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艺术发展的状态——交流与渗透

2011-02-20川音成都美术学院雕塑系印洪

中国艺术 2011年2期
关键词:个体艺术家艺术

川音成都美术学院雕塑系 印洪

我们的社会是由千姿百态的零件所构成的一台大机器,艺术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零部件,它与其他零部件之间相互依赖、共生共存。诸如: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如民间艺术、信息传媒、宗教哲学等都与当代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交互性的关系在我们这个时代显得尤其突出。例如:民间艺术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生活习惯、民族风俗所反射的来源。对于社会变化所产生的新东西,它都能包容进去,并且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更新了艺术形态。20世纪的科学技术直接地扩展到民间艺术领域,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在这里,电视传媒一马当先,接替了传统的民间语言化结构:肥皂剧代替了民间史诗,广告的噪声取代了民间的传说与典故。

再者,现代传播媒介有着相当的优越性,就其效果而言,快捷、综合、公开、内容直观,便于感之;就其手段而言,大众的参与性是至关重要的。另外在早期,人们对于大众的参与,仅仅认为是以集体的,而且,必定是物质关系的形式出现,这必然会成为一种行动艺术的方式。这样一来,艺术家在这里便成为参与者。其实作为艺术家应该游离于这种形式的内外,发挥其引导与参与的作用,这也是艺术与大众文化相互渗透的一个特点。现在,由于互联网已在千家万户使用,它以一种形式在影响着艺术的传播,以前作为精英文化相对独立的一面已为大众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在其中,当代艺术的传播是在接受、组织和转移信息或消息,又为大众的审美取向提供了一个平台。正因为如此,一旦媒体和艺术系统在与“艺术信息”发生关系时发挥出的“组合”和“解体”功能被承认,艺术家的兴趣就完全与信息本身脱离,为的是集中精力于产生这些信息的技术和社会机制。这就意味着,艺术家不再像艺术研究那样,或像迄今人们认为的那样,一直沉浸在“信息”和“意义”中,而是处于一种新的地位,不仅能够参与不受信息制约的交流本身,而且可以对摆脱掉“意义”的意义系统,进行主题化的处理、投资和再现。信息技术与传媒显然在这里不仅为观众打开了一扇门,也为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广阔天地。

另外,我们再从社会价值的角度来看艺术个体与社会整体的这种交流与渗透的关系。艺术家个体的探索和奋斗从来就与社会整体的艺术发展密切相关,并成为重要的推动力量。艺术家个体的艺术苦行和社会抱负已在世界艺术史上显出其不可磨灭的光辉。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不少的艺术家个人认为,除了艺术的个性化创造依赖于个人的独自生活与审美体验之外,要用艺术去表达和实现个体意志与情感的自由,乃至人格的尊严与自由。在古代神权和封建王权统摄一切的时代,艺术家个人的意志和权利只能是趋于对占统治地位的教会所主导的文化秩序和独裁的帝王所制定的文化秩序的屈从。在中国历史上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政治伦理下,一切重大的事务均为君主所左右。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就谈不上艺术家与众生的意志,反之,却呈现出大量宗教文化和封建贵族文化,诸如欧洲中世纪早期的拜占庭教堂建筑、雕塑、壁画和晚期的“罗马式”、“歌特式”大型宗教艺术。17、18世纪法国路易十三、十四封建王权时代的古典主义、“罗可可”等风格的建筑、景观、雕塑,18世纪俄国彼得大帝时代的帝国宫廷建筑、雕塑、城坛要寨的兴建过程也是如此。在东方中国,无论在高度封建专权的秦皇汉武时代,还是在唐、宋、元、明、清等历朝历代,大型宫殿、祭坛、陵园、行宫、游乐花园的营造和动用全民永久性军事建筑的决策,以及有关文化艺术的形式、内涵都取决于至高无上的帝王和权臣。从当代社会的形态与艺术家个体的艺术形态的关系上来看,在世界进入20世纪中后期的艺术领域,随着社会形态和文化思潮的不断转变,其性质和功能在总体上已不仅仅是代表或反映少数人或社团的权力意志的附属物,而其主要形态是顺应经济和信息全球化潮流下发展的需要,艺术家个体与社会总体已并非属于割裂或对立的状态。如果说架上艺术和一些小型的艺术活动是属于一种个人行为或“小众”范畴的话,那么一些大型艺术展览、艺术活动以及社会的艺术任务是由许多个人参与,并落实为由个人予以主导下的社会群体行为的。

这种社会化的艺术行为不管它显示或展示给大众的是怎样的艺术语言,它最终的实现依赖于艺术家个体艺术经验和创造性的发挥。从艺术史的发展过程和当代的艺术实践来看,艺术家个体的架上艺术经验和多元化、多层次的艺术探索与修养,恰恰为社会总体的各类艺术形式提供了大量相关的艺术经验和可资应用的表现手法。例如我们不可能把罗丹的《加莱义民》、《地狱之门》与他的架上雕塑创作经验分离开来。当然,在大量的社会赋予艺术家权力的实践过程中,艺术家个体又从中获取更多的经验和宝贵的创造财富。

从以上几个方面我们不难看出,艺术发展是艺术家个体艺术劳动及自身所处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是艺术家个体在社会创造中,凝聚和回应他直接或间接面对的环境、民族、历史、艺术观念时与其相互交流与渗透的成果。

[1] 《文化转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

[2] 《当代社会与文化艺术》 四川人民出版社 伯尼斯·马丁

[3] 《西方现代艺术史》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H.H.阿纳森

[4] 《大众文化研究》 清华大学出版社 朱效梅

猜你喜欢

个体艺术家艺术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纸的艺术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How Cats See the World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