化管理前后血压知晓率、药物治疗率及血压控制率情况
规范化管理前高血压患者血压知晓率、药物治疗率、血压控制率分别为53.64%、56.36%、20.90%,规范化管理后血压知晓率、药物治疗率、血压控制率均上升,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见表2。
表2 规范化管理前后血压知晓率、药物治疗率及血压控制率情况比较(%)
2.3 高血压患者规范化管理前后危险因素变化情况
通过规范化管理,高血压患者中吸烟、饮酒、髙盐饮食、超重等危险因素患者比例均较管理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见表3。
3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呈逐年持续增长趋势。高血压不仅危及患者生命,而且还是心肌梗死、脑卒中、心力衰竭、肾病的危险因素。我国公众的高血压知晓率仍处于较低水平,2002年只有30%的公民知晓高血压,与国外先进国家的高血压防治水平有着明显差距。通过深入社区在居民中广泛开展高血压知识的宣传,能够提高居民的防病和治病意识,做到早期发现高血压,从而使血压能够得到较早的控制。有研究表明,通过规范化管理,低、中危患者的血压控制率明显升高,这可能与对低、中危患者采用针对性的非药物治疗措施即可控制血压有关[4]。由此可见,一旦发生高血压并立即开始进行非药物治疗是很必要的[5]。规范化管理通过限盐、禁止吸烟、控制饮酒及体重、改正不良习惯等非药物干预可以达到降压效果。
表3 规范化管理前后危险因素变化情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规范化管理可显著提高高血压药物治疗率和血压控制率,规范化管理前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率较高,但血压控制率却很低,这可能与辖区居民发现血压升高后自行用药,而症状好转后又自行停用降压药物有关。此种做法使患者血压很难得到控制。通过规范化管理,社区医生积极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对患者进行个性化管理,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种类,使高血压患者对合理用药有了新认识,药物治疗率和血压控制率均有提高。说明规范化的用药指导在控制高血压的过程中作用较为重要。
总之,在社区开展高血压规范化管理,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深入到居民中的特点,加强社区医生的规范化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能力并开展规范化管理可以早发现患者和进行早期管理,从而控制危险因素,有效预防和控制高血压,降低因高血压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在社区开展规范化管理是一条适合基层社区卫生发展的健康之路。
[1]戚文航,潘长玉,林善淼,等.我国部分地区高血压登记调查及治疗达标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5):457-460.
[2]北京市卫生局.常见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管理手册-高血压管理分册全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30.
[3]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59.
[4]王增武,张林峰,王文,等.社区高血压非药物治疗措施的执行情况分析[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0,9(7):461-465.
[5]邱德星,周指明,文申根,等.高血压社区干预效果评价[J].实用预防医学,2005,12(3):516-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