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职业教育集团建设与发展对策
2011-02-21庞春梗合肥市教育局安徽合肥230001
庞春梗(合肥市教育局 安徽 合肥 230001)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职业教育集团建设与发展对策
庞春梗
(合肥市教育局 安徽 合肥 230001)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是国家实施区域产业分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职业教育集团以专业为纽带与产业发展联系密切,但皖江城市带现有的职教集团专业覆盖不全、校企合作程度不深、体制机制不活、得到扶持力度不够,尚不足以支撑承接产业转移的需要。因此,必须加大对职业教育集团扶持的力度,组建区域性对应产业的职业教育集团,强化职业教育集团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创新职业教育集团的体制和运行机制。
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对策
皖江城市带是首个获批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城市集群,它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家探索区域产业分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发达国家和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表明,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职业教育为支撑产业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职业教育集团作为职业教育集约化办学的一种主要模式,以专业为纽带,将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和相关部门紧密联接起来,从而保证职业院校培养产业所需的人才,保障企业员工的稳定供给,促进产业良性快速发展。因此,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必须加强皖江城市带职业教育集团的建设和发展。
示范区建设背景与重点产业布局
(一)示范区建设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际国内产业分工呈现加速调整趋势,产业跨区域转移大量存在,并获得成功。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受到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国际竞争加剧等因素的影响,迫切需要实施产业转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要素成本较低,资源较为丰富,发展潜力巨大,具有承接长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良好基础。产业转移是对全国产业的重新布局,也是促进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一项巨大工程,既要加快推进,又要稳妥实施。要选取试点,汲取经验,迅速推广。安徽居中靠东,沿江通海,长江自西向东流经安徽800里,人称“八百里皖江”。皖江城市带承东启西,连接南北,水陆空综合交通体系比较完善,毗邻东部沿海地区空间广阔,矿产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综合商务成本较低,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最佳试验点。2010年1月,国务院批复国家发改委《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把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和六安市金安区、舒城县等安徽省长江流域列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二)示范区的产业布局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示范区以沿长江一线为发展轴,合肥和芜湖为双核,滁州和宣城为两翼,围绕产业升级和培育新的增长点,以现有产业为基础,以承接沿海地区迫切需要转移的产业为重点,发展振兴装备制造业、原材料产业、轻纺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构筑“一轴双核两翼”的产业集群分布格局。
沿江发展轴包括安庆、池州、铜陵、巢湖、芜湖、马鞍山沿江六市。安庆产业组团包括安庆市和池州市东至县,依托石化产业基础,集聚化工产业,构建循环产业链。重点承接发展轻纺、汽车零部件及船用设备加工、文化旅游等产业。铜池枞产业组团包括铜陵市、池州市和安庆市枞阳县,发挥铜、铅锌、非金属矿产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重点承接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及深加工、非金属材料、机械、化工、旅游等产业。马芜巢产业组团包括马鞍山市、芜湖市和巢湖市无为县、和县,利用沿江港口优势和深水岸线资源,重点承接发展汽车、钢铁、化工、建材、文化创意等产业。
合肥、芜湖双核合肥核包括合肥市、巢湖市部分地区、六安市金安区和舒城县,依托合肥—淮南、合肥—六安、合肥—巢湖等城际公路干线,重点承接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家电、现代服务业等产业。芜湖核发挥交通体系完善、产业创新和配套能力较强的优势,密切与马鞍山、巢湖的经济联系,跨江一体联动,高起点承接发展汽车、新型材料、电子电器、现代服务业等产业。
滁州、宣城两翼充分发挥两市毗邻长三角、民营经济活跃、矿产储量大、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开发空间广阔的优势。滁州大力推进与南京一体化发展,重点承接发展化工、机械、家电、非金属材料、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建设重要的盐化工和硅产业基地。宣城重点承接发展汽车零部件、机械设备、农产品加工、旅游等产业,建设重要的机械制造和畜禽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示范区职业教育集团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皖江城市带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现状
2006年6月,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全椒第一高级职业中学、蚌埠第二职高等22所学校联合江淮汽车、星马汽车、合力叉车等11家企业共同组建了安徽汽车职教集团。自此之后,全省各地陆续创办了13个职教集团。截止到2010年4月,皖江城市带区域共组建了安徽省汽车职教集团、安徽皖江汽车职教集团、安徽数控职教集团、安徽能源职教集团、安徽建设职教集团、安徽化工职教集团、安徽卫生职教集团、安徽经济技术职教集团、安徽国防职教集团、江淮(工程)职教集团等10个职教集团,覆盖了152所学校、248家企业和26个行业协会。按牵头学校划分,可分为8个中职学校牵头集团、2个高职学校牵头集团;按主要服务面向划分,可分为7个行业型职教集团和3个区域型职教集团。职业教育集团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形式,在促进学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的密切联系,推动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皖江城市带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覆盖面不广,数量不足 皖江城市带中职学校近400所,高职院校50余所。但在10个职教集团中,参与的中职学校仅71所,高职学院23所。从地域上看,发展不均衡。皖江城市带联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有9市59个县(市、区),职教集团主要集中在合肥、马鞍山两市,还有许多地市没有职教集团。从产业覆盖面来看,现有职教集团主要涉及汽车、加工制造、能源、建筑领域,而电子电器、经贸旅游、纺织服装、现代物流、现代农业等领域尚无职教集团。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紧密度不强,未能对产业发展形成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
合作形式单一,企业参与程度不深 从合作形式上看,仅仅建立了组织架构和召开年会,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的热情较高,但一些行业、企业的积极性相对较低,有的成员单位甚至不能出席会议,未能进行深层合作、探讨解决问题。从合作内容上看,主要集中在信息交流、物资交流、人才交流、招生就业等方面,而在技术交流、教育教学改革、顶岗实习合作等方面涉猎不深,集团内部合作还仅仅停留在较浅层次,深层次的、能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创新性举措不多。学校之间合作采取2+1、1+2、1.5+1.5、3+2等形式的办学合作;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则是推荐毕业生就业。校际间资源互补有余,共享不足;校企之间相互依存、深度合作、共生共长机制远未形成。
体制僵硬,机制不活 从职教集团的实践看,体制约束和机制不活是制约职教集团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利益结合单薄,未能结成真正的利益荣损共同体。职教集团组织比较松散,缺乏能调动各方积极性、积聚多方优势的内部运行机制;吸引行业、企业参与的机制不够健全;行业、企业深度参与集团化办学问题没有完全解决;职教集团机制、体制创新等深层次的问题有待突破。
政府支持和政策引导力度不够 目前,皖江城市带职教集团覆盖面还不广,基础还比较薄弱。政府部门有效参与、指导、协调职教集团建设的措施还不到位,缺乏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和激励机制,没有支持职教集团建设的专项经费。
示范区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和发展的对策
职业教育集团是以专业为纽带和基础,按照一定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把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联接在一起的利益共同体,通过校企合作、城乡合作、区域合作,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实现职业教育资源共享、结构优化、功能扩展,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岗位员工,保障、供给和储备产业发展人力资源,是带有经济属性、社会属性和教育属性的综合体。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必须加快职教集团建设和发展的步伐,提高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
(一)组建区域性对应产业的职业教育集团
针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业聚集区和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类别,改变现有职教集团与产业发展联系不紧密的现象,在相应的示范区内组建与产业发展对应的职教集团。在合肥、芜湖、马鞍山建立汽车、机械、金融、物流、IT职教集团;在合肥、芜湖、滁州建立电子电器职教集团;在安庆、芜湖、马鞍山、铜陵、六安建立纺织服装职教集团;在安庆、铜陵、滁州、宣城建立化工、矿业、冶金职教集团;在巢湖、池州建立水产、旅游职教集团等。职教集团建设与产业发展同步,真正起到服务产业、支撑产业的作用。
(二)强化职业教育集团与企业的深度合作
职业教育集团要密切同企业的联系,校企双方共同培养人才,应从三个层次推进深度合作。一是加强双基地建设。企业与学校开展“订单式”培养和“菜单式”培训模式,使职教集团成为企业实用人才培养和在职员工培训的基地。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和就业岗位,为专业课教师提供实践岗位,使企业成为毕业生实习、就业和教师实践的基地。二是共同培养人才。集团成员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发专业和课程,制定人才标准,评价教学过程和人才培养质量。三是教产研一体化。职教集团的实训基地、师资和专业优势与企业的行业技术优势、产品品牌优势、专业技术人员优势相互之间全面开放。企业参与教学过程,提供技师指导和企业技术工艺流程,提供生产设备设施,在学校建立教学生产实训基地。学校骨干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生产实践、工艺流程改造和新产品研发、新项目合作开发。
(三)创新职业教育集团的体制和运行机制
一是积极推进职教集团体制创新。允许公办职业学校在不改变原隶属关系的前提下,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和民营资本参与合作办学,鼓励“集团内部各成员单位以资金、技术、品牌等资源入股的形式,组建股份制组织实体,面向市场开展服务,从而增强组织成员和个人的责任意识、忧患意识,树立职教集团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家”的概念。二是进一步完善职教集团运行机制。按照一会(董事会或理事会)三系统(执行系统、监督系统、反馈系统)”的管理模式科学管理。探索建立由行业、企业牵头的职教集团运行模式,鼓励企业、行业直接举办职业教育,参与职业院校的办学和管理,或由企业、行业与高水平的职业院校共同托管集团内部的其他职业院校,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借鉴现代企业制度,逐步探索职教集团管理运行企业化、资本运作市场化、后勤服务社会化,不断增强职教集团的自主权。三是盘活集团内部资源。对于实质性合并的学校应实行人、财、物全方位的统一协调;对于非实质性合并的学校,在对人、财、物的管理权保持相对独立的前提下,对培养目标、教学管理、教育质量监控、招生与学籍管理、境外合作与国际交流等方面实行统一协调,对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基本建设、师资设备、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实行统筹;对于企业参与,在后勤管理、学生就业、教学研究、课程设置、专业开发、设施设备、实训基地、实践技术力量等方面实现有效对接。四是灵活办学机制。在办学形式上灵活多样,构建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的职业教育体系,形成中高职教育共存,职前职后并举,校企合作互动的局面;在学制上实行弹性学制和完全学分制,集团内成员学校可实行初级与中级连读制、走校制,学生按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情况,可以提前或推迟毕业,或先顶岗就业再回校续读。
(四)加大对职业教育集团支持和扶持力度
政府应从地方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加大对职教集团的支持和扶持。一是应制定各个层面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规划和发展策略,以国家宏观政策为指导,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统筹规划区域内职业教育集团的规模、类型与格局。二是参与职教集团成员单位的管理协调,特别是要强化成员单位和企业的深度合作,促进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成长,为职教集团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三是应给予职教集团政策和资金扶持,对职教集团建设初期的发展在用地、建设方面给予优惠和税费减免,对校际师资流动开辟绿色通道,对支持职教集团建设并与之深度合作的企业给予一定税收减免,加大财政拨款用于职教集团学校改善基础设施、设备,协助职教集团开辟或拓展融资渠道。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离不开人力资源保障、职业教育的支撑、职教集团与产业的对接。只有创新思路,鼓励支持,多方合作,大胆探索,先试先行,才能把职教集团建设好,才能为皖江城市带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技能人才保障。
[1]高耀明,魏志春.论我国教育集团发展的现状趋势[J].高等教育研究,2001,(11).
[2]郭苏华.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的政策问题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7,(10).
[3]匡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8,(6).
[4]米靖.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关系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8,(3/4).
[5]卢崇高.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发展策略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8中).
[6]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OL].[2010-05-20]. http://www.mgxf.gov.cn/Files/uploadfile/2010-3/2010032816 0047946.doc.
G710
A
1672-5727(2011)03-0005-02
庞春梗(1973—),男,安徽长丰人,硕士,合肥市教育局职业与成人教育处副处长,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