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小说阅读技巧讲解及实战演练
2011-02-20李弗不
李弗不
【考点阐述】
高考现代文阅读考查,有一种文本是经常入选的,这就是小说。近三年来,有11套高考语文试卷出现了小说文本阅读。尤其是全国卷Ⅲ,近三年都是以小说为文学类阅读文本。而辽宁卷、广东卷、安徽卷、浙江卷,在近三年中,均有两年是以小说为文学类阅读文本的。这足见小说类阅读文本的重要性,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并加强训练,以便备战来年。
【技巧讲解】
应该如何破解小说类阅读文本的简答(或选择)题呢?方法应该是很多很多的,是因人而异的。在这里我们提供一些参考方法。具体而言有:
一要加强小说阅读。平时大量地阅读一些小说,而且以小小说(1000字左右)为主,以名家名作为主。因为拿来考查的,多为千字文,且多为名家名作。
二要认真归纳、总结。所谓归纳、总结,是指对前几年,特别是上一年的高考卷进行归纳、总结。看看高考都考些什么小说,如何选文,选多长,选谁的小说,都怎样命题,怎样发问等等。这犹如打靶前先竖立靶子一样,没有靶子是无法打靶的。有了目标,才好有的放矢。
三要明确小说文体的特点。小说有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命题者一定会在这三个方面来设置问题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
在考场上,具体的答题步骤又可以有:
首先,通读全文,把握作品主题、特征及表现手法,赏析作品的语言、形象、内涵,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作出个性化的评价。
其次,可以边读边画,重点有:作者和年代,重要的时间、数据和有关资料、主要事实和典型形象;表现作者情感和文章的主旨句;语言的特点和修辞的作用等。
再次,认真审读提问,看清楚是问我们什么,我们才有针对性地回答什么。否则,就可能会答非所问。
第四,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是读懂小说的关键。小说主要通过鲜明而独特的人物形象来打动读者、感染读者。作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法,进行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细节等描写,这一切都是为了刻画、塑造鲜明而独特的人物形象。我们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须准确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挖掘出作者在人物形象上积淀的爱憎之情,这是准确理解作品主旨的首要一步。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具体说来大致包括三种题型:①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②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面对这些题型,我们一般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揣摩: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三是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方面分析人物;四是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
第五,挖掘作品的主题。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最后,组织文字作答。在准确理解的前提下,作答时要尽量简洁、通顺,必要时完全可以分条作答,以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实战演练】
一、柔弱的人
[俄]安东·契诃夫
前几天,我曾把孩子的家庭教师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请到我的办公室来,需要结算一下工钱。
我对她说:“请座,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让我们算算工钱吧。您也许要用钱,你太拘泥礼节,自己是不肯开口的……呶……我们和您讲妥,每月30卢布……”
“40卢布……”
“不,30……我这里有记载,我一向按30付教师的工资的……呶,您呆了两个月……”
“两月零五天……”
“整两月……我这里是这样记的。这就是说,应付您60卢布……扣除九个星期日……实际上星期日您是不和柯里雅一块儿学习的,只不过游玩……还有三个节日……”
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骤然涨红了脸,牵动着衣襟,但一语不发……
“三个节日一并扣除,应扣12卢布……柯里雅有病四天没学习……你只和瓦里雅一人学习……你牙痛三天,我内人准您午饭后歇假……12加7得19,扣除……还剩……恩……41卢布。对吧?”
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左眼发红,并且满眶湿润,下巴在颤抖。她神经质地咳嗽起来,擤了擤鼻涕,但一语不发!
“新年底,您打碎一个带底碟的配套茶杯,扣除3卢布……按理茶杯的价钱还高,它是传家之宝……上帝保佑您,我们的财产到处丢失!而后哪,由于您的疏忽,柯里雅爬树撕破衣服……扣除10卢布……女仆盗走瓦里雅皮鞋一双,也是出于您玩忽职守,您应对一切负责,您是拿工资的嘛,所以,也就是说,再扣除5卢布……1月9日您从我这里支取了9卢布……”
“我没支过!”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嗫嚅着。
“可我这里有记载!”
“呶……那就算这样,也行。”
“41减27净得14。 ”
两眼充满泪水,长而修美的小鼻子渗着汗珠。令人怜悯的小姑娘啊!
她用颤抖的声音说道:“有一次我只从您夫人那里支取了3卢布……再没支过……”
“是吗?这么说,我这里漏记了!从14卢布里再扣除……呐,这是您的钱,最可爱的姑娘!3卢布……3卢布……又3卢布……1卢布再加1卢布……请收下吧!”
我把11卢布递给了她……她接过去,喃喃地说:“谢谢。”
我一跃而起,开始在屋内踱来踱去,憎恶使我不安起来。
“为什么‘谢谢’?”我问。
“为了给钱……”
“可是我洗劫了你,鬼晓得,这是抢劫!实际上我偷了你的钱!为什么还说‘谢谢’?”
“在别处根本一文不给。”
“不给,怪啦!我和您开玩笑。对您的教训是太残酷了……我要把您应得的80卢布如数付给您!呐,事先已给您装好在信封里了!可是何至于这样怏怏不快呢?为什么不抗议?为什么沉默不语?难道生在这个世界口笨嘴拙行吗?难道可以这样软弱吗?”
她苦笑了一下而我却从她脸上的神态看出了一个答案,这就是“可以”。
我请她对我的残酷教训给予宽恕,接着把使她大为惊奇的80卢布递给了她。她羞怯地点了一下就走出去了……
我看着她的背影,沉思着:“在这个世界上做个有权势的强者,原来如此轻而易举!”
——选自《契诃夫文集》(漓江出版社出版)
(模拟2010年高考全国卷Ⅲ设题)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在对众多“柔弱的人”发出呼吁:坚强起来吧!勇敢地去维护属于自己的真正利益,努力地与自己的命运去抗争,成为自己的主人,成为社会的主人!
B.作者刻画主人公时,是始终抱着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的。
C.在文章中,我们既看到“强者”趾高气扬、专横跋扈、不近人情、强词夺理、随意地摧残一个人的心灵的表现,又可以看到天性柔弱的弱者是怎样地忍气吞声和逆来顺受的。
D.契诃夫写作的真正意图是为了彰显其“有权势的强者”的“威严”和“威力”。
E.作品中柔弱的人尤丽娅是个诚实的、涉世不深的姑娘,作者夸张地运用软硬兼施、强词夺理、无中生有等卑劣手段,削减尤丽娅的工资,文章通过语言描写,写出尤丽娅在被剥削时的神态。
2.小说中的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
3.文中写“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骤然涨红了脸,牵动着衣襟,但一语不发……”、“她神经质地咳嗽起来,擤了擤鼻涕,但一语不发”,两处“一语不发”体现了什么?
答:
4.这篇小说以“柔弱的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结构方式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答:
二、认牙
冯骥才
治牙的华大夫,医术可谓顶天了。您朝他一张嘴,不用说哪个牙疼、哪个牙酸、哪个牙活动,他往里瞅一眼全知道。他能把真牙修理得赛假牙一样漂亮,也能把假牙做得赛真牙一样得用。他哪来的这么大的能耐,费猜!
华大夫人善、正派、规矩,可有个毛病,便是记性差,记不住人,见过就忘,忘得干干净净。您昨天刚去他的诊所瞧虫子牙,今儿在街头碰上,一打招呼,他不认得您了,您恼不恼?要说他眼神差,他从不戴镜子,可为嘛记性这么差?也是费猜!
后来,华大夫出了一件事,把这两个费猜的问题全解开了。
一天下晌,巡捕房来了两位便衣侦探,进门就问,今儿上午有没有一个黑脸汉子到诊所来?长相是络腮胡子,肿眼泡儿,挨着右嘴角一颗大黑痣。华大夫摇摇头说:“记不得了。”
侦探问:“您一上午看几号?”
华大夫回答:“半天只看六号。”
侦探说:“这就奇了!总共一上午才六个人,怎么会记不住?再说这人的长相,就是在大街上扫一眼,保管也会记一年。告明白你吧,这人上个月在估衣街持枪抢了一家首饰店,是通缉的要犯,您不说,难道跟他有瓜葛?”
华大夫平时没脾气,一听这话登时火起,“啪!”一拍桌子,拔牙的钳子在桌面上蹦得老高。他说:“我华家三代行医,治病救人,从不做违背良心的事。记不得就是记不得!我也明白告诉你们,那祸害人的家伙要给我瞧见,甭你们来找我,我找你们去!”
两位侦探见牙医动怒,龇着白牙,露着牙花,不像装假。他们迟疑片刻,扭身走了。
天冷了的一天,华大夫真的急急慌慌跑到巡捕房来。跑得太急,大褂都裂了。他说那抢首饰店的家伙正在开封道上的“一壶春”酒楼喝酒呢!巡捕闻知马上赶去,居然把这黑脸巨匪捉拿归案了。
侦探说:“华大夫,您怎么认出他来的?”
华大夫说:“当时我也在‘一壶春’吃饭,看见这家伙正跟人喝酒。我先认出他嘴角那颗黑痣,这长相是你们告诉我的,可我还不敢断定就是他,天下不会只有一个嘴角长痣的,万万不能弄错!但等到他咧嘴一笑,露出那颗虎牙,这牙我给他看过,记得,没错!我便赶紧报信来了!”
侦探说:“我还是不明白,怎么一看牙就认出来了呢?”
华大夫哈哈大笑,说:“我是治牙的呀,我不认识人,可认识牙呀!”
侦探听罢,惊奇不已。
这事传出去,人们对他那费解的事就全明白啦。他记不住人,不是毛病,因为他不记人,只记牙;治牙的,把全部心思都使在牙上,医术乃能不高明?
——选自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天津出版社)
(模拟2010年安徽卷设题)
1.这是一篇小小说,作者塑造了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华大夫,请你简要概括华大夫究竟是一位怎样的医生呢?
答:
2.作者说华大夫“有个毛病,便是记性差,记不住人,见过就忘,忘得干干净净”,为什么华大夫记性这么差呢?
答:
3.按常理,作者应该在华大夫治牙工作的范围内选取材料来赞誉他,但是作者却选取了与治牙无关的材料——抓通缉要犯——来表现,这样选材好不好?为什么呢?
答:
4.认真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认牙”这个标题好不好?能不能改成“医牙”或“抓通缉要犯”呢?请简要回答。
答:
②这篇小小说在语言方面具有什么样的特色呢?请举例简要回答。
答:
③读完这篇小小说,你有什么感悟或者能够从中得到什么启发呢?
答:
三、跟着杂志去打工
刘怀远
二根宝贝似的手握杂志,背了行李站在城市的一条小街上,这里是自发的劳务市场。街的两边站满和他一般模样的人,他们像摆进农贸市场任由城里人挑拣的农副产品。
二根是第一次出来,是熟读了这本印有打工维权须知的杂志才壮了胆子来的。法宝一般的书啊,好比走夜路刚好遇见了手电筒,他很庆幸。
有人过来拍他单薄的肩膀:“我厂里缺人,去吗?”二根看着那人的大肚子,结巴着问:“你给多少钱啊?”“你是新人,1000元一个月,等熟练了涨到1500。”
二根有些动心,他记起杂志里的话,问:“我们有医疗保险吗?”那人拧了眉头,上下打量二根,说:“有。 ”“有养老保险吗? ”“有。 ”“节假日加班的话是给300%的工资吗?”那人笑了,露出被茶叶水泡黑的牙:“给呀。 ”二根也笑了:“好,我跟你去签用工合同。”那人说:“你不是两条腿的人,是三条腿的蛤蟆吧?这么金贵!”
周围几个农民模样的都大笑起来,爽朗的笑声表明他们和二根划清了界限,不是同伙。
那人大喊一声:“1000元一个月,有去的吗?”
周围的几个人立刻围住他,还有闻声往这边小跑的。那人挑了三个年轻的,走了。走时还特意朝二根扭过头,用鼻子很响地哼了声。
二根愣了,翻开杂志又看。是啊,文章里就是这么说的啊,我一句话也没问错啊,农民工要享受和城里职工一样的待遇啊。
过了好一会儿,又有人凑到二根面前:“干建筑的活,1500块一个月,怕脏怕累吗?”
“不怕,农村出来的什么也不怕。管吃管住吗?”
“管。 ”
“给……买保险吗?”二根嗫嚅地问。有刚才的被人奚落,底气明显不足。
“保险?什么保险?”
“医、医疗和养老保险啊。”
“咱是雇民工,不是请爹回去养着。”那人边说边抬起脚,板着脸往前面走去,三五分钟就领了人折返来。
街上的人少起来,早晨和他并肩站立的人被一批一批地带走。也没听他们讲什么条件啊,就问了多少工钱、什么工作就急急跟了去,有的连什么工作好像都没问,生怕答应晚了被别人抢了机会。难道他们没有听说过农民工该有自己的权益和保障?
太阳到了正午,二根肚子响起来。二根摸了摸衣兜里不多的钱,舔舔干裂的嘴唇,咽了口水,权当吃了中饭。二根又翻看了几页杂志,就把它顶在头上遮日头。
太阳偏了西,街上的人更少了,更是不见了来雇工的人。
二根心里急起来,额上沁出汗。肚子饿得难受,就蹲在地上。
这时,远处有个声音喊:工地上要挖土方的,一天40元……
二根慌忙站起来寻找,想立即就跟定了那声音。起得急了,那本杂志“哗”地一下掉在地上。
二根匆匆瞥了眼,跨个大步迈过去。
——选自《艺苑美文》(2010年04期)
(模拟2010年高考全国卷Ⅰ设题)
1.本文标题为《跟着杂志去打工》,如果把它改成《带着杂志去打工》好不好呢?为什么?
答:
2.通读全文,回答问题。
①小说主体部分写了几个场景呢?是哪几个场景呢?请分别列举简述。
答:
②小说的高潮是在何处呢?为什么?
答:
③小说刻画主人公的细节动作非常生动,请你略举两例加以分析。
答:
3.全文主要采用了一种什么写法?揭示出了一个怎样的思想主题呢?
答:
4.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呢?在手法上又有何特色呢?请简要分析。
答:
四、最美的文字
张颍东
准儿媳妇明天去上海,要和儿子商量五·一节举办婚礼的事。晚上,白教授交给准儿媳妇一封封口的信,让她把信交给儿子。至于儿媳要不要看,儿子让不让她看,这都是他们的权力,白教授没有必要说明和交代。
准儿媳拿到信,心里十分纳闷。嘴里虽没说什么,心里却犯嘀咕:现在通讯这么发达,有什么事不打电话或发电子邮件明讲,也不知白老师……但转念一想,也可能是自己有哪点不好,惹老师生气,趁我们结婚前要把心里话和儿子说清楚。这虽是他们父子间的隐私,却也关系到自己的终身大事,难道……她不敢想下去,但又不能不想,一夜翻来覆去睡不好,真想拆信看个究竟,知道老师是啥意思,事前有个准备,到时也好和准丈夫解释,否则,不明不白蒙在鼓里,会不会……白教授是她的大学老师,出于对他的一贯的尊敬、信任和崇拜,信终于没有拆。当时,不就是因为崇拜白教授的为人,才爱上了在上海读博的白公子吗?
到了上海,她见到了自己的准丈夫,两个人紧紧抱在一起,久久不愿分开。亲热一阵之后,她才想起老师要她交给准丈夫的信。准丈夫接过信,瞥也没瞥一眼,顺手就塞到抽屉里。准丈夫轻描淡写的举止,更加使她不安,她似乎感到这封信的千斤重量,但这是他父子的隐私,准丈夫不愿公开,她也不好强求,谁都知道“强扭的瓜不甜”……
五·一节这天,婚礼如期举行。新婚之夜,当丈夫拉开抽屉,准备找上床的必备用品时,才突然发现爸爸的大作还没有拜读,就顺手递给妻子让她拆开看看。妻子故意说,给你的信,我哪有权力拆,私拆信件可是犯法的。丈夫一把抱过妻子深情地说,我的就是你的,你的就是我的,拆吧,不是定时炸弹。当妻子用颤抖的双手打开信,不仅是妻子愣住了,连白教授的儿子也目瞪口呆……原来是两张白纸,他们翻来覆去看几遍,还是一封无字天书。小夫妻发了一会儿呆,终于会心地笑了,他们连夜制定了婚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选自武汉大学主办的《写作》
(模拟2010年高考江西卷设题)
1.小说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答:
2.小说塑造的白教授是个怎样的人?请略为分析。
答:
3.小说的结尾,打开信时是两张白纸,请你默写出一句关于“白纸”的名言。
答:
4.下面是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不要说文章的结尾是个大悬念,小说标题就是一个大悬念,什么是“最美的文字”?“最美的文字”的内容又是什么?这不能不吸引读者往下看。
B.两张白纸的寓意,当然是寓意夫妻二人都像白纸一样。寓意他们都从零开始、从零干事业等。
C.小说结尾的一句话升华了主旨。当读者读到“两张白纸”的时候,便自然而然地想到一句名言:“一张白纸没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这正是白教授的良苦用心之所在。
D.白教授希望子女婚后不要沉溺于爱河,他期望小夫妻能正确处理好爱情、家庭和事业之间的关系,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再创辉煌。
E.可以说小夫妻和爸爸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他们“连夜制定了婚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至于计划的内容,这又给读者留下了可供任意驰骋的艺术空白。正是在这些空白处,凸显了小夫妻沉溺于爱河的幸福。
[参考答案]
一、《柔弱的人》
1.AC(B项的“始终抱着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错误,应该是不仅仅是同情,而更多的是愤懑和无奈。D项真正的写作意图是在于对“柔弱的人”发出坚强起来的强烈呼吁。E项中的 “语言描写”错误,应该是“细节描写”。)
2.朴实、腼腆、诚实、忍气吞声、逆来顺受、毫不反抗的弱者形象。她天性柔弱,她忍气吞声,她步步退让,她不敢反抗,居然还无可奈何、违心地说“谢谢”。
3.两处“一语不发”充分体现了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的软弱和忍辱偷生,文中多处对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这个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进行描写,充分刻画了一个朴实、腼腆、诚实的家庭教师的形象,与文中的“我”的表现呈鲜明对比。
4.示例:
观点一:启发读者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①深刻地揭露了沙皇时代有权有势的统治者残酷压榨劳动人民的黑暗社会现实。②呼吁“柔弱的人”坚强起来,勇敢地去维护属于自己的真正利益,努力地与自己的命运去抗争,成为自己的主人,成为社会的主人!③揭露强权者对普通民众的盘剥掠夺根源于沙皇制度,表明沙皇制度下的农奴社会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
观点二:引导读者关注人物塑造手法。①在语言和动作描写中运用夸张手法,惟妙惟肖地刻画人物性格。②在故事情节的叙述中运用对比手法,揭示人物性格的反差。③简单而又幽默的语言。
观点三:提示读者把握情节安排和文章风格。①本文主要写家庭教师尤丽娅领工资时,“我”开玩笑,勒索克扣她本来应得的工钱,而她却忍气吞声、步步退让、不敢反抗,居然还无可奈何、违心地说“谢谢”,因为在别处可能给的工钱更少,甚至全盘剥削。情节安排上的这种独具匠心,让人拍手叫绝。②纵观整篇小说,作者都始终在营造在强权面前弱者无力反抗的氛围,而这种氛围非常符合当时沙皇俄国的情况:黑暗、腐败、混乱。契诃夫通过这样的一件小事、这样的一个小人物,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对社会进行了讽刺,这些无不表现他犀利的笔锋和独特的风格。
二、《认牙》
1.华大夫做事专注,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为人正直,富有责任心和正义感。
2.因为他不记人,只记牙,他的精神已全神贯注在牙上面了。
3.好,作者选材非常高明。因为正是这个材料,非常恰当地从以下三个方面塑造出了华大夫的高大形象:华大夫为人正直,富有正义感和责任心,对社会上的恶人坏事深恶痛绝;华大夫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华大夫做事专注,心无旁骛。
4.①“认牙”这个标题非常好,不能改成其他的了,因为这个标题既像一个诙谐幽默的玩笑语,又非常恰当地透露出了小小说的主题,它就像一个谜语的谜底一样。②语言特色:A.丰富而幽默,如说“认牙”而不“认人”等;B.朴素而富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如“费猜”、“下晌”、“几号”、“为嘛”、“赛假牙一样漂亮”等;C.多用短语,简洁传神,如“我是治牙的呀,我不认识人,可认识牙呀”、“可有个毛病,便是记性差,记不住人,见过就忘,忘得干干净净”等。③感悟或启发: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努力做到最好,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三、《跟着杂志去打工》
1.不好。这个标题醒目、传神、凝练,具体很强的吸引力。按常理说是人带着杂志去打工,人是主动者,杂志是被动者,而作者却匠心独运,反其道而行之,这一下子就产生了一个巨大的疑问,吸引着读者想看个究竟,非往下看不可,效果十分好。
2.①三个场景,三拨人到城市的小街上来招工:第一个是个“大肚子”,二根根据杂志上的知识提问“大肚子”,结果惹来了“大肚子”的轻蔑以及旁人的奚落;第二次是招工干建筑活的,二根明显地没了底气,小声问“给……买保险吗?”同样遭到了招工者的责问——“咱是雇民工,不是请爹回去养着”;第三次是招工挖土方的,二根立即跑了过去,再也不问条件了。②文章的高潮是在第三个招工场景上。经过前两次的应招失败,二根对自己打工必须维权的想法彻底否定了,“理想”彻底破灭了,他绝望了,这一部分读来让我们感到异常的压抑与痛苦。③如由“宝贝似的手握杂志”到“把它顶在头上遮日头”,对杂志态度的一百八十度转变的细节动作,生动地反映出主人公对自己积极维权的部分否定状况。
3.以小见大。全文通过跟着杂志去打工的二根,通过打工这件小事,却反映了一个大问题:理想与现实到底有多远,我们到底该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
4.全文用语洗练、传神、冷峻。手法(或写法)上除以小见大外,还不多着一字,全部是客观地呈现,不加自己的分析、议论与抒情,让读者自己去评鉴、感悟。
四、《最美的文字》
1.最大的特点应该是:巧设悬念,且悬念环生。
2.不到800字的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博学、敬业、睿智、教子有方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小说对白教授的描写是十分节俭的,整篇小说只写了他的一个动作,就使白教授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3.一张白纸没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
4.D(不是“再创辉煌”而是创造辉煌) E(应该是:凸显了白教授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