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才“接力”
2011-02-20王左利
文/本刊记者 王左利
数字人才“接力”
文/本刊记者 王左利
人才培养,是教育的关键。
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引擎,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就成为关键中的关键。伴随互联网的发展,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进入了新的阶段。
1994年,CERNET诞生,培养了中国第一批互联网研究、建设、管理人才,也培养了中国第一批互联网用户。这批人才,不仅成了互联网时期中国教育信息化重要的人才种子,也成为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第一批种子。截至目前,CERNET已经为全国2000多个学校和单位服务,拥有2500万的师生用户。
水木清华,华南木棉,白云黄鹤,一度成为中国互联网最著名的网站及社区,培养了第一批互联网建设的中坚人才。
马化腾,这个引领中国互联网的标志性人才,是从深圳大学开始的互联网征程。
百度,也是发端于上世纪9 0年代CERNET承担的国家“九五”攻关项目——天网搜索引擎技术。
……
作为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信息化部门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有影响的人才和专家队伍,对科学研究和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中有不少专家代表中国,正活跃在信息化研究与建设的国际大舞台。
在教育信息化工作重心从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走向应用和数据整合为主的今天,高校信息化部门在人才问题上也面临着发展的困惑:从信息化人才自身来说,他们需要考虑,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如何寻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平台和空间?从管理层面来说,他们需要考虑,如何更好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如何培养和建设一批特别能战斗的创新团队和优秀群体?
“我是谁?我在做什么?需要我做什么?我怎么做到?”简单的问题中,人们逐渐意识到新时期赋予教育信息化建设者们新的使命和责任。“以事业留人,以待遇留人,以感情留人。”我们在思考人才问题的同时,其实也在思考我们自己的定位。
信息化人才需要一颗平常心,融入高校事业的主流,拓展服务空间,共同发展;管理者需要充分领会和用好政策,发挥部门优势,系统地吸引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并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创造一个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
信息化发展的10多年中,新一代信息化人才在高校信息和网络中心(以下简称信网中心)茁壮成长,信息化部门在服务于全校教学、科研、管理以及生活的同时,也在造就和培养着一批新时代的信息化人才。
CERNET华中地区郑州主节点负责人王宗敏戏称,自己的网络实验室快成了河南省信息化领域的“黄埔军校”。依托河南省教育科研网这一先天优势条件,实验室的学生们可以直接面对最复杂的网络测试环境,获取最丰富的操作经验,从而使学生们一出实验室就是一位成熟的网络管理人员,目前该实验室的学生遍布了河南省的高校及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岗位。在广西师范大学,网络中心的志愿者——“快车组”同学在中心的培养之下成为一道独特风景线。从1995年他们校园网成立至今,每年网络中心都进行全校范围内的志愿者招聘,严格的选拔和非常职业化的培训之后,快车组同学正式上岗,开始了新鲜的网络生涯:电话服务、网络管理与维护……及时处理网络中发生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几年下来,“快车组”同学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精神和专业的网络技能,受到各方认可。每年都有新人进“快车组”,也有同学因为毕业而离开“快车组”,而这段经历成为了他们人生中的宝贵财富。据介绍,在桂林本地,“快车组”同学的专业性和职业性早已名声在外,具有极强的就业竞争力。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10多年来,校园网为我国培养了一批网络设计、建设、运行和维护的专业技术人员,这些人员现已成为高校网络运行、维护的骨干力量,同时也成为各高校校园网建设的核心力量。
然而,在为国家和行业培养大量优秀人才的同时,人才问题却又困惑着高校的信息化部门。许多中心主任有如此感受:一是难以招到理想的人才,二是留住有经验又熟悉行业背景的人才比较难。
相关调查显示,是否拥有广阔的发展与提升空间是就业者的首要考虑因素。深圳大学网络中心江魁认为:“待遇能留住一部分人,但并不能留住所有人。留住人才的难点在于部门是否可以为员工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激发员工对工作的热爱与成就感。”
人员可以流动,但是工作不能断层。一些主任提到,部门发展如同一场“接力赛”,在完成自己的任务之后,一些人离开赛场,新人怀着饱满的热情上场,因此管理者当未雨绸缪,做好人才储备,避免人员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
专家总结,高校信息化部门管理者需要充分发挥中心特有优势,积极开拓思路,全面、准确找准方向,领会相关政策与精神,争取一切可能促进中心队伍建设与稳定,建立和完善一个“活”的用人制度,把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创造一种“稳而不死,动而不乱”的人才机制。
93 数字人才“接力”
95 求索教师成长路
[见证人物]
94 林金桐:人才培养是整个社会来完成的
96 陈庚: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