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011-02-20刘路
刘 路
公开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刘 路
所谓公开课,就是起示范作用的课程,不仅有自己的学生,也有外来学校的同行甚至上级领导和学生家长。将拍摄公开课的视频记录制作成光碟或课件,其目的有二,一是推广教学方法,二是任课教师参加比赛和交流。作为电教教师,职责是现场拍摄和后期制作。不仅拍自己学校的公开课,也到其他学校拍摄学习。在制作和欣赏之余,发现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遂进行粗略统计,在此一论,旨在跟教育同行分享心得。
一、九成教师提前上课
不知是上公开课紧张还是对时间的操控心里没底,有九成以上的教师在上公开课的时候都是提前上课。就一般学校而言,上课铃声有两遍,一是预备铃,另一是正式上课铃,之间相隔两分钟。讲公开课的教师基本上都是在预备铃时就喊“起立”,并开始上课。因此在每一盘录像带中,开始上课后还能听见上课铃的响声,不禁让人疑虑,这节课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因此后期编辑的时候,这段视频不得不删去。
二、几乎所有教师拖堂
统计一下能按时下课的教师,竟没有找到几个,常常在下课铃响过以后,还有部分内容没有结束,故拖堂。有些教师竟延迟数分钟才下课。没有“教师再见”的仪式,录像机就不能停。试想想,两节课的中间休息时间是十分钟,上课提前开始,下课拖堂,留给学生休息的时间是多少呢?
三、几乎所有教师不布置作业
在长达一年的拍摄中,纵观多位教师的公开课,留作业的竟然只有一位教师。也可能平时是留作业的,但一上示范课就没有注意到这个环节。示范课,就应该有它的示范作用,首先规范的授课流程是要有所体现的,缺少一个环节,就显得不完整,否则平时的作业又是怎么留的呢?
四、板书越来越少
五、屏幕利用率较低
很多教师的课件看上去不如说是广告词,或者说是个电子目录,配几条简单的飞字效果,弄出一点响声,就算是多媒体课件了,让人感觉到这样的课件没有价值。除了能省去教师写字画黑板外,在提高对课程的理解上没有实质的提高。另外,上多媒体课程是有成本的,除去教师的工资成本以外,还有设备成本。就拿一台投影机的灯泡来说,它的标称有效寿命只有2000小时,但它的价格却接近3000元!一天几小时的开着,就起个目录的作用,是有点浪费。
六、板书缺少条理和规律
不是所有的教师都不写字,还是有些教师是有板书的,但条理性和规律性较差。走到哪写到哪,东写一句,西写一句,前后也不呼应,无规律可行,课后再看,一黑板的字,基本不成文章。还有就是黑板字体的风格实在是比过去差了很多,特别是年轻教师,字体基本没有美感,一看就是缺乏基本的职业训练。现在虽然已经进入打字时代,用手写字越来越少,但我们的职业是教书,基本训练必不可少。
七、多媒体设备操作技能较差
这是个老问题,说的是教师的设备操作技能和课件的编制技巧不高,有时甚至要请学生上台帮忙才能解决。课堂出现程序死机是常有的事情,切换和操作设备时教师的手忙脚乱,体现了教师对设备的不熟练,更让人感觉公开课的事先排练和造假的痕迹。
八、声音小,后排听不见
教师的职业特征,就是要大声说话,这也是一种职业素养,要让坐在每个角落里的学生都能听得清楚。声场的气势决定了部分学生是否走神现象的发生,并在拍摄的视频文件中,能够清楚地听见片中的教师是在说什么(因为一般拍摄时摄像机都在后排)。现在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借助于麦克风,笔者个人认为,还是不用这种设备为好,因为有时过大的音量,会造成记录文件的音质失真和影响到邻班的上课。
九、30年前
30多年以前在乡下念中学,教室残旧,学生甚多(我们班当时近60人)。先生年长,但声如洪钟,坐后排也不曾因听不见声音而走神。当年上课,看先生口喷白沫、声嘶力竭但生动无比的面部表情,观赏流畅潇洒的粉笔板书,感受先生渊博的知识和敬业的精神,真的是一种享受。那时条件有限,师资不足,常有一夫独挑数门课程之勇,一天下来,先生腰酸腿痛不假,但借此呻吟的却无,阳刚身影,30年不忘,好大一棵树,任凭风雨狂。
此文所论,旨在与同行交流,目的是能够更多地看见高素质的公开示范课,提高教学效果,推动教学过程的不断进步。文中不妥之处,欢迎同行指正。
稿件编号:P1109075
刘路,本科,中教一级。
深圳市南山区育才第二中学。
有了多媒体设备,并不等于就可以将所有的板书原封不动地搬上屏幕。屏幕的滚动总是比写字要快得多、方便得多,那留给学生抄黑板和思考的时间又在哪里呢?不可否认,抄黑板,也是一种加深记忆和理解问题的重要过程。早年间还有不少同学带笔记本的习惯,而现在,已经很少见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