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发展模式促进首都基础教育和谐、健康、持续发展
2011-02-20李奕
李 奕
转变发展模式促进首都基础教育和谐、健康、持续发展
李 奕
编者按:
2011年4月13日,在北京市教育技术设备中心、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举办的联合“1+1”支部活动上,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二处李奕处长做了《转变发展模式 促进首都基础教育和谐、健康、持续发展》的主题报告。本文根据讲话录音整理,有删节,未经本人审阅。
在2010年7月14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就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改革创新、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5项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总书记谈到的每项内容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认真面对。
2011年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问题进行第26次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又进一步强调:“面向未来,一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教育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
2011年3月24日,北京市教育大会胜利召开,同时《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正式颁布。《规划纲要》旨在促进首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进一步提高首都教育现代化水平,加快推进“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是未来一个阶段内首都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依据,是我们教育领域各个方面都需要仔细钻研的文件。
在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就做好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工作提出的要求与意见基础上,结合《规划纲要》谈谈全面推进首都基础教育科学发展这个背景下的信息化和装备工作。
一、着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努力探寻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之路
着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就是要求我们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在市教委的总体部署下,自2010年起,有一批学校进行了育人模式的大胆改革探索,如:中学阶段的二四学制实验、综合课程的设置探索等,将对教材的应用、学校内部的管理、课程的实施方式,以及教育装备和信息化的应用带来巨大的改变。
我们注意到一些学校开始研究设计新一代的综合楼和实验楼。在以往的学校建设中,广泛采用的是建独立的教学楼、体美楼、实验楼的思路。而在当前课改逐渐走向深入,人才培养模式寻求转变的背景下,有没有新的思路?事实上,新的建设思路源于新的育人模式的设计。从2010年开始,北京市十一学校开始尝试把每个普通教室进行改造,把实验室设备有机地建设并融入普通教室中去。一些重要的工具书和专业的指导书也都进入了教室,而不是束之高阁,躺在图书馆里。我们十分关注这样的实验,这不是简单的设备搬家,更为深刻的是为学生提供教育资源的方式和教育服务的品质在发生悄然的变化。
装备部门的调查报告早已表明,中小学校实验室在不做实验的时候,大量闲置,同时各学科实验室之间尚存有极大的融通和兼容空间。如何整合利用实验室便是一个新课题。如我们在办学条件达标统计中普遍使用的指标是人均计算机数量,这其实更多的体现了一种工业化时期的基本特征。以指示创新和低碳发展为特征的新形势,促使我们不得不考虑计算机开机率和使用的绩效。我们是否需要重复建教师备课室、学生电子阅览室、学生机房,同时再给教师人手配备一台笔记本电脑?装备部门、信息部门在如何优化教育资源,实现物尽其用的低碳发展,以及辅助行政科学决策方面还有许多努力的空间。
二、着力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注重务实工作与资源整合
《规划纲要》的制定背景之一就是教育科学发展的内在需求。基础教育的发展,长期以来模式单一、僵化,迫切需要推进内涵式的发展,需要务实创新,实施模式转变。要实现内涵式发展,数据的搜集整理,科学分析判断是关键。在基础教育领域,数据的积累不少,但是缺乏必要的整合与管理。
比如说北京市教育技术设备中心所掌握的中小学校装备的配备情况、折损情况、固定资产总值等;信息中心所掌握的学生的MIS系统、学生社会大课堂数据;教研中心掌握的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体美处掌握的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如果将这些数据进行有效的综合分析,或实现数据的深度整合,必将使教育工作者对学校乃至整个教育体系有一个更加理性的认识,同时也会对教育系统的完善、内涵式发展做出一个初步的诊断。现在“郎中们”的诊断还有很大的局限性,局限在自己的专长,局限在自己的领域。如果真能把学校教学质量、学生学业水平质量与教育装备的配备和身体健康数据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才能发现哪个学校的教育附加值增长率最大,才能发现哪个学校需要怎么改善,这样的诊断针对性强,才具有“照方抓药”的实际意义。所以着力推进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应首先立足自身严谨扎实的工作,再积极推进装备部门、信息部门与教委职能部门间的通力合作,会诊、开方、抓药,实现内涵式发展才能无往而不利。
三、对信息化工作的思考
1.资源与环境的配套建设协调发展,提供有品质的教育服务。通过网上教师队伍培养、优质资源辐射、穿越边界的教育服务的推送等措施与手段,着力改善对象之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效率,构建教育生态,服务和谐社会。
2.基础教育决策支持系统和基础教育数据库的建设。努力做好数据整合与挖掘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着力点。
3.数字校园建设。服务于最基本的教育教学单元,要形成新的发展模式和管理流程。帮助学校把毕业班教学搞好,帮助学校把综合素质评价搞好。
四、对装备工作的思考
1.从建、配向管、用的转化,应成为一种责任。记录和追踪设备的运行状态,包括入口、过程和出口整个环节。这一点像图书馆的管理系统,甚至能够定期有情报的检索与情报的提供,给校长提供,给各学科教研组长提供。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2.贴近一线用户,加强对需求、供给和要素配置的研究,紧跟主流业务的改革进程,密切关注体制改革、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改革创新。提升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在整个教育教学的研究和过程中全程参与。
3.有辅助决策的意识。伴随教育发展的调标、尚需测算、新技术和装备的引入等,在“十二五”期间我们仍然任务很重。办学条件标准尚需的测算,每年标准的调整,特别是2011年抗震加固进行到最后一年,造成的原有设备损失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装备部门需要一边进行统计测算,一边进行新标准和新整合模式的设计制定,并体现出适度的超前性。
4.跨行业的交流和借鉴。从信息技术这个角度看,很多新的技术、新的理念,如云计算、物联网等都可以实施。而我们装备管理部门要特别加强这种跨行业的交流和借鉴意识,否则就容易局限在我们自己干的这点事上来,这一点希望能引起特别关注。
五、对装备工作和信息化工作的期待
第一,希望大家关注主流业务,加强学习与研究。要了解当前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改革在做什么?在国家备案的基础教育7项改革方案都是什么?哪些与我们的工作有关系,这种关系需要我们怎样去思考和面对。
第二,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的出路在于切实转变发展模式。前面提到了需求、供给和要素重新配置,我们希望大家对一线实验教学、毕业年级教学、教师队伍培养、课程改革的最新动态要实时跟进,并开展对实验教学运行模式的探索。
第三,形成项目团队,广泛参与一线业务活动。在这一点,信息中心的项目比较多。北京市教育技术设备中心近两年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活动设计,现在和教研部门、学校靠得更近了,只有零距离接触,更多地参与教学一线的业务,才能更好地诠释自身业务。
第四,建立联动和交流机制,携手促发展。今天两个部门共同参与的活动,在我来教委以后还是第一次。虽然以前与设备中心、信息中心都有密切的交流,但是合在一起交流,感觉意义是不一样的。还有2010年北京市教委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工作意见》,这在我们历史上也没有类似整合的先例,在领导的脑海里,也感觉不习惯,怎么设备中心汇报完后,教研中心还说,其实这正是一个要素重组和转变发展模式的积极探索和尝试。
六、思考
第一,重视不等于尊重。在装备工作、信息化工作中,应提倡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校和人的发展规律,而不是简单的重视。这在我们基础教育工作中存在很多值得反思的现象。
第二,公平的规则比公平的起点、过程和结果更重要。我们营造、建设一个公开、公正、透明的环境,有利于构建首都基础教育发展。
第三,均衡不是平均。均衡状态是和谐的状态,均衡的目标是让每一个人都有所发展,好学生、差学生,好学校、差学校,核心城市和边远城市,各得其所地发展。
第四,质量的最终表现是有品质的特色。无论是数字校园建设,还是实验室配备,最好的质量,不在于花了多少钱或者其先进程度,而在于其是否具备品质的特色,是不是能够提供满足个体和群体发展需求的品质特色服务。如果这个实验室设备使用率高,那么我们认为就是有价值的。如果这个高端设备,没有人动,那么未必是真正有价值的。
第五,低代价与高效率。怎么能通过我们的设备,我们的管理,我们的分析实现精确定位、精确打击,实现低代价的发展和最高效率的收获,装备部门、信息部门把效率提高了,有助于学生减轻负担。
编者的话:
李奕同志的讲话,一方面反映出其本人对近年来相关重要教育工作会议及文件精神的理解与把握,另一方面也明确地展示出当前北京市基础教育工作的着力点和主攻方向,那就是转变发展模式,促进首都基础教育和谐、健康、持续发展。学习这个讲话,有助于我们更新教育装备工作理念、厘清工作思路;有助于我们下先手棋、打主动仗,进而服务首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大局。
*本文作者系北京市教委基教二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