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创新”教学理论的构建及应用
2011-02-20任平社
任平社
(陕西科技大学体育部, 陕西 西安 710021)
0 前 言
创新是发展提高的主要动力,开拓体育教学新模式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方法单一陈旧,教学方式公式化,学生喜爱的体育教学模式不多.教师以完成教学课时为目的,脱离学生实际情况,忽视学生“学”的兴趣,不善于调动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造成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目前高校体育课教学基本完成了选项课教学的转变,中学也正在新课改的指导下逐步落实选项课教学,但在实际调查中发现,上课形式虽然彻底转变了,但是教学理论及教学模式还在沿用传统的方法,受学生喜爱的体育教学模式还有待探索与构建.基于此,本文提出并构建了“多维创新”理论,以期切实改变学生被动学习体育的局面,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图1 “多维创新”教学 模式示意图
1 “多维创新”的内涵及构成
“多维创新”的核心意义是创新,通过创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进教学效果.其主要包括教学理论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评价创新3大模块,三者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三者关系如图1所示,教学过程中以理论创新为基础,以教学方法创新为突破口,以教学评价创新为平台,全面整合教学资源,创建全新教学模式.
1.1 教学理论创新
依据系统论的观点提出“动态可控式”教学,是教学理论的一次创新尝试,它是在系统论的基础上把教学看作一个循环的信息反馈和调整的完整系统,从而使教学系统始终处于最优的动态平衡状态,重视信息的反馈和传递,随时修正教学训练目标, 以最大程度地发掘学生的运动天赋,并通过反馈控制系统训练原理,有效地排除教学训练中的各种干扰,使教学训练工作朝着预定的目标进行.通过“动态可控式”教学训练法来指导练习,旨在减少教学训练过程中的盲目性,更好地掌握教学训练的本质规律,以取得最优的教学训练效果.动态可控式”教学理论模式如图2所示.
图2 “动态可控式”教学理论示意图
宏观上:在教学训练整体控制上,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预期目标,并根据目标制定多级教学训练指标予以实施.一个教学训练周期后,把预期成绩和实际成绩进行对比分析,重新修订教学训练计划,制定新的目标.
微观上:在现场进行技术指导时,在学生完成技术动作之后,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和预期最高标准相比较之后找出差距,选择最关键、最有效的信息作为新的指令传达给学生,即把实际完成动作作为新的输入信息去控制学生的技术练习,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动态的教学训练系统.
“动态可控式”训练理论的应用,在教学训练中引进了系统论的观点,把预期目标和实际成绩分别作为输入信息和输出信息调控教学训练,重视信息的传递、反馈、放大、综合辩证作用,建立学生信息库,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选择对应的训练手段,使对学生的教学训练过程一直处于相对封闭的动态平衡之中.
1.2 教学方法创新
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据教学内容启发学生思考,借助学生的创新思维改善教学手段,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生理的教学手段,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增进学生的社会意识以及创造能力的发展.在练习方法上把常用的教学训练方法分为不同的3个渐进层次:初级阶段初步建立技术的动作结构,学习技术动作的要领、动作要素和动作结构.在教学训练的中级阶段主要任务是能初步进行完整练习,并能对各技术环节进行分解模仿和整体模仿.高级阶段是要熟练掌握各技术动作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够使动作协调一体化.熟练阶段强调形成合理的动作节奏,反复练习使动作技能实现自动化.阶段教学法更加完善了体育课的教学方法体系,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训练质量、优化训练效果的目的.这种方法能够更好的体现系统科学的全面性, 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和教学需要还可采用一些新颖的教学训练方法,如连接法、线形渐进法、递加法、金字塔法、过渡动作保持法与去除法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技术的掌握.
1.3 教学评价系统创新
为使高校体育课教学适应21世纪教育“个性化、生活化、终生化体育”的需要,要求教师合理科学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量化、细化教学内容,建立高效的学习反馈评价体系,提高教学效果评价的科技含量.通过不断的学习评价反馈,不仅可以实时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而且可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同时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手段,更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学习反馈评价是整个教育评价的核心所在,要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学生技术掌握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教学效果评价要改变旧的以学生身体素质成绩、技术动作作为成绩的单一评价,新的评价体系要整合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实践能力等进行多维性评价,并将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结合起来,注重过程评价,力求做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评价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努力向上的竞争意识.
表1 实验前两组学生身体素质测试指标的比较 ( n=150)
2 应用研究
2.1 实验对象选取
本研究以陕西科技大学2008级150名跆拳道选项课男生为实验对象,实验前进行素质测试和形态测量后进行配对分组,对两组进行检验,不存在差异性,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实验周期为15周.实验地点:陕西科技大学西安校区体育馆.
2.2 实验方法、内容及过程的控制
实验前不告诉实验者任何相关实验信息,把实验者主观因素的影响控制到最小.实验期间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教学由同一老师负责教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注意控制实验组和对照组,使所有参与实验的学生准备活动、练习时间、练习组数、运动负荷尽量一致,尽可能保证两组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实验.在实验期间两组只是教学模式不同,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验组则采用“多维创新”理论为支撑的教学方法.实验结束后由体育部组织3名老师进行统一考试,考试标准严格按教学大纲执行,最后成绩取3位老师所给分数的平均分.采用数理统计法对两组学生的成绩进行比较分析.
2.3 实验结果分析
表2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成绩比较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经过15周的教学实验后两组的考试成绩存在一定的差异,下劈技术两组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可能是由于这两种技术都采用直线型腿法,符合人们常用动作习惯,所以两组学生没有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横踢和前踢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可能是由于横踢和前踢是一种摆踢型腿法,有一定的技术难度.事后经过询问考试老师,两组在横踢技术上存在差异主要是由于对照组动作路线存在一定的问题,存在直腿斜踢、武术的鞭腿等错误,其次是在转髋弹腿时容易出现停顿动作,两组在踢击力量上差异不大,可以推断由于两种教学方法的不同,从而导致两组在测试结果上存在差异.两组在前踢上的差异主要是提膝前摆时没有转髋,存在直接前踢和转髋滞后的错误动作.在对3种腿法的考试情况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越是技术难度高的动作,不同的教学方法越容易产生差异,从而可以间接推断出两种教学方法会产生不同的实验效应.“多维创新”教学模式明显可以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优于传统教学模式.
2.4 “多维创新”优于传统教学的分析
对照组延续传统的教学观念,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教师对教学的控制作用,而忽视了教学主体及其内在心理因素的挖掘,教师讲解示范完整的技术动作,学生进行长时间的反复练习,教师纠正错误动作,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掌握各个技术动作,并有利于身体练习,但学生难以抓住技术动作的重点和本质,无法建立正确的认知结构,容易出现错误动作,不利于形成正确的技术动作定型,而且过多的分解练习容易导致学生忽视了技术的完整性和有机性,容易出现二次发力动作,导致动作不连贯,技术脱节.
“多维创新”教学模式在理论上依据“动态可控式”教学理论,把教学看作是一个循环的信息反馈和调整的完整系统,把常用的教学训练方法分为不同的3个渐进层次,对不同学习阶段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严密的安排,并根据学生水平制定了具体的操作要求及操作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方法上,根据教学内容启发学生思考,借助学生的创新思维改善教学手段,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生理的教学手段.教学评价上将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结合起来,并注重过程评价,力求做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评价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努力向上的竞争意识.
3 结论和建议
(1)“多维创新”理论是体育教学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教学实验结果表明,“多维创新”教学方法可以明显改善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2)“动态可控式”教学重视信息的传递、反馈、放大、综合辩证作用,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选择对应的教学训练手段,使学生的教学训练过程一直处于相对封闭的动态平衡之中.
(3)要提高高校体育课教学质量,必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大胆的尝试和改革,改革必须适应现代教学要求,必须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 林.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弊端与改革思路[J].体育与科学,2003,24:28-31.
[2]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R],2002:8.
[3] 程致屏.体育统计学[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
[4] 杨锡让.实用运动生理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5] 朱继华.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整合[J].体育学刊,2004,(6) :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