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题异构下“旅鼠之谜”教学设计的研究

2011-02-20孙雅君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1年24期
关键词:奥秘笔者数字

孙雅君

☆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

同题异构下“旅鼠之谜”教学设计的研究

孙雅君

著名的教育学家杜威说过:“老师,一个引导者,他撑船,学生们用桨把船划向前。”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一个“导”字,千方百计调动受教育者潜在的探求心理和积极因素,激发主动索取知识的欲望,才能提高课堂效率。这次,笔者与王勃娃老师共同构思、研究了一篇科学小品文《旅鼠之谜》。通过钻研文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策略,设计出风格不同,但趣味横生的课堂教学思路。

此文文题为《旅鼠之谜》,介绍的是北极旅鼠的三大奥秘。 第一,繁殖能力惊人,为动物世界之最;第二,旅鼠的繁殖并非年年如此,一旦繁殖过多,就有种种奇怪的自杀行为,或停止进食,或在天敌面前主动挑衅,或改变毛色,吸引天敌;第三,死亡大迁移,数百万旅鼠汇成浩浩荡荡的队伍,奔向大海,葬身大海。

但在反复研究之后,王老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三大奥秘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顺着这个问题,找到了奥秘一和奥秘二之间的联系,但是奥秘三与奥秘一和二的关系呢?能不能轻而易举的下结论呢?同时,她也对第二、三奥秘的关系上发生了质疑,这两大奥秘都与因为旅鼠自己觉得繁殖过多而自发组织去自杀吗?如果是这样,那文章的作者为何不干脆把后面两大奥秘都列为一大奥秘呢?再次仔细阅读文章,她明确了作者在这里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而是留下了一个问题。经过多次研读文本,细心思考,王老师终于找到了此题的切入点。于是在讲完旅鼠的三大奥秘后,引导学生探讨内容之间的联系时,把问题设计成“你认为是旅鼠自己觉得繁殖过多而自发组织去自杀吗?你能在文中找出能表明作者看法的语句吗?”王老师在阅读文章的时候,不放掉任何一个词,并且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在认真思考的前提下再进行答题。在回答此题时,文中有一句话写到“旅鼠似乎是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这其中“似乎”一词就足以表明,旅鼠第三大奥秘不一定是与“繁殖过多”有关,作者也不能做出明确的说明,所以用了“似乎” 一词,这也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讲的“旅鼠之谜”中的未解之谜。于是在教学时,王老师设计了让学生去文本探究答案的环节。在讲课的过程中,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也可以很快从原文中找到回答问题的方向,并且对“似乎”这一类看似不起眼却能明确表明作者观点的词语,进行逐一分析。在分析中,学生的不同意见碰擦出了智慧的火花,在班内的交流、辩论之下,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文本。最终明白了第三大奥秘不一定就是因为繁殖过多才引起死亡大迁移,可能还会有其他的原因,这就需要我们要继续去探究“未解之谜”,至此,学生的思维状态达到了最佳时期,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此处问题的设计给学生带来的提升,是教师智慧火花的闪现,更是精心备好教材、提出疑问并挖掘教材且巧妙设计问题的结果,这一成功之处,让我们感受到无论何时,面对何种教材,都要细读文本,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这样设计问题时才能水到渠成,才能成功地吸引学生去思考,才能在教学上有所突破,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笔者研读《旅鼠之谜》的课文,认为教师有效地提问,可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训练学生的知识技能,促进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笔者希望通过多样的提问形式,提高学生学习情趣、提高课堂效率,从而带领学生深入研究课文,更深层次的训练学生理清语言逻辑顺序,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

讲授《旅鼠之谜》这篇课文时,笔者把教学重点放在了提取、概括、归纳信息能力的训练上。在学生把已提取的信息进行概括、归类的基础上,训练学生梳理文本语言逻辑顺序,深入理解三大奥秘的能力。

在处理“第一大奥秘”时,笔者发现这一部分作者运用了作比较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尤其是数列数字在这几段中出现三十多次。这是学生已经比较熟悉的内容,如何在学生已经熟悉的知识点上,训练学生的思维逻辑呢?经过深思熟虑,在反复阅读这一部分时,笔者发现这些数字主要是根据三大类来反复罗列的。希望学生在“第一大奥秘”中不仅了解列数字、作比较,这一已经比较的知识技能,而是希望让学生把大量的数字归类,这样这些纷乱的数字,就显得有条理多了,而且学生也能了解到,即便是罗列简单的数字,也并非是杂乱无章,作者也是在一定的逻辑上进行处理的。

在确定这一目标之后,笔者又在思考:如何更好、更有效地提问。首先就第一大奥秘,先提出了“作者是通过哪些手法来表现旅鼠繁殖能力惊人的?”,学生很快就能说出“列数字”“作比较”,并举出出处。这样大量的数字就被学生读了出来。对于反复罗列的数字,教师如何提问,才能让学生从数字中发现,作者就是围绕着“每年生育次数多”“每次生育数量多”“成熟孕育时间段”列出三十多组数字的。因为,学生以往并没有这样训练过,所以笔者首先想用“文中大量的数字是从哪几个方面突出旅鼠繁殖惊人的?”来提问。可是在试讲时,发现学生很难理解要问什么。试讲后,经过反复思考,预设了好多方式,最终打算在学生谈到列数字的时候,通过以“这些数字都是围绕着哪些方面反复罗列的?”的方式提问。在正式讲课时,发现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理解的比较好,也能围绕着“每年生育次数多”“每次生育数量多”“成熟孕育时间段”来谈,达到了预期效果。

处理“第二大奥秘”是这节课的重中之重,笔者发现旅鼠控制自身数量的方式有很多,但这些方式主要是分了两大部分,一个是计划生育,一个是自杀行为。同时,笔者由于这些方式的说明语言的逻辑性很强,因此,希望在提取、概括信息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合并,再梳理文本语言逻辑顺序。于是,使用一个很巧妙的问题“请同学们从文中找一下旅鼠是用什么手段来控制鼠口的?”,带领学生走入文本,学生回答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感兴趣的“变换毛色吸引天敌”,当然文中并不只是这一点。因此,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章,找到诸多的方式,然后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下来,而在板书设计上,刻意把学生回答要点的相似之处就写在一起,很自然地提示学生进行归类,这样教师就为学生整合、概括信息搭建了平台。因此,学生根据教师的板书很自然地进行了“合并同类项”。这样,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旅鼠是通过“计划生育”和“自杀行为”两种方式来控制鼠口的。在归类的同时,笔者把这些项目用括号划在了一起,让学生的思路更加明确,同时又引导学生归纳出“主动进攻”“毛色变化”都属于“吸引天敌”的行为,而“停止进食”实际上是与“吸引天敌”并列的。在板书上把“主动进攻”“毛色变化”划在了一个大括号里并标明“吸引天敌”,使之与“停止进食并列”。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根据各个项目,以及它们的类属,梳理文本语言逻辑顺序。在备课时,笔者事先发现“自杀行为”的部分语句之间的关系,不仅对学生来说难度很大,就是教师也要仔细阅读才能划分清楚。为了降低学生梳理语言逻辑关系,划分语句层次的难度,选取了两个代词“这些”“这”,通过上下文理解这两个代词指代的内容,为学生理清语言逻辑搭设了台阶、降低了难度。在讲解这两个词后,学生立刻了解到第九句与第十句所知内容不同,不能放在同一层面上。

为了学生能够更清晰的划分句子层次,笔者在PPT大屏幕上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句子,通过画线的条数来表现层次感。这样下来,一共可以分成上下6个层面,每一句在段中的层次、位置都明确了下来。通过画线条数使学生对于层次的理解更直观。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每节课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只需要选取一两个重点讲解细致、透彻即可。笔者把“第三大奥秘”作为课堂习题来训练,还是选取“提取信息”这个方面进行训练,要求学生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死亡大迁移”。这个训练要求学生必须要先找到文字表述的文段,确定位置,提取句子,再分层次,然后根据每个层次中的重要信息,进行概括,整理语言即可。可以说是对本节课上训练的内容,做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考察。这对学生来说,也是有一定难度的。

这节课贯穿了教学重点中的提取、概括、归纳信息,梳理文本语言逻辑顺序,并把梳理文本语言逻辑顺序作为教学的难点。从浅入深,在难点上为学生搭设台阶,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对于这节课,笔者认为“第一大奥秘”中数字方面的归类,提问的方式比较恰当;“第二大奥秘”中分析语言的层次,尤其是通过两个代词的理解,帮助分层的设计,比较合理。板书的设计条理清晰、直观,直接指导分层;“第三大奥秘”作为课堂练习处理的比较灵活。

这节同题异构课,虽然在最初备课时,让笔者与王勃娃老师实在是煞费苦心,但对我们的促进和帮助很大。看到王老师教学中值得学习的长处,通过共同探讨研究,以便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进行调整,缩减了成长时间,少走了不少弯路。

孙雅君,本科,中教二级。

北京市团结湖第三中学。

稿件来源:“万讯杯•我与教育装备”征文。

猜你喜欢

奥秘笔者数字
划拳获胜的奥秘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探索电的奥秘
答数字
数字看G20
零成交背后的奥秘
成双成对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