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职口语交际教学的探微
2011-02-20殷萍
殷萍
(常州技师学院,江苏常州21300)
对中职口语交际教学的探微
殷萍
(常州技师学院,江苏常州21300)
口语教学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已将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下,职校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从“不敢说—练说—会说—要说”,以完成“增强人际交往能力”的教学目标。
中职;口语交际训练;人际交往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将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它明确指出学生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提高适应实际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要求做到说话条理清楚与流利,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初步掌握口语交际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语言文明,表达得体;根据不同场合和不同对象,恰当得体地进行口语交际。
然而在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口语交际普遍不受重视。有的老师认为,学生能听会写就可以了,口语交际没有必要;有的学生认为,到职校来就是为了学技能,对口语交际不屑一顾。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实践的探索,认为口语交际十分必要,而且有效的办法就是利用课前三到五分钟的时间进行说话训练,成效非常显著。
一、口语交际的训练要点
(一)训练的顺序
一般按学号的先后进行,保证人人参与,不能遗漏,这样便于学生掌握自己的出场时间,提前准备讲话内容。
(二)讲话的内容
内容不限,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开始阶段可以讲讲成语故事或笑话,可以介绍古今中外的名人,慢慢地可以评说街头见闻,关注社会热点或时事焦点。这样做,能使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内容的准备
学生必须事先写好讲话内容,不打无准备之仗。第一轮上台讲话可以带稿子,以便紧张时查看。第二轮要求脱稿,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在讲话过程中加深对材料的理解。可以说,每一次训练都是一次学习的过程,也是一次提高的过程。另外,一个学生每学期上台的机会也就一次,教师一定要强调让学生珍惜难得锻炼的机会。
(四)语言的要求
语言包括有声语言和肢体语言。讲话时要求学生必须声音响亮,吐字清晰,以最后一排同学能听清楚为标准,同时,要用标准的普通话。肢体语言,主要看学生的仪表和仪态。开始时,学生上台手足无措,有的学生上到讲台,双手撑桌,弯腰低头;有的东瞅西望,看窗外或看天花板;有的抓头摸鼻,面红耳赤,等等。遇到这种情况,笔者就及时提醒学生,要抬头挺胸收腹,注视大家,并逐步在语气、语速、语调、手势以及情感的传递上提出不同的要求。
(五)讲话的点评
学生讲话完毕,一定要点评。点评应遵循“表扬为主,鼓励为主”的原则。一般情况下,学生不是不会讲,而是缺乏信心和勇气,怕在人前说话。所以,在讲话过程中,学生的缺点会渐渐暴露出来。教师应当和全班同学一起,认真聆听,及时作出准确而中肯的点评,并且深层次挖掘拓展学生的话题,从更高层面更广视野引导学生。除了老师点评,还可以学生自评或同学他评。学生的点评又改变了老师点评单一和机械的模式,不仅使讲话者的表达能力提高了,而且调动了全班学生的积极性,融洽了同学关系,使语文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学习课。
二、口语交际的训练效果
经过几届学生的尝试,笔者发现课前三分钟口语练习有很多益处。调查问卷显示,有80%以上的学生认为口语练习很有趣味,其中50%的学生认为很有收获。口语交际能受到绝大多数学生的支持和欢迎,是因为它不仅在形式上生动活泼,更重要的是在知识的丰富、能力的提高方面很有实效。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锻炼了学生的胆量,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直以来学生都习惯了“纸上谈兵”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课堂上不敢或不愿开口说话,即使发言也讲不清一件事、说不明一个道理的例子屡见不鲜。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做到让学生敢说。笔者采取的“课前三分钟说话”训练让学生练出了胆子,克服了当众说话的畏惧心理。口语练习使学生比较准确地了解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讲话的时候语言是否准确、吐字是否清晰、声音是否洪亮、节奏是否合适、声调是否恰当、表情是否自然和感情是否真实)等。在讲话中,学生看到了别人,也看到了自己;讲评别人的同时,也在规范着自己。
(二)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增强了语文学习的主动性
活动之初,学生们的讲话内容多是书本上的短小故事和精彩句段等。为了使自己的讲话内容精彩独特,更加吸引人,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去阅读一些课外书籍,平时养成读书看报的好习惯。经过仔细的筛选与摘录,最终确定内容。这样的讲话内容新颖独特,不但让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大开眼界,连老师也受益不少。久而久之,同学们的阅读量加大了,学到了许多课本之外的知识,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法,每人一学期写几篇作文,效果总是不甚明显。通过口语练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要想讲话取得较好效果,必须在之前组织好材料,经过立意、构思成文和最后修改成稿。所以,说的过程,也是写的过程,要想说好必须先写好。实践证明,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学生的作文水平大有提高。
(四)创设了思想教育的好平台
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是思想交流的工具。语言的力量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它所体现的思想道德情操的力量,取决于听众和读者对所表达的情与理的共鸣和认同。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思想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学生的讲话内容涉及身边所见、所闻和所感(如理想抱负、人生价值、社会现象、个人生活、班级活动、家庭关系、读书心得)等,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在这些包罗万象的内容中对学生晓之以理,思想教育如涓涓细流,渗入心田,收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学生的道德素养也不断提高。
(五)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读、写、听、说”的能力,其内在核心内容实际上是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与手段,又是思维的体现和结果。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为了准备说话,学生要选择材料及组织材料,进行认真地思考。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提出问题,怎样进行论述,这些都要进行认识、分析、归纳、推理和判断等各种形式的思维活动。因此,“课前三分钟讲话”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培养他们敏捷的思维能力,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
实践证明,口语交际活动不但没有影响语文学习,而且对语文教学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学生们非常喜欢这种形式的教学,他们在课下交流中也向笔者透露,希望在语文课中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去锻炼自己这方面的能力。
殷萍,女,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
G712
A 文献标识码:1674-7747(2011)12-0042-02
[责任编辑 李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