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古典诗歌的解读及教学例谈
2011-02-20江西文玉红
江西 文玉红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古代诗歌是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的一座高峰,优秀的古代诗歌是我们精神上的珍馐大餐,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古典诗词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历来占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语文新“课标”对古诗词的标准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从中让学生激起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讨古典诗歌解读及教学,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朗声美读 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我们在古代诗歌教学中,必须通过各种手段来唤起学生进行审美活动中最初的心理体验。诵读是最有效的方法。郭沫若说:“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歌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便不是诗歌。”因而诵读是贯穿整个古代诗歌教学过程的重要而基本的手段。
杜甫的《阁夜》是一首七言律诗,每句节奏都为“二二三”,如“岁暮——阴阳——催短景”。全诗的感情基调沉郁悲慨,故宜用低沉顿挫的语调来读。首联描绘了一幅冷寂的冬夜图景,语势要平缓,表达促迫之感的“催”和蕴含作者心境的“寒”字适当重读,延长时值。颔联悲壮雄浑,要语调高亢,“悲壮”“动摇”二词要饱含深情。尾联“卧龙跃马终黄土”诵读时音节要舒展,音调要低沉,表现出无奈的心情。“人事音书漫寂寥”自我开解又无法解脱,读时要慢,沉郁顿挫。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逐步感知诗的各种美感,读出诗歌的语言美、内容美、生活美、意境美、艺术美,这就实现诗了歌最高层次上的美读。
二、赏析意象 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意象即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诗人总是选取对自己来说有独特感受的景物入诗。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情感和客观场景融合在一起,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因此理解诗歌可以从解读意象入手,由外而内地透过景物去理解作品的内容及思想情感,感悟诗歌的意境。
如鉴赏杜甫的《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这首诗中的意象主要有四个,即“片云”“孤月”“落日”“秋风”。“片云”“孤月”给人孤独冷寂之感,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心境,意境凄凉。“落日”“秋风”萧瑟中又不乏空阔,体现了作者“心犹壮”的乐观与旷达,意境雄壮、开阔。
又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中的两句写景名句:“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水田”、“白鹭”、“夏木”、“黄鹂”这组意象在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下,描绘出在一片广漠的水田上,白鹭翩翩飞舞;夏木茂密丛林中,黄鹂甜美鸣唱的优美图景,共同营造出一个闲静、和谐又生机勃勃的意境。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诗人陶醉其中,乐在其中。
三、想象与联想 构筑诗歌意蕴美
联想与想象在诗词中是常见的。“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诗词是极其精炼的艺术,都以少量的字词包含着丰富的含义,以含蓄地点拨给人以天女散花般的自由想象。联想和想象是诗词艺术的翅膀,同时又是诗词鉴赏的触媒。读者凭借它来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思接千载,观古今于须臾,来寻求诗句之外所包含的无尽韵味。
如在学习唐代诗人王维五言律诗《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浩瀚的大漠,孤、直的烽烟,蜿蜒的长河,浑圆的落日。想象诗人给我们描绘的图景:大漠浩瀚,没有往日的风舞狂沙。在这无边的苍茫之中,一缕边关的烽烟直上云间;长河蜿蜒,这游动的生命之水,流过荒凉,流过孤寂,流向远方,映着浑圆的落日,五彩的暮云,怎不让边塞孤寂的旅人感慨万千。
盛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为世人所倾倒,主要是因为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江月夜的美丽画图,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深沉、幽美而邈远的意境,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清幽,蕴藉。从诗题看,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都足以让人产生特别美好的想象,而它们又交织融汇在一起,更构成了奇妙醉人的画境。我们再看“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一句中“妆镜台”这一意象。古人云:“女为悦己者容。”女子是为心爱之人而打扮的。此妆镜台凝聚了过去相聚的欢乐,离别后的悲苦和对将来重逢的企盼,包蕴了一段浓浓的感情历程。通过想象与联想 ,我们获得了更多的审美感受。
四、感悟形象 体会诗人的人格美
诗歌的形象,除了上文提到的“意象”,还包括诗中抒情(或叙事)主人公形象,隐藏或直露于诗中的诗人自身形象。“诗言志”,诗是诗人表述志趣、书写抱负、慨叹际遇的载体。如果学生把握了形象,并用自己的经验去感悟形象,那么学生就能真切地感受到了诗人的人格魅力。杜甫的千古名诗《登岳阳楼》中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意境开阔宏丽,历来为人称道。这与诗人的笔法固然有关,但主要还是有诗人的思想感情做基础。由于杜甫爱国爱民的胸襟宽广,才能与浩瀚壮阔的洞庭景色交融成一体,构成宏丽阔大的意境。我们再一次感受到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大形象,从中体会诗人的人格美。
古典诗歌的解读只有把以上几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真正做到“披文入情,缘流溯源”。教师需用艺术的手法,在古典诗歌的解读中同学生一起领悟其丰富的内涵,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