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地质大学青藏高原登山科考的历程及其贡献

2011-02-20王一婷

中国地质教育 2011年2期
关键词:科学考察登山队中国地质大学

王一婷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100083

中国地质大学青藏高原登山科考的历程及其贡献

王一婷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100083

20世纪50年代是我国青藏高原登山运动和科学考察的分水岭。本文试以中国地质大学60年来开展登山科考活动为背景,介绍其发展历程及其历史贡献。

中国地质大学;青藏高原;科学考察

青藏高原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质特征,长久以来被居住在这一地区的人们视为崇拜的圣地,也被科学工作者,尤其是地质科学工作者作为进行科学考察、地质科学研究的乐园。对像珠穆朗玛峰一样神秘的西藏和以征服青藏高原诸峰为荣耀的登山运动、科学考察事业来说,青藏高原始终以其神秘、深邃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20世纪50年代是我国青藏高原登山运动和科学考察的分水岭,登山运动和青藏高原的科学考察随着新中国的诞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20世纪50年代,作为以地质学为主的高等院校,中国地质大学肩负培育地质人才,开展地质科学研究,为开发边疆、建设边疆而寻找矿产资源,同时肩负为填补高山地区地质空白区的历史重任。为此,中国地质大学将登山和科考作为培养合格地质人才的重要内容列入学校发展规划,并长期坚持,近60年的奋斗与攀登做到了登山与科考的双丰收,形成了地质大学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线。至今,中国地质大学在西藏地区乃至整个青藏高原的科学考察仍在继续,并续写着新的辉煌。

一、开拓阶段—20世纪50~60年代

1.登山科考历程

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同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指令中国科学院组织西藏工作队,入藏作各方面的科学调查与研究,以便提供政府一些必要参考资料,帮助西藏兄弟民族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事业。考察人员前后两批共57人进藏考察,考察内容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方面。当时,清华大学地质系朱上庆教授和北京大学地质系王大纯教授随西藏解放大军第一批进入西藏,作为中国地学界仅有的几个代表,他们和李璞先生一起参加了青藏高原科考工作,成为“吃螃蟹的第一批人”。

1958年12月9日,全国第一个基层登山队—北京地质学院登山科学考察队由高元贵院长宣布正式成立。随后,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经历了北京地质学院、武汉地质学院和中国地质大学三个时期,文中统称地质大学)登山队成功攀登了甘肃省境内海拔5120米的祁连山主峰“七一”冰川,开创了我国冬季登山的先例。这次登山活动使学生们在了解登山运动的同时认识了高山冰川地质地貌。这一年,在登山运动员的配合下,高山科学考察人员的登山技术得到了提高,考察的高度也在不断上升,与此同时,我国的高山科学考察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1959年5月,地质大学登山队攀登了陕西省境内海拔4120米的秦岭主峰—太白山。随后,登山队选派丛珍、王贵华等参加中国男女混合登山队,登上海拔7546米的慕士塔格峰,打破了当时的世界女子登高记录。1960年5月,为配合国家登山队第一次攀登珠穆朗玛峰,王富洲作为地质大学的学生,成功登顶成为人类首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顶的三名队员之一。

1960年6月,登山队在当地藏族同胞的帮助下,首次登上位于青海省境内昆仑山东端的阿尼玛卿Ⅱ峰。1964年5月,地质大学组织玉龙雪山登山考察队,对玉龙雪山进行了地质调查,并在《地质评论》上发表有《云南丽江玉龙山地质构造》的学术论文。1965年7月,地质大学雀儿山登山科学考察队,对雀儿山地区地层、构造、岩石等进行了考察并编写了地质报告。

2.科考成果和贡献

1951年入藏考察是西藏地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科学考察,也是由我国科学家组成的第一次多学科的综合考察,结束了国外学者和机构垄断西藏地区探险和考察的历史。科学工作队50多位专家分为农业、地质、社会科学三个组,兵分三路各自进行考察。地质组由李璞兼任组长,成员包括王大纯、曾鼎乾、崔克信等地质专家。从1951~1953年,地质组工作范围东起金沙江,西抵珠穆朗玛峰所在的定日县,南至中印边境的亚东,北至藏北高原的伦坡拉盆地。编制了考察区域1∶50万路线地质图和重点矿区详图,并编著了《西藏东部地质及矿产调查报告》一书,这是我国学者第一部论述西藏地质的著作。

1958~1960年,中国科学院组织46名科学工作者,在以珠峰为中心的7000km2区域,从海拔2500~6500米高度范围内进行综合科学考察。王富洲在珠穆朗玛峰峰顶采下的标本,在1968年用同位素的方法测定出其应为奥陶纪灰岩,这与之后1975年的观察结果相一致。这次考察过程中地质组以路线调查为主,对该区地层的分布、时代及顺序、构造特征、变质作用和矿产资源有进一步的了解,划分了地层层序,对古老地层上的覆盖层进行了研究,编制了珠峰地区1∶40万的路线地质图,出版了绒布地区1∶10万的冰川地质图。此外,还对喜马拉雅地区的大地构造进行了研究,并对其边缘地区进行了考察。

1960年,登山科考队对阿尼玛卿峰进行了地质、地貌、水文、气象等多学科的综合考察,初步揭开了阿尼玛卿山的神秘面纱。完成了积石山最高峰区域—玛积雪山东部和背部约500km2地区的科学考察工作,确定了主峰的高度,填制和测绘了1∶5万地质图、地貌图,查知了冰川分布概况,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科学资料,为今后的科学考察工作打下了基础。

1961年,地质大学高山地质专业承担了“南水北调”工程地质调查,进行了四川和青海一带的考察,考察后提交并发表了《青川大地构造特征》的文章。1966~1968年,中国科学院组织西藏科学考察队,以“喜马拉雅山的隆起及其对自然界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为中心课题,对西起吉隆、东至亚东、南自中尼边境国界,北及藏南分水岭,对珠穆朗玛峰地区进行了地质、地理、气象、测绘和高山生理等方面的综合科学考察。其中,地质大学在构造、地层、古生物等方面都有突出成果,考察人员参与编写的《珠穆朗玛峰地区科学考察报告》(地质、古生物等分册)考察成果报告,该报告比较系统地记述了珠穆朗玛峰地区的自然面貌,划分了珠穆朗玛峰的自然垂直带,确认珠穆朗玛峰地区现代冰川处于强烈消融退缩阶段,因此,受到中外学者高度重视。

1966年,经地质大学党委批准,成立了一支20余人组成的登山科学考察队,准备执行一项5~10年的昆仑山登山科学考察计划。此计划后因“文化大革命”而夭折。

二、发展阶段—20世纪70~80年代

这一时期是西藏地区地质工作和科考的繁盛时期,构成半个世纪以来青藏科考事业的一大特色,表现为登山运动与科学考察活动相结合,并成为地质大学登山科考活动的光荣传统。从1974~1988年,地质大学在青藏高原登山科考的过程中成果辉煌。

1.登山科考历程

20世纪70年代中叶,中国正经历着“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在极为特殊的社会背景下,登山科考活动的开展得到了高元贵院长和校内池际尚、王鸿祯、杨遵仪、马杏垣、郝诒纯等地质前辈的支持与肯定。非常时期,地质大学师生献身科学、勇于奉献、吃苦耐劳、无私无畏的精神和提倡中青年教师走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与建设边疆的道路,实践了地质大学“艰苦朴素、求实务实”的办学理念,是地质科学工作者“三光荣”精神最好的诠释,丰富了学校优良传统的内涵。

1973年,一批中青年教员在高元贵院长的支持与鼓励之下,参加了国家登山队的恢复与训练活动,并于当年12月组成新疆天山“巴格达”科考训练队,在天山主峰博格达峰进行了科学考察,并进行了冰雪攀登作业训练。1975年5月,我国珠穆朗玛峰登山队党委书记王富洲,队长史占春,队员尚子平、郭兴、汪铁铭等作为国家登山队教练员与工作人员,参加了国家登山队第二次攀登珠峰活动,并实现了男女混合从北坡征服珠峰的壮举。这是继1960年王富洲、贡布、屈银华首次从北坡登上珠峰之后,再次从北坡登上了地球之巅,也是首次实现女子从北坡登顶。这次集体登顶人数之多,科考成绩之大,在世界登山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1983年底,经国家登山协会批准,地质大学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基层登山协会。1984年9月,地质大学与日本长野县登山队在青海省登山协会的大力协助下,联合攀登青海积石山—阿尼玛卿山,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考察。1985年5月,中、日组成纳木那尼峰联合登山队,地质大学李志新、王勇峰、包德清胜利到达顶峰。1988年5月,中、日、尼三国组成联合登山队,从南、北两坡跨越珠峰取得成功,完成了世界登山史上的一项创举。1988年9月,地质大学与日本神户大学联合攀登四川雀儿山都获得了成功。登山运动从某种意义上讲,成为反映一个国家的政治地位、综合国力、全民素质、民族精神和国家尊严的重要窗口。

2.科考成果和贡献

1974年,我国青藏高原登山科考队组成,由此揭开了地质大学西藏登山科考的新篇章。1975年初,地质大学与西藏地质二队合作开展了为期三年的罗布莎铬铁矿外围地质测量与找矿工作,为地质大学与西藏地质二队长期合作做出了榜样,为当地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参加的教师有郭铁鹰、梁定益、聂泽同、莫宣学、池三川、赵延明、薛君治、林秀伦、胡家杰、师其政、赵温霞、刘浩龙等。他们与西藏地质二队合作共同完成了多幅1∶5万地质草测工作并共同编写了有关地质报告,在此期间还发表了《雅鲁藏布江断裂是“地缝合线”吗》以及《藏南大地构造若干问题》等论文。

1979年,地质矿产部设“六五”“青藏”攻关项目,把地质系统和院校力量集中起来,集结了十几个分队,200多位专家,对包括整个西藏、昆仑地区等整个青藏地区进行考察。地质大学与西藏地质二队共同组队,率先在藏南开展工作,完成了《青藏高原南部地壳演化的特点》、《早二叠世末藏南运动》和《西藏康马和拉孜曲虾两地的石炭、二叠系及其生物群的初步讨论》等论文。

1980~1982年,青藏项目全面开展,地质矿产部正式大规模地组织综合科考队伍进西藏考察。地质大学的考察人员郭铁鹰、梁定益、聂泽同、赵崇贺、赵延明、何科昭、陈昇升等继续与西藏地质二队共同组队进军阿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地质大学王鸿祯、杨遵仪、池际尚、郝诒纯、杨式溥等前辈高度重视这次大规模考察活动,担当指导或者直接参与工作,这是地质大学进行的一次空前规模的青藏科考活动。1983年,《地球科学》专为其出版《西藏专辑》,王鸿祯教授亲自撰写论文。《西藏专辑》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其中多篇论文直至今日还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引用。杨遵仪、郝诒纯教授也与考察者合著多篇重要论文,参加了多次国际地质大会和国际学术交流,大大提高了地质大学在青藏高原地质研究上的信誉和地位。

1985年,西藏阿里地区考察成果通过国家验收,由马杏垣、宋叔和、肖序常等著名地质学家组成的评委会,对阿里地区考察成果给予很高评价,认为这是“一份内容翔实,图文并茂,立论有据的优秀成果,无论从工作的广度、还是研究的深度,都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研究工作”、“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和国际水平”、“是一份有重要学术意义的优秀成果”。地质大学出版的《阿里地质》、《阿里古生物》等有关地质与古生物方面的专著,是青藏地质研究中非常重要的著作,获得了地矿部科技成果二等奖,这为以后西藏地区地质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

1989年,出版的《阿尼玛卿—科学考察与登山探险》,是登山和科考结合的又一成果。该书是1984年对阿尼玛卿山大规模考察的一个总结。

三、深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1.登山科考历程

1990年5月,地质大学女队员佟璐登上海拔8012m的希夏邦玛峰,成为我国第一位登上8000m以上独立山峰的汉族女性。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两国高层共同倡议发起攀登南迦巴瓦峰活动,1992年10月,中日联合登山队胜利登上南迦巴瓦峰,这是中日联合登山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并对南迦巴瓦峰地区进行了科学考察。现任中国登山协会副主席李致新与中国登山队队长王勇峰先后于1988、1993年成功登上世界最高峰,成为一代国际运动健将级的知名登山家。李致新和王勇峰后来在中国人的“七大洲”竞赛中获得头筹,并成为2000年后珠峰登山的推动者。1998年,地质大学登山运动员茨洛参加中、捷珠穆朗玛峰联合登山队成为中方唯一登顶队员,同时成为地质大学第四位登上珠峰的队员。

1998年地质大学率先开展了野外生存课,从而成为全国第一个拥有野外生存教育资源的大学。2002年组成承接了国家重点教育课题—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体验课程。2004年成为全国第一个拥有野外生存本科专业的大学,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世界级攀岩选手,在各种户外运动比赛中获奖无数。2005年地质大学成立了我国第一个以“户外运动”为方向的社会体育专业,招收身体素质好,热爱户外事业的高中毕业生,致力于专业和系统的学习登山、户外知识,开设登山运动、野外生存体验、攀登、定向运动、水上运动、户外运动医学等课程,还包括了野外实习,为中国的户外事业培养输送专业人才。

改革开放以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根据学校专业特点和学校提出“艰苦奋斗,团结活泼,严格谦逊,求实进取”的校风。挖掘潜力,创造性地开设一些特色体育,把体育的健身功能、娱乐功能、休闲功能、教育功能、调节人的感情、促进经济发展和政治功能融为一体,为培养综合素质人才闯出一条新路。

2.科考成果和贡献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藏地区的地质工作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有新的发展,许多重大研究课题项目付诸实施。在这个过程中,地质大学继承了青藏高原登山科考的光荣传统,以地质工作者不畏艰险、乐于奉献的精神在青藏高原登山科考中独树一帜。无论与外单位合作,还是自己组织队伍,其中,以莫宣学、万晓樵、史晓颖、魏文博等为代表的地大人,在西藏地质科学研究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90年代以来,地质大学又先后与西藏地质二队合作共同对罗布莎铬铁矿成因及成矿地质条件继续进行总结研究,实现了校、队开展科学研究的长期合作。1992年,地质大学与西藏地质局合作,对西藏地质、构造和地貌景观进行科学录像。

这一时期,以传统方式进行的地质考察、野外工作仍在继续,随着调查的深入,对青藏高原这一极地地区的地质认知不断深化,使得专题研究得以强化,取得了对青藏地区地质演化历史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上的升华。同时,随着科学思维的改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和测试手段也推动了青藏高原科考活动的深入开展。具有新思维、创新意识的年轻学者不断涌现,这一时期,有相当一批青年科学家加入到科考、科研行列中来。90年代中期以后,青藏项目中的科研课题差不多都由青年人担当。国家在《国土资源大调查纲要》中确定了一个宏伟目标:计划在2010年基本完成全国1∶25万地质图全面更新,建立国家1∶25万、1∶5万地质图数据库以及资料数字化动态更新体系,以满足地质学发展和国民经济对地质资料的要求。

地质大学20多名师生组成了一支老中青三代人的“区调队”,负责藏南地区的地质调查。1999~2007年间,在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情况下,开展了跨专业、跨领域、多兵种协同作战,完成了全区1∶25万区域地质调查、1∶100万航空磁法测量和1∶100万区域重力调查等工作,基础地质理论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地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而此前,西藏绝大部分地区仅进行过1∶100万的地质调查。这是一项以野外观察为主要手段,准确地记录野外各类地质现象的科研活动,为青藏地区后续的地质研究和矿产分布规律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中国地域辽阔,有着独特的地质、地理条件,是研究与发展地球科学的宝地,大量为世界瞩目的地学前沿课题有待研究。青藏高原登山科考一直是中国人的骄傲,更是地质大学的骄傲。地质大学的青藏高原地学研究在同行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王鸿祯院士曾在2009年11月写下了“时历四纪,科考柱石;地推一极,登山前驱”的诗句,以褒勉在地质大学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科研成果和重要现实意义的事件。地质大学的地质科学工作者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赶赴西藏,用他们的青春、汗水,乃至鲜血,书写着地质大学的光辉历史、验证着地质大学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郭兴、梁定益、王富洲、陈宝国、李致新等前辈的指导和帮助,特表谢意。由于时间和材料所限,文中可能对一些重要事件和参考人员有所遗漏,敬请谅解。

[1] 王鸿祯.试论西藏地质构造分区问题[J].地球科学—武汉地质学院学报,1983,(1):1-6.

[2] 王明业.我国高山科学考察史话[J].山地研究,1983,3(1):35-40.

[3] 孙鸿烈,李文华,章铭陶,等.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J].自然资源,1986,(3):22-31.

[4] 杨逸畴.中国的登山运动和高山科学考察[J].山地研究,1987,5(2):65-72.

[5] 王明业,刘肇昌.我国首次珠穆朗玛峰科学考察的回顾[J].山地研究,1988,6(2):95-99.

[6] 纪克诚.阿尼玛卿—科学考察与登山探险[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9.

[7] 杨遵义,聂泽同.阿里古生物[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0.

[8] 郭铁鹰,梁定益.阿里地质[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

[9] 孙鸿烈.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10] 中科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地质演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1] 孙鸿烈.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的回顾与展望[J].资源科学,2000,22(3):6-8.

[12] 刘东升.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启示—试谈青藏高原科学考察效应[J].资源科学,2000,22(3):1-5.

[13] 郑度.青藏科学研究范式与效应[J].自然杂志,2009,31(5):249-253.

History and Contribution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in the Mountaineering Expedition to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WANG Yi-ting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 China

The 1950s is a watershed of Tibetan mountaineering expedition, Taking mountaineering expedition activities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as the background, the paper discussed its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historical contribu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Qinghai-Tibet Plateau; scientific expedition

G640

A

1006-9372 (2011)02-0022-05

2011-05-10。

王一婷,女,2008级硕士研究生,科学技术史专业。

猜你喜欢

科学考察登山队中国地质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利用与生态修复课题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2020届本科生毕业作品展
视界
不寻常的“石头”——探访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
罗云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支登山队的覆没
问道长白山之科学考察
华耐登山队成功登顶珠峰凯旋盛典在京举办
井冈山市大鲵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及其驯养保护工作探讨
广开渠道,加强科学课的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