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2011-02-20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1年10期
关键词:笔者课文信息技术

景 鑫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景 鑫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应该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直观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知识的使用,影响了教学的质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普遍。信息技术教学以其巨大的信息量、方便快捷的传输途径、即时互动的方式、虚拟的环境给初中语文课堂带来生机,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更广阔的视觉空间和学习空间。

一、激发兴趣的有效手段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原动力。研究表明,人对某种事物兴趣愈浓厚,其注意力愈容易高度集中。信息技术教学能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加上对学生的感官刺激,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使信息技术成为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呢?这是需要语文教师研究的重要问题。我们要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进行有效地整合,以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切入点,如在讲古代诗词的时候,打破传统的按课讲的方式。而是将语文书上的古代诗词进行分类。比如:内容思想上分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古代借月写情的诗歌);“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写四季的诗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古代诗人的爱国情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古代诗歌中表现豁达胸襟的)。诗人气质上分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的现实主义情怀);“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的浪漫主义思想)。利用信息技术将知识进行归类,使知识更加系统。比如讲有关“花的诗歌”,笔者就将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在开课前放给大家听,优美的意境、巧妙的词风,喜上眉梢的情绪顿时涌上心头。又如讲重点课文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再现课文中的画面。笔者在讲《春》这一课文时,以录像再现课文中的画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从屏幕中见到小草偷偷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风吹杨柳,柳条摆动;桃花、杏花、梨花竞相开放;连绵的细雨滋润着农田;快乐的孩子们欢蹦乱跳,风筝在天空中尽情地飞翔……学生在有如身临其境之中感受到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花草树木竞相争荣的景象和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从而达到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

二、深入探究的“挖掘机”

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教师应在备课时,把有限的时间变成有效结果,在有效的学习之后变成对知识的无限探索。教师对问题的设计往往决定着语文知识的纵向挖掘。语文教师要建立探究风格的课堂体系,将抽象的,看似零散的文字规律化。首先是进行作文的归类,命题的、半命题的、话题的、材料的、看图的、应用性质的,然后,利用信息技术庞大的资源库,收集优秀作文,同时建立班级主页随时下载供自己朗读的文章,再根据不同作文类型的特点进行作文训练。每个学生建立一个“文集”,在班级主页上将自己的文章展示。好的作品由教师推荐到学校广播站进行朗读,特别优秀的推荐到报刊刊登。

在使用利用信息技术这个挖掘机深入探究语文世界时,笔者结合教学实际,把语文实践活动大胆地交给学生去完成。教师只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目标,学生自己制订学习计划,分为若干个小组进行不同内容的探究。学生制作个人实践活动的网页,在课堂上放映,教师点拨。如讲《登鹳雀楼》这首诗时,教师让学生制作的网页展现这样3幅图景:远眺“白日依山尽”,巍峨的山中笼罩着苍茫景色,落日正沿着山脊徐徐下沉。俯瞰“黄河入海流”,汹涌澎湃的黄河一泻千里,奔向大海。一幅壮丽的山河画卷展示在面前,怎不令人心驰神往!然而,诗人并不满足于此,他还要观赏更高远的景象,于是又写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佳句,寓登高方能望远的生活哲理于其中,使诗的寓意得以深化,教学中要使学生通过联想,入其境,感其情,明其理。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利用网络探索、遨游语文世界时,会出歧义的问题,教师要帮学生解决。

三、横向铺开的“播种机”

面广、点多、内容丰富是语文教学的特点,突出这个特点的方法就是知识拓展。信息技术就像“播种机”,恰好达到了这个目的。教师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因特网接入课堂,以打破上课时间的限制。其优点是:可以穿越时间的隧道,把远古的神话引进课堂;可以打破空间的局限,思接千载,神游万里,尽览世界绮丽的光华;可以同陶渊明一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可以同李白一道去感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很容易地加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45分钟的利用效率,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大量的知识。如《故乡》的教学重点是理解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变化,把握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笔者针对重点要求设计了复合投影片:先展示少年闰土的投影片,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归纳其形象特点,再演示中年闰土的投影片,让学生结合课文归纳形象特点,看前后有什么变化。通过具体形象的演示,学生很快归纳出人物在外貌、语言、动作、生活态度等方面的变化,进而概括出人物变化的原因。这种用直观画面突破抽象文章下包含的内容的教学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把握,而且提高了课堂效率。

每次学习一篇重点课文,笔者都会利用媒体布置作业,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笔者在课后大胆地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利用网络、录音机、绘画、数码相机、DV等多种手段表现你眼中的父亲形象。说真的,在布置作业时笔者对此项活动并不十分乐观,只是怀着一种试试看的想法。但在课堂上展示活动成果时,却让笔者大吃一惊,获益匪浅。有的学生利用网络下载了自己欣赏的赞颂父子亲情的文章,保存在U盘中,配上音乐后再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看,并声情并茂地为大家朗诵;有的学生利用数码相机或DV拍摄了父亲的生活细节,并配以音乐和文字资料;也有的同学拿起画笔为父亲画了速写和素描等作品,再利用视频展台投影以表现对父亲的理解与赞美。看着学生并不完美甚至有些稚拙的创作,笔者感动了、震撼了,也更加认识了多媒体对阅读教学的作用。通过此次活动,学生拓展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走向科学教学的平台,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正确认识这个理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稿件编号:P1101005

景鑫,本科,中教二级。

河北乐亭县王滩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笔者课文信息技术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背课文的小偷
背课文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两个插件,让Chrome变身iPhone
Google Reader订阅按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