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产业与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2011-02-21姚宏城陈小琼谭绮球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460
姚宏城 陈小琼 谭绮球(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广东 广州 510460)
创意产业与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姚宏城 陈小琼 谭绮球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广东 广州 510460)
创意时代的职业世界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职业结构、职业活动及职业供求等充满了不确定性,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创意产业的内涵出发,分析创意产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立足产业现场对高职教育职业能力体系进行分析和构建,可以为高职教育的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创意产业;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
“资本和技术主宰一切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①这句从美国硅谷到华尔街的流行语表明,创意已经成为改变世界的重要力量,利用创意在产业经济作用下萌生出来的新产业形态,实现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转型、发展与升级,将成为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创意产业和创意人才
“创意产业”一词,最早可追溯到英国文化媒体体育部1998 年 11月发布的 《创意产业图录报告》(Creative Industries Mapping Documents,CIMD),此报告正式提出并界定了“创意产业”的概念:起源于个体创意、技巧及才能,透过智慧财产权的生成与利用,从而有潜力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②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创意产业学院院长约翰·哈特利教授在 《创意产业》一书中指出:创意产业是试图以新知识经济中新媒体技术发展为背景,描述“创意艺术”(个人才能)和“文化工业”(大规模)在概念和时间层面上的融合,供新近才实现互动的“公民—消费者”所用③。
创意产业是通过文化艺术对经济提供支持和推动的新兴文化理念和经济实践,是一种学习型经济,是一种以主意和点子、无形资产、服务和相关技能为主的经济形态,与传统产业具有本质的不同,具体如表1所示。
创意产业实际上是以人的创造力为核心增长要素的产业:人的心智、技术、灵感是创意产业的主要资本;人的想象力、创造力是赋予创意产业经济价值的源泉。创意人才必须是掌握较高水平的知识,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能够运用自己的创造技能与手段把特有的表达内容和信息转换、复制、浓缩到新的文化创意产品(服务)中,并且能够推动该产品(服务)的生产、流通和经营的人才集合。所谓创新能力,是指在获得知识和操作技能基础上突破前人模式的独创思维和创造能力。创新能力是创意产业生产与销售的核心资源,决定着创意产品的独特性和原创性,是最有价值的核心能力。
创意产业是以文化为生产要素,以文化内涵为主要内容,以一般意义上的文化产品和带有文化附加值的传统产品为经营对象的创造性企业集合。文化属性使得人文素质的高低成为创意产业成败的关键。所谓人文素质,一方面是指深厚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是指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由于文化资源具有历史性和共享性,因此要求从事创意产业的企业在拥有本行业其他企业同等资源的条件下,开发生产出自己的特色产品,以立足于市场。
以新知识经济中新的媒体技术为支持的创意产业,其职业岗位能力是以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人文素质及技术素质为基础的多种能力的综合。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现状
“对于我们来说,培养一个熟手其实并不难,只需要多花半年时间就可以,但现在好像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为我们培养出一个个‘机器人'。而实际上,到高职院校招聘,我们更希望招到全面发展的、潜力巨大的员工。”④在笔者收集的“珠三角”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追踪反馈表》中,尽管有87.2%的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工作技能比较满意,但只有不到三成的企业对他们的总体评价为“优秀”。由此可见,绝大多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是知识和技能。
所谓“机器人”,是指那些只会执行命令,缺乏创新精神和灵活性,熟悉生产流水线上某个岗位所需要的特殊职业技能的人。对于这些人,企业仅仅把他们定位为“熟手”,而不是“人才”。职业活动中个体行为的机械性表明,目前高职学生能力的培养仅集中在职业专门技能的培养上。所谓职业专门技能,即基于细类的工作性质,反映具体职业对个体要求的技能,由于这种技能可以通过具体的职业行为加以观察,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最有岗位针对性的核心能力。随着创意时代的到来,创意产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这种将职业专门技能作为核心能力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充分暴露出知识结构单一的缺陷,诸如“知识不全面”、“缺乏潜力”、“高职教育等同于农民工培训”等等,种种质疑的声音使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再一次受到人们的关注。
企业与市场要求的个性化,使职业专门技能不再是成功就业的唯一“敲门砖”,在创意时代,一名合格的工人不仅要有技术、技能,还需要有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及高度敬业的职业态度等。
创意产业视野下职业能力分析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建构
时任TCL通讯总经理的万明坚认为:一幅画的价值绝不是由原材料决定的,而是由其艺术性决定的,电子产品也要多一点智慧思路。“智慧思路”是赋予规范产品更高价值的东西,即创意。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实际上是养成、提高劳动者的职业能力,以满足产业现场对人力资源需求的一种教育类型。“产业现场”即“工作过程”,对职业能力的分析必须基于工作过程。
在工作过程中,职业能力的表现形式如图1所示。
“规范”是来自岗位的要求,是服务于具体岗位的。现实岗位要履行特定的工作任务,履行任务则必须遵守必要的程序和方法,并应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最终实现“规范”的产出(如速度、数量、质量等)。执行规范实际上就是专业技能和知识在特定条件下的应用,这对于劳动者职业能力的养成具有形成性的意义。
在实际工作中,仅仅遵守规范并不能保证完成任务,因为环境、条件和需求等因素的变化始终是存在的,由此导致工作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种不可预见的个性化问题。因此,要求劳动者能够创造性地运用规范和经验解决这些问题,最终实现工作目标。解决问题实际上就是专业技能和知识在不同条件下的运用,完成任务就是通过业绩检验能力表现的过程,这是职业能力物化的最终表现形式。
基于工作过程中职业能力的表现形式和内容,结合创意产业对能力的要求,创意时代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职业专门技能、行业通用技能及核心技能。职业专门技能是基于细类的工作性质,反映具体职业对个体要求的技能,是规范完成具体岗位工作任务的前提和保障;行业通用技能是基于小类、中类或大类工作性质的同一特征,反映同一行业内部各职业间的共性要求,面向职业岗位群需求的能力,旨在拓宽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面;核心技能是基于人类劳动的共同特征,具有普遍的可适应性和广泛的可迁移性的能力,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备的技能,也是最具活力和创造性的能力。
这三种能力要素的结构性表现方式如图2所示。职业能力如同海里漂浮的“冰山”:职业专门技能处于“冰山”之上端,露在海面,是人们可以通过具体的职业行为观察到的,是职业能力的表层结构;核心技能处于“冰山”之下端,是职业能力的深层结构,难以具体观察;行业通用技能则处于“冰山”的过渡带。
核心技能包括两种技能,即社会技能和方法能力。社会技能主要是指劳动者对职业关系的适应和建构能力,包括在工作情境中与他人交往协调的能力、调控和改变社会成员之间关系的能力(如交流技能、合作技能等)。方法能力则是指劳动者在职业生涯中对机遇、责任等情境进行解释、思考、判断和设计的技能,通常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包括制定工作计划、解决实际问题、独立学习、处理各种事务等,反映在思维技能上,还包括分析与综合、全局思维与系统思维、逻辑思维与抽象思维、决策与迁移等技能。
根据经济发展程度、技术应用水平和社会结构变化等因素,笔者认为,创意产业现场要求的核心技能包括:(1)交流技能。即应用语言和文字,通过交谈讨论、阅读等方式,获得、呈现、分析、评价及分享信息资源的技能。(2)演算技能。即获取、解释、呈现、分析及运用数字材料,并以运算为基础对数字进行评价、作出结论的技能。(3)解决问题技能。即确定问题存在、分析问题情境的关键要素,运用规范和经验等有效资源,提出解决问题的计划方案付诸实施,并检查其效果的技能。(4)创新能力。即在不同条件的工作情境中,分析需求差异、权衡优劣得失、提出改进或革新方案,或从多种选项中进行择优判断的策略性技能。(5)与人合作技能。即正确认识自己,并根据工作岗位和个人发展的需要,计划和评价自己的学习和行为,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通过独立学习和自我训练改善工作状况的技能。(6)信息处理技能。即应用信息技术处理日常工作的技能。(7)外语应用技能。即在跨文化的工作情境中,运用非母语的语言和文字工具,应用多种方式获得、呈现、分析、评价及分享信息的技能。
这些能力具有跨职业性、非技术性和可迁移性等特点,对于劳动者职业生涯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能增强劳动者的“弹性”和“张力”,有效地帮助劳动者为成功转型而再学习,是劳动者面对众多机会,将个人的禀赋与大规模的、有组织的企业联系在一起的基础能力。
能力结构与要素界定是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在创意时代,职业世界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职业结构、职业活动及职业供求等充满了不确定性,高职教育只有面向产业现场需要,构建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才能有效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注释:
①②厉无畏,王慧敏性:《创意产业新论》,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版,第2页
③厉无畏,王慧敏性:《创意产业新论》,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版,第6页
④《群言·文摘》,《职业技术教育》,2005年15期,第12页
[1]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2]陈李翔.能力·课程·资格[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3]陈小琼,李桂霞.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和探索[J].高教探索,2006,(6):60-63.
[4]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J].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G712
A
1672-5727(2011)03-0066-02
姚宏城(1952—),男,广东汕尾人,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高职教育管理研究。
陈小琼(1972—),女,广东茂名人,硕士,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职教育教学管理与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谭绮球(1955—),女,广东化州人,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和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
*本文系广东省科技厅项目《广东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基地建设》(文件号:粤科函财字[2009]627号)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