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料,真要水溶了?
2011-02-20本刊评论员
文|本刊评论员
有人说中国农资传媒做了一件“政府不愿意做、科研院所没精力做、企业无法做”的事情,就是在今年召开了“第二届中国国际水溶肥高峰论坛”。汇集了全国顶尖的水溶肥专家和企业,研讨中国水溶肥产业的发展。会上最统一的声音就是:水溶肥进入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机遇期,水肥一体技术将为中国带来新的耕作模式。
正如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节水处处长高祥照所说:水肥一体化可以为中国实现大农业布局添砖加瓦。发展水溶肥有两个方面需要关注,一是设备和肥料,二是企业宣传。最关键是能让农民接受。这段话几乎囊括了水溶肥的下一步发展所面临的所有问题。这类产品必须依靠基础设施和推广的支持,而这两项基础投资将是巨大和长期的,政府、企业需要配合起来才能完成。水溶肥在给中国农业带来创新技术的同时,也给设施设备、肥料企业带来新的商机。
要让农民接受,不单需要政府投入基础设施、企业做好宣传工作,更需要看投入产出比。按照专家理论计算,如果水溶肥配合世界最先进的“膜下滴灌技术”可以比常规灌溉施肥节水60%,节地5%,节约肥料、种子40%,降低人工费用70%,肥料利用率可以达到70%-80%,远高于普通肥料30%的利用率指标。但根据农资厂商测算:目前水溶肥的价格高于普通肥料500%-1000%,这还不包括设施设备的前期投入和维护费用,以及使用水肥一体化的技术难度。对于目前的国内农产品投入产出比来说,要想让水溶肥成为农资产品的主流尚需时日,特别是滴灌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政府加大推广性的投入。
在中国,不论是专家还是企业,都想把水溶肥从经济作物推广到大田作物,以增加其使用量。其实,水溶肥在立体农业和家庭种植方面的发展更为广阔,“肥水+设备”让城市人的阳台上也可以自产果蔬。随着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可以说每个城市里的楼群有多少,水溶肥的市场就有多大。城市群体的消费能力和接受程度被企业忽视了。
从经济作物到大田作物,从乡村田间到城市阳台,水溶肥毋庸置疑是个好产品,但也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建设硬件环境,提升消费者的认知,才能激发出市场的潜能。
从环保的角度看,我们更期待肥料都能水溶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