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应有长远的目光

2011-02-20郑淑芹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年10期
关键词:语文教师教学

郑淑芹

语文教学应有长远的目光

郑淑芹

要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等基本理念,语文教学就必须有长远目光,语文教师可从注重积累、注重感悟、注重迁移、注重实践等几个方面进行思考与探索。

语文教学;积累;迁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人们关于语文教学的有关理念发生诸多改变,尤其是评价方法与评价体系的改革对语文教学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是在很多地区、学校还存在以分数单一衡量教师、学生的情况,因此,语文教学中就存在不少急功近利的行为。而要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等基本理念,就必须要求语文教学应有长远目光。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注重语文教学的长效性。

1 注重积累

语文教学不同于数理化教学,熟未必能生巧,有时尽管教师拼命地教,学生不停地做试卷,但考试的成绩常常不能有效提高,失分较多的还是阅读这一块。学习语文和做其他事一样,都得遵循规律,但语文学习又有其自身的特点。郭宗明先生认为学习语文的规律是“早起步,死记硬背”,吴忠豪先生认为是“读和背”,朱作仁教授说是“大量读写,读写结合”。说法不一,但意思一样。总之,语文能力不是讲出来的,不是分析出来的,所以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以阅读和写作为主,要有积累的意识。当然,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也是有这样的意识的,要求学生养成摘抄的习惯,忌动口不动手;要求学生准备摘录本或制作卡片,摘录自己平时在学习阅读过程中碰到的好词、警句、美文,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有的利用黑板报开辟出“每日成语”“每日一句”“每周一诗”这样的小栏目帮助学生积累,让学生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并逐步加深理解,这确实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但做到这些就够了吗?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经说过:“西洋的语言是法治的,中国的语言是人治的。”因此,语文教学最主要的不是“知”的积累,而是“感”的积淀;不是机械分割的穷究,而是重在整体的体味和领悟。反观每天的早读课,学生大部分的时间不是用来读课本,读诗词曲,读名作,而是用来读字词、成语,读要求背诵的名句名篇,旨在应付教师的默写,应付考试。其实语文学习质量的高低不在知识积累的多寡,而在于实际语言材料的积累和语感的积淀,而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理解和积累是运用的前提。语文教学就是要强调记忆、积累,而理解是积累之后大脑自动调出、匹配与耦合的过程。日本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得出一个结论:人拥有的词汇量与智商成正比。有专家指出,学生的阅读量只有达到课本的4.5倍,才有可能形成语文能力。这两个结论对于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积累大有裨益。

2 注重感悟

教师在语文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常有这样的体会,语文学习中有许多不能用语言、文字、符号等方式进行逻辑表达的缄默内容,人们在获取它的方式上与显性知识有着明显区别。人们常常可以感受它、意会它,却难以言传。其实“传”了,也往往不如不传,唯有通过学习者亲历体验和感悟,才能建立某种认识,形成某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感”的积淀,巧开学生的感悟之源。

以前,语文教学的关注聚焦定位在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把握上,课堂上出现重思想内容分析、重理性说教的“满堂灌”现象,教师按照教参讲,学生按照老师讲的记,背出来便可应付考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语文教学又有新的“苗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学渐渐地变成让学生自己学。有些课文,甚至是一些经典必讲篇目,有的教师只是随便提几句或者只是划几个考试可能考到的字词,教师省心,学生轻松,考试也能应付,何乐而不为?殊不知,教师没有认真研读文本,又何来学生的阅读和感悟?“文章读之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为文,我之文也。”可见读书的魅力,尤其是灵动多姿的诵读,更有利于体验与感悟的深化,其中的奥秘不仅在于声音的感观“感动”,更在于教师通过声音等多种手段向学生“传情示语”。

语文教学姓“语”,它注定不能离开语言体验和语言感受。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当学生难以体味作者的胸襟和情怀,感觉悟而无门时,不妨借助学生已有生活体验与心理体验实现感悟,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和感情的震荡。当然,教师更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体悟作品的语言、情感、意境、哲理、人性等艺术的美,产生一定的认识积累,形成初步的鉴赏评价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能用艺术的审美的态度去对待生活、对待社会和人生,特别是通过文学形象熏陶感染、陶冶他们的性情,提升其精神境界。

感悟教学的关键,就是如何组织学生由感而悟,以情促悟,由表及里,见微知著。教师智慧引领,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使得学生能够个性化感悟。

3 注重迁移

动作技能、知识情感和态度都可以迁移。孔子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最早对学习迁移进行的解释。“为迁移而教”应是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语文教师更应重视迁移理论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以及迁移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如何呈现教材内容是一个教学方法问题,有利于巩固和理解知识技能、发展能力的许多具体的教学方法都能促进学习的迁移。教师教学时可先介绍与新课题学习有关的引导性材料,因为它比学习材料更一般、更概括,所以它不仅能使学习任务变得清晰明了,而且能充当新旧知识的“认知桥梁”。

“迁移”最为重要的前提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和对相似原理的运用。一般来说,学生先前知识的掌握牢固程度同以后学习有关知识成正比,人们公认只有巩固而清晰的知识,才能迁移。因为汉语是母语,笔者认为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听说读写4种能力应以读写为主。每学完课本中的一个模块,笔者都要求学生对配套的《课外阅读》《情感读本》上的相关内容进行迁移阅读,把课堂教师解读文本的方式较快转迁到同类作品的阅读中,转迁到同类心智或动作的学习中去。如在学完《散步》《背影》这两篇文章后,笔者布置学生学习这两篇课文的写法,写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尤其注意细节描写和感情的真挚。尽管写人记事的作文是老题目,但是学生中出现许多佳作。这种在读中悟,在写中练的方法,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从而实现有效的迁移。

4 重实践

在初中语文新课程中,与“阅读与鉴赏”相并列的是“表达与交流”,而“表达与交流”又由书面表达与交流和口语表达与交流两部分组成。表达与交流得以进行的基础条件是“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这样才能真正适应语文课程“工具与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因此,笔者鼓励学生积极组织参与各项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积极参加校园文化艺术节征文活动等,他们在这些活动中取得较好名次,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也有了很大提高。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塑造学生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也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

笔者心中的语文是这样的,它有语言的熏陶,有语言的品味,有精神的滋养,有人文的情怀。它是生活的,是本色的,是自然的,是丰富的,是美丽的。它开启学生的悟性,启迪学生的灵性,张扬学生的个性。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有长远的目光,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应该让学生欣赏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语文,乃至融入他们的生命和灵魂之中,这应该是语文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

10.3969 /j.issn.1671-489X.2011.10.008

(作者单位:山东省平度市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语文教师教学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最美教师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圆我教师梦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