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单招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智慧
2011-02-20袁海英
袁海英
(启东职业教育中心校,江苏南通226200)
中职单招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智慧
袁海英
(启东职业教育中心校,江苏南通226200)
中职单招教学因教学环境、教学对象的不同富有其独特性。语文学科作为其中的基础课程,不容忽视。教师的实践智慧在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上起着重要作用。结合中职单招语文教学现状,通过深入探析,指出了“爱”、“激趣”、“灵动”是语文教师实践智慧不可或缺的内涵。
中职校;单招;语文教学;实践智慧
在评论教学方法时,人们常说:“教有法而无定法。”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的威廉·巴格莱说:“教学不是一种能够以精确方式复制或再现的技术。”由于教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动态过程,因而也就让这个过程时时携带着教师的个性智慧特征。众所周知,中职语文教学不同于普高教学,因教学环境、教学对象的不同而富有其独特性。而其中的单招教学既要面对职业教育的现状,又要为学生以后进入高等院校深造做好必要的人才培养准备,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更不是简单地展示知识、演练技艺,而是要具有充分的驾驭语文教学实践的智慧,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进行教学,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一、“爱”——开启教学实践智慧之门
有爱的教育才是一池活水,中职教学尤其如此。这种爱包涵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教师的爱能使犯了错误的学生重新振作起来,教师的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中职招生在普高之后,生源质量较差,不少学生带着中考的失落和自卑心理,家长对子女学习也不十分重视。因此,大部分中职学生学习习惯较差,厌学情绪较严重,缺乏应有的责任意识和目标意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应有直面现实的勇气,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给予更多的生命尊重和人文关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与热心,无条件地去爱每一个学生。只有教师在人道和责任上有了对学生的真情,才能“以情育心”、“以智启蒙”,才能充分开启教学智慧之门,调动各种有效手段,让学生重新审视自身存在的社会价值,重拾学习的勇气和信心。这是教育效果得到最佳保障和体现的基石。
在实际教学中不乏有这样的现状,当语文教师刚走入课堂时,学生那敬佩的目光,热情的问候,专注的神情,是纯真而又令人感动的,他们是多么渴望一堂充满生机与魅力的语文课堂啊!但是,几分钟,十几分钟过去了,老师那“严厉”的面孔,刻板的教学方法,教条的教学程序,再加上动辄冷嘲热讽的训斥,这一切就像一盆盆“冷水”,毫不留情地把充满向往与追求,充满理想与幻想的一束束火焰残酷地浇灭。何以至此?究其根源,教师心中无“爱”。罗素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学生无论是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或是自由地发展。”没有爱,教学实践智慧何以得以体现?没有爱,就只能让教学一步步地步入虚空的境地。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都要有意识地从各个细节处营造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爱”唤醒我们语文课堂的活力。
不可否认,部分学生上课不能全神听讲,作业不能及时完成,预习和复习工作也做得不尽如人意,那么这就需要教师要及时对这一部分学生加以关心和帮助。现在,在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教育已得到了空前的重视。新课标认为,教育应当培养人的理性,塑造人的情感,铸就人的心灵,而教师的思想道德将对学生造成最直接的影响,教师的实践智慧同样也将对教育效果产生重要影响。面对这样的情况,不能简单粗暴地对学生施展权力威信去横加批评强硬指责,而应该通过细心谈话认真分析其原因所在,对教育对象的心灵和独特行为有独具慧眼的发现,以“爱”引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让他们体会到教师的良苦用心和殷切期盼。
二、“激趣”——教学实践智慧之主旋律
单招的学生普遍存在基础薄弱、缺少学习热情等状况,他们很难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大多数学生一提到语文课,往往有很大的畏难和厌烦情绪。语文之于他们,就是背不完的课文,看不懂的文言文,“左右为难”的问答题。进入单招以后,尽管语文课仍然被学校确定为基础课程,但由于受职业化教育的影响,在大多数学生的心中,相对于专业课,这门课程的地位已不复往日的辉煌。兴趣的缺失正是目前单招语文教学面临困境的一个最根本原因。要改变这一状况,教师在组织常规教学时,就要积极调动教学智慧,实施各种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它能促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推动他们自觉地努力探索,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怎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单招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成功机会,以信心“激趣”
在日常教学中,对部分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应适当降低成功的评判标准,就是在其取得了相对较小的成功时也要及时给予充分鼓励;平时尽可能地挖掘学生身上的长处,让学生有充分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为学生设置合适的学习目标,或者把长期的、困难的目标分解成具体的、简单的目标,使学生在从事该项任务的过程中能看到自己的每一点进步,从而更多地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二)开展多样的兴趣活动,以快乐“激趣”
好动可以说是中职学生的天性和共同特点,因为他们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没有很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所以他们上课时“活动”很多。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兴趣活动,如朗诵接力、演讲比赛、课本剧表演,等等,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快乐,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形象“激趣”
运用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发展的一个主流方向,丰富、形象、便捷的多媒体教学逐渐成为教师的最爱。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就是“全凭教师一张嘴”,靠教师单向传递教学信息,在很大程度上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音乐的适时插入,图片的恰当展示,要点的形象整合,能很好地突破时空界限,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能有效调动学生心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灵动”——教学实践智慧之灵魂
变化和难以预料是教学活动永恒的特征,而这一特征在语文课堂尤其突出。教师即使在备课时已经对教材和学生进行了充分的研究探索,对课堂设计经过了精心的思考预设,但是,在教学中还是有诸多的不可预见因素无法控制。教学实践智慧就是要求教师善于捕捉课堂上瞬间发生的信息,然后立即加以判断调整,相机引导。
曾经历过这样一个案例:在学习课文“《论语》七则”时,在讲述完第一则孔子的“仁义”思想后,笔者安排了这样一个课堂讨论:结合实际生活谈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现实意义。很多学生有感而发,踊跃发言,有的举身边小事,有的举国内外大事,可谓精彩纷呈。可正在同学们由此呼吁“克己”、呼吁“和谐”时,有一个女生大声发表了自己的想法:“老师,我不想学习,可父母为什么硬要把如此艰巨的学习任务加在我的身上呢?”此言一出,全班哗然,有的甚至频频点头,怀有同感。这可是在笔者课堂设计之外的一个“突发事件”。乍看这个问题还真有点棘手,但笔者立刻恍然大悟,其实这位女生是借着对孔子这句话的片面理解发泄了一下心中的不满情绪,她只强调了“勿施于人”,却忽略了条件“己所不欲”。笔者抓住这一契机,正好要求那位女生应该站在父母的立场考虑父母的良苦用心,父母的殷殷期望。父母是“欲”,而非“不欲”,父母这样做是多么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学有所成,将来有一个立身之本啊!为了更好地端正她的思想,笔者还对她作了一个假设:若干年以后身为家长的你还是一个不愿学习的人,那么你又将会用怎样的态度来对待自己孩子的学习呢?是“施”,还是“勿施”?抑或从现在开始先加强自身素养,充分明确学习的重要意义,将来言传身教于自己的孩子?经过这样的讨论,同学们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是接受了一次“理解与爱”的教育。
灵动,基于教师娴熟的教学艺术,是教师专业水平与业务能力的集中体现,是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灵魂所在。因此,在日常教学实践中,需要教师不断加强自身专业成长,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课堂迸发出更多的闪亮的智慧火花。
袁海英,女,中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
G712
A 文献标识码:1674-7747(2011)12-0040-02
[责任编辑 方翰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