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新课程中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究
2011-02-20薛冬
薛 冬
中学化学新课程中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究
薛 冬
化学新课程倡导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做为突破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施有效教学一直是我们在新课改中的聚焦点与着力点。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实施化学有效教学的策略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调查组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义务教育目前的教与学的方式,以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本和教师为中心”的情况,忽视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了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学生普遍缺乏问题意识,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机会。这是新课改中我们必须面对的一大问题。为此,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要领会课改的思想,必须把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放在首要的位置。 我们要积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注重科学方法教育,切实提高化学教学效率。
二、有效教学的含义
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效益的唯一指标。所谓“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通过教学努力让学生在课内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发展,促使学生全面与可持续发展。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强调学习是主动建构的过程。
三、实施化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四、结束语
实施化学有效教学以关注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找准学生的兴奋点,注重和学生交流,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的学习。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充分展现他们的个体生命活力,使他们学得更自信,更精彩。
[1] 薛冬.化学新课程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微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0
[2]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吴运来.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 吴俊明.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化学课程改革[M].黑龙江: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薛冬,本科,中教一级。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县第一初级中学。
1.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是实施化学有效教学的基础
心理学研究发现,中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学生的这种潜能要得以表露和发展必须要有民主的环境和氛围。教学中,我们应努力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承认个体差异性,尊重学生的感受与体验,平等地为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正如美国教育家莫里斯.L.比格所说:“在可能的时候,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课堂民主气氛的影响,去帮助诱导(学生)亲身介入”。 在课堂中我们要勤于巡视、乐于倾听,善于捕捉学生的问题或错误中有价值的信息,使其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
例如,在学习“物质除杂”时,笔者先“抛”出问题:如何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混有的碳酸钠杂质?一些学生认为应加入盐酸,还有一些学生认为应加入氢氧化钙溶液。上述试剂都可行吗?笔者没有急着下结论,而是让他们继续讨论交流:如果加入盐酸,碳酸钠、氢氧化钠这两种物质都能和盐酸反应,导致除杂失败;如果加入氢氧化钙溶液,就只能与碳酸钠反应,这样既能去除杂质碳酸钠,还能转变成氢氧化钠。接着再引导:为不混入新杂质,氢氧化钙的量应是适量的。经历了上述过程,学生对除杂的体会会更深刻,这与教师“一言堂”式的单纯说教相比效果要好得多。可见,民主的课堂氛围的构建,能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表达他们的想法,充分体现对他们的尊重。我们在教学中应努力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回归一个激励思考的引导者、交换意见的参与者的角色,让学生敢说乐说,从而奠定化学有效教学的基础。
2.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是实施化学有效教学的突破口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与一定的问题情境相联系。在问题情境下学习能使学生更好地利用已有的认知,对当前所学内容进行建构,促进其潜能的发展。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创设能为学生提供认知冲突的情境,应积极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动脑的机会,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不断质疑。
例如:在学习“燃烧的条件”时,笔者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大家都知道水火不容。你想见识水火相容的景象吗?”在认知冲突中激疑生趣,进行实验:①向放在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当学生观察到白磷竟能在水中燃烧时,他们十分好奇,急于探究。接着再做对比实验:②向放在冰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③将白磷放在热水中,不通入氧气。学生观察到这两次白磷均未燃烧时,再讨论:为什么实验①中白磷可燃烧,在②和③中却不能燃烧呢?最后小结:物质燃烧需具备的3个条件。通过上述实例不难看出:利用认知矛盾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产生学习的内在需要,通过问题主线贯穿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而达到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我们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相适应;要注重问题的有序性和阶梯性;要能造成悬念,可有意识地在“错误”中激化矛盾,引起认知冲突。
考虑到新课程背景下,课堂内容在不断动态生成,在教学设计时我们最好能精心预设多种答案与可能性,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些 “不确定性”留下足够空间,从而能有条不紊地创造课堂的精彩。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是化学有效教学的突破口,精心预设教学以促发课堂的动态生成则是实施化学有效教学的有力保障。
3.开展实验探究是实施化学有效教学的重要内容
新课程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是实现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的前提。我们要善于让学生通过对某一情境的观察、分析,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以此展开探究,从而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通过实验不仅可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而且可让学生主动地体验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探究过程,获得科学方法,在“做科学”中逐步改变被动学习的倾向,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在研究“微粒的运动”时,笔者让学生用一个大烧杯将装有酚酞试剂的烧杯A和装有浓氨水的烧杯B罩在一起,他们发现A烧杯中的液体变红了。学生异常兴奋,积极探索:为什么液体会变红呢?他们提出了不同的猜想:使酚酞变红的是空气吗?是烧杯中有某种物质吗?是氨水吗?笔者要求他们设计实验来验证猜想。于是各组重取酚酞后,有的用大烧杯罩住,有的则直接放在空气中,均未观察到明显现象;有的组直接将氨水滴入酚酞中,发现溶液立即变红了,谜团解开了。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最初的实验中,酚酞和浓氨水并没直接接触呀,为什么酚酞也能变红呢?”学生继续讨论,最终认识到“微粒不断运动”的事实。
值得注意的是:有效教学关注的是过程,是三维目标的落实。即使实验失败了,也不必大惊小怪。对于初中生来说,失败是常有的事,他们正是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学会探究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失败是难得的反面教材,可以引导学生反思探究过程,这比起在教师精心设计和教导下的成功探究更具教育意义。
当然,教师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要想在课内尽量照顾到每位学生,存在一定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可尝试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组员各负其责。在某些环节,可采取“组长辅导组员,组员相互辅导”等方式进行。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可使师生的力量得到整合,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有效性。
4.适时的激励性评价是实施化学有效教学的催化剂
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学习活动是一种复杂的活动,我们应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适时科学的评价,评价以鼓励引导为主。激励性评价是对人发自内心的关爱与尊重,是一种真诚的心态。当学生正确时,可评价:真棒!你是一位化学小天才;当学生不完全正确时,可激励他:思路不错,可还差那么一点点,继续思考。并请其他学生来补充完善。实践证明,在教学中适时地运用激励性评价,能活跃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课堂引向成功的高潮。
教学中,我们应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并重,将学生在探究与学习活动中的各方面综合表现也作为评价内容的一部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增强发展的自信,让学生有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保持其学习兴趣,激励学生追求更好的发展,使学习成为他们一种愉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