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雕塑形体学习

2011-02-20康大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徐锷

中国艺术 2011年2期
关键词:形体雕塑空间

康大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 徐锷

从事雕塑以来,会不断碰到初学者提出同样的问题:雕塑是什么?如何学好雕塑?经过多年的雕塑训练和思考,我觉得这些是看似简单却极为根本的问题,解决不好,会耽误了以后的雕塑学习。如同回应自己当初雕塑学习过程中所发出的疑问一样,我想以自己的雕塑实践经历来说明它。这里谈论的是关于“人”的有机形态的雕塑,它是雕塑艺术出现以来的主要传统,也是学习雕塑的入门之路。

雕塑理论向来就少,在我初学雕塑的时候几乎找不到。一些有关雕塑的理论文章只是论及材料、时代、立意、思想和意义,这些文章并不能帮助我们了解那些古代佛像残缺的泥塑手掌和古希腊的躯干残缺石片,点点残留的雕塑部分却让人感觉如同有生命鼓动其中,好似余温尤在。这些是如何做出来的?塑造的秘密是什么?这些真正揭示雕塑艺术核心的秘密一直没有得到总结和重视,这也同我国古代视雕塑为工匠小人之作,完全不可与浩如烟海的历代绘画理论相提并论有关。在没有老师和没有理论的情况下我只好自己琢磨,拿学习素描绘画的经验来做比对学习,把绘画上的点、线、面、体、轮廓、比例、明暗等概念直接用到雕塑的理解上,这样倒是也能把人做像,我因此而颇有点自鸣得意。直到多年以后我才发现这种方法是雕塑学习的一条歧路,这个错误的改正可能要花掉一生的时间。发现这个错误的契机是因为看到了一本书,其中有一段文字这样写道:“你雕塑时,切不要从平面着想,而要从高凸面着想。你对于平面的观念,要想象它如一个立体的周缘,它是折向后面去的。把形体想象作冲向着你的尖端。生命之泉,是由中心涌动的;生命之花,是自内而外开放的。同样,在美丽的雕塑中,常潜伏着强烈的内在的颤动,这是古代艺术的秘密。”这本书就是《罗丹艺术论》,这是法国雕塑大师罗丹的毕生经验之谈,它给了我的如同醍醐灌顶般的震惊和启示,它像一把钥匙,为我开启了雕塑的大门。遵循此路,我才渐渐了解到雕塑的秘密,一窥雕塑殿堂的辉煌灿烂。

雕塑的塑造之道,在中国传统民间艺人也有总结,如民间经验 “做东西要像鲫鱼背一样,以脊背为最高处,其他部分都斜溜而下,存不住一点水”,就是讲立体的观察和形体塑造的特点,对其认识决定着是否能进入雕塑的门槛。对此,英国现代雕塑家亨利·穆尔有很精彩的论述:“雕塑欣赏依靠对三维空间形态的反应能力,也许这就是为什么雕塑被形容为一切艺术中最困难的原因。当然,这比仅仅在二维空间里欣赏那些平面形态或轮廓形状的艺术更困难些。在人类中‘形盲’要比‘色盲’多的多。儿童在模仿观察的时候,只能辨认二维形状,而不会判断距离和深度,慢慢地由于安全和实际的需要,才发展出(部分通过触摸的练习)判断三维距离的能力。而一旦满足了实际需要,大多数人的这种能力就停滞不前了。虽然人们可以获得平面形式中精确的观念,但他们却并未在进一步了解空间形态中付出更多的智慧和激情。”雕塑的入门便是过“形盲”这一关。这一点和绘画的影响有关,我们欣赏到的艺术品多数是平面的绘画和雕塑图片,较少见到立体的优秀雕塑实物作品,便以为雕塑是大致等同于绘画的艺术形式,只是材料不同而已。多数学习雕塑的人也是从绘画“转行”过来的,大部分也是用理解绘画的方式来学习雕塑的,却不知源初人类对雕塑的感受要比对绘画来得更为直接和亲近,因为人体本身就是具有体量、厚度、实在感的雕塑般的实体,而不是平平的画面。人类早期艺术遗存也多数是雕塑,著名的PHA IDON出版社曾出版《艺术三万年》,选取了人类有史以来各时期、各地域各文明的最优秀的一千件艺术杰作,如果从公元1000年向前算,有百分之八十以上是立体雕塑作品,这当然有材料保存的原因,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早期雕塑的普遍性。雕塑有其独特的环绕对象的观察方法,而绘画所要求的固定视点、透视变化、明暗虚实、轮廓线等等雕塑不需要的观念极大地干扰雕塑的观察和塑造,这便造成不得法的雕塑学习者经常出现的一幕:“总是想首先完成作品的一个方面(这个方面就是从一个固定的观察点看到的哪个方面)的惯性,然而每当完成了一个方面又转过去进行另一个方面的雕刻时,就会发现,他先前看到的边线再也不是边线了。按照这种方法,他最终只能在雕像中造成许多意想不到的断裂和隆起,这使他完成的许多不完整的方面看上去好像是向外部空间延伸着,而不是按照一定的弧度绕了过去。”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文章中指出:“只有具备了能把整个雕像块体看成是一个连续的整体的能力,才标志着一个人真正具有了掌握三度空间的能力。” 曾经有的雕塑观察方法可以总结为高点低点联系观察、对照轮廓线的观察、看主要几个视面再合为整体的观察等等,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观察方法是由点及线及面不断接近“体”的真实,视域也不断扩展的过程,我们需要的是更退远、更广视域的全“体”的观察,把握此“体”在空间的伸展、趋势和变化。“无论多大尺寸的雕塑,都似乎能把它掌握在自己的掌心中,用内心去看清一个复杂形体的各个方面 ”(亨利·穆尔语)。具体观察法是把握基本型;掌握形的趋势;看正面做侧面,看侧面做正面,在想象中俯瞰、环绕,进入体的内部,“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庄子《养生主》)。

雕塑的理解可以首先从它的基本元素“形”开始,有现代主义雕塑的创始人之称的法国雕塑家布朗·库西在此居功甚伟,他一生致力于排除附着于雕塑上的累赘,他在表现新生的造型中不断精简,最终用自足的卵圆体的形态来完成,“卵形的《世界开端》与《新生》隐喻万物初始状态”。布朗·库西本意是在造型与内涵中去挖掘事物的内在本质状态,却揭示了形体的基本元素,因为绝大部分物种生命的开始,都是从一个蛋的孵化起,而一个蛋的形态正是生命力由内向外膨胀,与外界压力达到稳定平衡的结果。一个完整的形则是充满这三维空间的实在的体,完满而自足,就像蛋一样。在地球之上的有机物体必然有生命力膨胀充满之势和重力造成的下坠之势,这造成的“形”不会是正球体,而是蛋形的,就像掉落的水滴一样,这样的形才是有生命力、有体量、有动势的。在雕塑中形的表面的形态决定它的一切,“表面即本质”.我们可以用“形”的概念统率雕塑。比如在实际做一个胸像雕塑时,从整体的方面可以看成颈部圆柱体连接头部和胸部两大形体,像一个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头部的低仰扭转不改变整体关系。头部从大的方面可以理解为几大块,如方形额头为一体,楔形鼻子为一体,马蹄形唇齿部为一体,半球形眼部为一体,组合堆积在脸面头颅的一个大的体里,这样可以控制额头、鼻子和嘴部的形的高低大小,突出每个人头部独特的形体特征。小的方面可以把鼻子理解为鼻头、鼻翼、鼻梁等几个形体互相叠加和渗透,形与形的关系有顺逆的关系,鼻梁和面部为顺接,鼻翼和面部为逆合关系,这样就把形体的塑造变为形的提炼和形的组合关系两部分,既简单又丰富。中国古代匠人总结人的头面形态,用了“甲、申、由、田、国、目”等汉字字形来生动形象地确定头部的基本形,也为我们在观察或做雕塑时把握形态特征或强调变形提供了一条方便之路。

接下来我们还要确定一个观点,即形的完整性是雕塑生命力之所在。米开朗基罗曾说过,从山顶上滚落到平地上也不会破损的方为雕塑中的上品,其实也就是用比喻的方式强调雕塑的整体性和团块性。形的完整性展示了形体在三维空间的独特魅力。形可以组合,可以拉伸、变形,但不可残缺错位、不完整、不协调。在雕塑学习中无数人纠缠于塑造的整体与细节的矛盾中,经常顾此失彼,这其实牵涉到的是雕塑的塑造程序问题。我们可以把塑造的过程想象成生长的过程,就像婴儿的孕育或树苗的成长,它在任何成长的过程中都是完备而整体的,即是由主干长出枝节,进而生长出枝叶。如果主干是整体,那么枝叶就是细节。雕塑的塑造程序就是“主—支—叶”的次序,不可错乱。把主干所代表的中轴(也称动态线或气韵)安排妥当,再完善形的完整,细节自己就会来到。这样做雕塑就是不断地调整形体,作整体即是作细节,不断地成长,直至完善。形上的任何一点都似飘浮在空间之中,靠与多点的相对位置联系支撑而存在,在完成过程中才慢慢固定下来。这都要靠雕塑家非凡的观察和整体的掌控以及饱满的热情才能完成,这也是雕塑家展现个人风格和魅力的舞台,如同超现实主义雕塑家让·阿尔普所说:“只有牧童的短笛才能使飘动的云朵停下来”。与雕塑的生长论相对的是雕塑的架构论,它是以建筑感来构建雕塑,两种理论其实说的是一个道理,即形的完整性和形构建的次序性。

雕塑永远存在于它的空间中,空间像影子一样和雕塑实体不可分离。人体这个造物主创造的伟大艺术品像是天生为了来诠释雕塑的各个概念而出现的一样。首先,头、胸腔、骨盆这三大基本形成为三个不同朝向的卵状体嵌于身体的不同部位,由颈和腰串联,对称而又有形态的分合,松紧的变化,在身体立正时展现形体的节奏,在放松时又表现形体的空间旋转起合,摇曳生姿,美不胜收。在盘坐时的基本形犹如金字塔一样庄严稳定。雕塑人体在空间中的扭动、弯曲和移动,用不同的形态特征和空间组合展现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玛雅文明、印度文明、黑人文化、中华文明等不同文明的“形”体空间。而现在,计黑当白的空间也创出了新意,“空间的洞本身可以和实体一样具有造型意义”( 亨利·穆尔语)。空间、实体、形体的触摸感不断扩展我们对雕塑的认知,我们学习雕塑的过程也是不断感受雕塑感和空间变幻的过程。

现在,每个人都在谈艺术的意义、内涵、主义,此时谈论技艺本身就变成了有勇气的事。可是再丰富的内涵也要有技艺去实现啊,雕塑基础的普及是迫在眉睫的事。雕塑的塑造之道是雕塑的命脉所在,从米开朗基罗到罗丹再到布朗·库西直至亨利· 穆尔,渐进的完善形的塑造观念,使其外延和内涵也不断丰富和扩充。即便到了德国艺术家约瑟夫·波伊斯,以历史和社会为材料,发展出扩展的社会雕塑的理念,也是对塑造观念的强化和宣扬。雕塑就是塑造,塑造成就雕塑。而如今有些人却想做出把雕塑家的作用降为零(即把塑造消解掉)的雕塑,真是奇怪的逻辑和奇怪的行为。其实他们可以把他们所做非塑造的东西叫做翻制、装置或其他雕塑以外的名字,不必非扎在雕塑堆里,造成雕塑初学者思维的混乱。因此现在更要强调和纯化雕塑的塑造观念。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由此可以知道,那些主张奇怪逻辑的人只是故做惊人之语,并不是真正在做发展雕塑艺术的事情。

《罗丹艺术论》.[法]罗丹述.葛塞尔记.傅雷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雕塑笔记》.[英]亨利·穆尔

《艺术与视知觉》.[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朱疆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试论“形体学”》.钱绍武著.《美术研究》.1988第二期

《对“形”的再认识》.孙家钵著.《美术研究》.1988第二期

《世界雕塑史》.[美]雷 H 肯拜尔等著.钱景长.钱景渊译.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9

《我的泥塑习作教学》.司徒兆光著.《美术研究》.1988第二期

猜你喜欢

形体雕塑空间
巨型雕塑
浅谈形体训练在声乐表演中的作用
空间是什么?
我的破烂雕塑
创享空间
写实雕塑
西夏文形体研究述略
早期形体训练对产妇产后形体恢复的积极效果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