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都市圈农民工就业状态研究

2011-02-20

中国流通经济 2011年1期
关键词:京津冀农民工

纪 韶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北京市 100070)

京津冀都市圈农民工就业状态研究

纪 韶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北京市 100070)

京津冀都市圈农民工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农民工权益缺失严重,而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接纳有着强烈的诉求。为了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协调变动,必须解决好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农民工就业问题,健全京津冀地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覆盖城乡的农民公共就业信息和服务体系,构建协商互利的新型劳资关系,逐步建立适合农民工需要的终身学习体系。

京津冀都市圈;农民工;就业状态;政策建议

世界上主要工业化国家一个值得重视的经验是: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调整首先要核定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即首先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协调变动。京津冀都市圈是指以北京市和天津市为中心,囊括河北省的石家庄、保定、秦皇岛、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以及唐山八座城市的区域,是北方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1]金融危机期间,我们的调研数据表明:在京津冀地区就业的农民工,高度集中在北京和天津,河北省是北京和天津农民工的重要来源地;北京、天津与河北的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产业结构、就业方式和时间特征存在着明显差距,致使京津冀地区的农民工在城乡三次产业的非农就业都不充分(约有1/3的农民工就业不充分);人口要素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尤其是流动人口的数量和素质是影响区域发展的“双刃剑”,京津冀地区农民工的就业状态对该区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影响重大。[2]金融危机发生一年后,农民工的就业状态有哪些好转,我们于2010年6~9月份,组织本校78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对北京市的昌平、大兴、顺义、密云、延庆、怀柔等地区,天津市的蓟县、宁河、宝坻、武清等区县,河北省的定州、廊坊、石家庄等城市就业农民工进行了问卷调研和入户访谈。

一、京津冀流动就业农民工基本情况

本次共调查了京津冀地区2431名农民工,其中男性1634名,占总数的67.2%,女性797名,占32.8%,男女比例接近2:1。年龄在18~24周岁的占27.4%,25~30周岁的占19.1%,即“80后”已成为农民工的主流,占46.5%;18周岁以下和60周岁以上的人数分别占0.1%和2.0%。从文化程度看,在河北省就业的农民工,小学文化程度者占39.1%,初中文化程度者占45.3%,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占15.6%;在天津市就业的农民工,小学文化程度者占20.3%,初中文化程度者占51.1%,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占28.6%;在北京市就业的农民工,小学文化程度者占15.6%,初中文化程度者占53%,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占23%。在河北省内就业的农民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调查样本的84.4%,天津为71.1%,北京为68.6%。可以说,河北省素质相对较好的农民工选择到北京来就业。

二、京津冀农民工流动就业现状

1.农民工就业的行业

接受调查的农民工所就业的行业,建筑业占20.6%,住宿餐饮业占9.6%,商业服务业占10.0%,交通运输业占11.3%,机械制造业占8.9%,电子电器业占8.7%,居民服务业占9.8%,纺织服装业占6.7%。可以说,目前农民工就业仍集中在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城市居民不愿做的脏、累、险行业。

2.农民工工作场所的类型

接受调查的农民工主要集中在民营/私营企业中工作,占40.0%,其次是七人以内正式注册的个体工商户,占8.9%。在党政机关、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国有事业单位、集体企业等工作的人数共占24%,在这部分单位工作的人其劳动关系比较稳定。有5.9%的人是什么单位或注册都没有的单干户,属于自己创业,即自己为自己打工。

3.农民工就业时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

接受调查的农民工中,没有与所在工作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人数占55.1%,25.5%的人签订了劳动合同,19.4%的人劳动合同已经到期,将再次寻找新的工作机会。在那些没有与工作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人中,有34%是因为自己不知道应该签订劳动合同,30%的人是因为企业不愿意签订劳动合同,20%的人是因为其他原因,16%的人是因为自己不愿意签订劳动合同。在自己不愿意签订劳动合同的人中,73%的人担心签订合同后流动不方便,11%的人担心签订劳动合同会影响就业,说明农民工在劳动权益保护方面意识还比较淡薄。

4.农民工就业时月收入

被调查的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建筑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制造业等行业,其收入集中在800~1500元之间,比例分别为36%、33%、33%、42.5%。800元及以下的占14.5%,真正能拿到2000元以上的人很少,仅有2.7%的人月收入在3200元以上。

5.农民工的劳动条件

根据调查结果统计,37.14%的人在高温条件下工作,31.22%的人工作在粉尘环境中,36.95%的人工作在噪音环境中,11.26%的人工作于潮湿环境中,7.48%的人工作于低温条件下,5.93%的人工作在毒性环境中,17.8%的人工作在不通风条件下,4.86%的人工作在照明条件差的环境中,4.12%的人工作在光线昏暗的条件下,5%的人工作在无防火措施的环境中,10.93%的人在作业空间狭小的地方工作。可见,城镇就业农民工的劳动条件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

6.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统计,对于将来的养老问题,有28.86%的人选择了自己存钱养老,25.3%的人暂时还未采取任何措施,25.03%的人还没想那么远,15.9%的人在老家参加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5.56%的人养儿防老,12.28%的人在打工单位参加了养老保险,仅有4.01%的人在保险公司购买了商业保险,另外还有2.74%的人有其他打算。在医疗保险方面,参加医疗保险的农民工占接受调查总人数的63.4%,包括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其他类型医疗保险(如外来劳务人员大病医疗保险等)以及自费商业医疗保险,分别为25.8%、25.8%和12.4%,有36.6%的人没有参加任何医疗保险。61.7%的人没有工伤保险,享有工伤保险的人数仅占38.3%,两者比例为1.61:1。而享有失业保险的农民工仅占调查总数的21.4%(包括单位负担、自己购买和自己与单位共付),有67.3%的人未能享受失业保险,11.3%的人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失业保险。

7.农民工接受培训情况

在京津冀区域内,2005年,80%的农民工在外出(流出地)就业时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培训,2010年这一数据是82%;2005年,有39.6%的农民工接受过上岗技术培训,2010年为79.4%,高出近40个百分点;2005年,接受过求职技巧培训的为13.3%,2010年为13.74%,提高0.4个百分点;2005年,参加职业道德培训的为10.2%,2010年这一数据为26.04%,高出15.84个百分点;2005年,参加法律常识培训的为4.3%;2010年为15.81%。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政府对农民工培训作了大量工作的结果。

在调研中看到:农民工培训存在上热下冷的现象,尚未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对农民工进行培训的公益性培训机构短缺,已有的公共培训机构基本被商业化,不能适应对外来农民工免费和低费培训的需要。政府的投入不足,列支的专门用于农民工的培训经费少,更为突出的是已有经费的使用效率低,耗费和浪费较大。政府的培训流于形式,务实性差,效果也较差。所采用的培训方式不适合农民工的特点,例如正常工作日的培训不适合必须上班和加班的农民工,远程教育方式尽管成本相对低廉但是根本没有计算机和不具备使用计算机条件的农民工不可能使用。培训内容相对简单,大多为短期的应用性培训,不能帮助农民工系统地掌握某一方面的职业技能。政府开展的专业培训和就业服务培训主要针对当地人,所补贴的也是本地户籍者,外来务工人员依然没有被纳入政策范围。

8.农民工进城务工信息的获得渠道

2005年的调研数据为:从打工者及城里、本村亲友处获得信息的占86%,从报纸广播电视、招工广告、当地政府获得信息的分别占6%、6%、2%,2010年为85%。说明目前农民工出外打工获取信息还主要停留在非正规的渠道上,自然导致在城里的打工方式也是亲缘和地缘的集合,不利于京津冀地区城市化的推进。

9.农民工对于未来的打算

40%的人打算赚到钱后回乡发展,因为城里消费比较高且家中有老人和子女等;36%的人打算将来去收入高的地方发展,理由是想多赚点钱供孩子上学,过上好日子等;23%的人打算成为城里人住下去,这部分人大都是“80后”、“90后”,因为在城市的发展机会比较多、生活更富裕等等;还有1%的人对未来还没作好打算。绝大部分农民工面对城市生活的高成本而没有在京津长期生活下去的打算,流动农民工向定居型农民工转变的速度和质量与他们就业及收入的稳定性直接关联。

10.农民工目前最担心的问题排序

失业占42.46%,没钱看病占35.51%,无钱供孩子上学占31.5%,今后养老占21.97%,现在生活很困难占20.36%,工伤或患职业病占17.9%。

三、调查数据交互分类和对应分析所得出的主要结论

1.年龄对农民工就业状态影响的交互分类分析结论

卡方值为52.035,Sig值为0,通过了95%显著性检验。结论:在制造业、餐饮服务业、零售业中,18~30岁的农民工各占 87%、74%、86%,“80后”、“90后”农民工是京津冀流动就业的农民工的主体。农民工对职业的选择:25岁及以下的主要与石油化工业相对应,26~35岁的与电子电器业、机械制造业、房地产业、商务服务业相对应,36~45岁的与居民服务业、住宿餐饮业相对应,46~55岁的与制衣制鞋业相对应,56岁以上年龄段的与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相对应。

2.文化程度对农民工就业状态影响的交互分类分析结论

卡方值为258.7,Sig值为0,通过了95%显著性检验。结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多就业于建筑施工业,高中文化程度者多就业于电子电器业,大专文化程度者多就业于其他行业,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多就业于商务服务业。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无正式劳动合同的员工”的比例均在50%以上,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有正式劳动合同的员工”的比例均在50%以上。文化程度高则参加社会保障的比例高。

3.文化程度与就业时月收入的对应分析结论

卡方值为123.268,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两者存在着显著的对应关系。小学文化程度与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相对应,初中文化程度与月收入在1001~2000元相对应,大专文化程度与月收入在2001~3000元相对应,高中文化程度与月收入在3001~4000元、4001~5000元上相对应,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与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相对应。

四、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1.研究结论

(1)京津冀都市圈中的农民工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稳定就业的任务依然艰巨。目前留在农村的主要是40岁以上、小学文化程度及以下的劳动力,转移难度进一步加大,农民工供求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因为世界经济在恢复和调整,京津冀都市圈内的对外贸易很难保持以往的增长速度,出口产业对农民工的吸纳能力有较大幅度下降;资源和要素成本在持续上升,影响对农民工需求的增长。国家在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京津冀地区要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就要由过去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转变,对农民工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尤其是“80后”农民工就业不稳定。

(2)农民工权益缺失,距离体面就业和权利平等尚远。调研数据显示:农民工工资水平普遍偏低,一些企业把最低工资作为基本工资,劳动用工管理不规范,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低,合同期限短,内容不规范,劳动安全条件差,职业病和工伤事故较多。农民工无法平等地享受城市公共服务,许多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尚未纳入北京和天津的公办义务教育体系,农民工子女计划免疫接种率较低,疾病预防监测尚未对农民工完全覆盖,看病难问题突出。农民工在北京和天津的居住被排斥在城市住房规划和保障体制之外,是被边缘化的显著标志。农民工能够参加城市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险的比例很低,无法享受与城镇居民相同的医疗救助待遇。农民工在城市的社会交往、精神文化生活处于边缘化状态,不能在就业地参加社区选举,仍然游离于城市政治生活之外,利益诉求难以在城市公共政策的制定中得到充分反映。

(3)“80后”农民工对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被城市所接纳有着强烈的要求。“80后”的理念冲击着旧的农民工管理方式和待遇机制,他们不能容忍低工资、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差、没日没夜加班(这些不是吃苦问题,是对农民工利益的侵害)。“80后”农民工从农村进入城市,失去了原来生活成长的社会关系和环境,成为没有被城市社会接纳的孤独群体,而他们正处于适应社会和学习成长的阶段,更需要城市社会的关心、引导、保护和教育。一个群体的利益长时间受到侵害而又不能解决,就会以消极的方式反抗。

以上这些问题也是“十二五”期间京津冀地区农民工的主要问题所在。

2.政策建议

(1)解决好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农民工就业问题。“十二五”期间,京津地区在保留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要向周边转移其传统产业,解决京津冀三地产业同质化问题,逐步发展三地互补性产业。在此过程中,周边地区应搞好对接产业的基础性建设,而农民工失业与就业问题不容忽视,要着重解决好产业转移与承接过程中的农民工就业问题。建议政府尽快建立农民工就业统计监测调查制度,把农民工失业纳入城乡政府失业统计中,跟踪了解失业农民工的再就业、收入、融入城市的状况与要求等;加强就业信息和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城乡公共就业服务组织,将现有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延伸到农村,为农民工提供有效信息和职业介绍服务,逐步建立起互联互通的农民工就业信息网络;逐步建立农民工就业服务机构准入机制,制定严格的社会就业服务中介机构准入标准,用更加符合市场规律的方式向农民工发布真实、准确的就业信息,提供跨区域、跨行业的就业服务。建立跨区域的城乡统筹机制,发挥京津在河北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积极作用,其本质就是要建立起京津对河北省欠发达地区资金扶持的长效机制。河北省各地区要积极融入首都经济圈,拓宽就业渠道和容量。要把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作为推动农村劳动力战略性结构调整的长远举措来抓,放宽民营企业的准入领域,以乡镇企业的集约发展为依托,加快小城镇发展,增加第三产业劳动就业量。注重区域内大中小城市的同步提升与梯度衔接。国家在政策上应对河北与京津给予同等优惠政策,使资源配置趋向于在政策因素上处于同等地位,建立行之有效的区域协调机制,扫除行政和地区壁垒,真正形成一体化的经济格局,加快要素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

(2)健全京津冀地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覆盖城乡的农民公共就业信息及服务体系,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和融入城市社会的能力。京津冀地区仍要继续以扩大农民工就业为重点,把农民工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引导农民工外出务工就业,鼓励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加快建立覆盖农民工的普惠的公共服务制度。立足推动农民工平等享受城镇公共服务,深化社会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完善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共享的教育、卫生、住房、文化体育和社会保障等服务体制。在调研中看到,农民工的居住,一部分通过城乡结合部农村农民宅基地上盖的民房或集体建的房屋解决,一部分通过企业来解决,少部分则住在城市的地下室等处。要把农民工的城镇住房保障放在突出位置,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的服务问题就比较好解决。以农民工市民化为重点,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实放宽京津冀地区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同时,积极探索农民工在北京和天津这样的大城市落户的办法。

(3)加强对农民工劳动权益的保护,构建协商互利的新型劳资关系。目前,京津冀劳动力市场上,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主体。新生代农民工仍然是工资少、工伤多、加班更多,一些企业为了避免农民工在企业连续就业,变更劳动合同法提出的无固定期限合同,使劳资矛盾凸现。农民工在就业权益受损时,或者消极对抗,或者以富士康员工跳楼那样的极端方式,或者以本田企业罢工的方式表现出来。构建平等协商互利合作的新型劳资关系,建立双方利益协调机制,制定包括规范经济罢工在内的劳动关系法,完善工会法等问题均亟需研究解决。

(4)逐步建立适合农民工需要的终身学习体系。京津冀地区城乡教育改革应有两个主要目标:通过普及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提供有质量的劳动力;通过延长教育带来的人力资本积累和劳动技能提升,为产业升级转型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基础。由于目前京津冀地区城乡教育存在较大差距,建议将均衡教育和教育深化的政策重点放在农村和职业教育上:增加对农村教育的财政投入,扩大在校招生人数和比例,在该区农村普通中学渗透职业教育并使其链接,实现教育和就业之间的链接,规划职业教育体系、教学方式、课程设置等,分层次尽可能地提升现有农民的知识水平。建议政府通过划分事权和财权的方法确保资金到位,统筹使用政府各个渠道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经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教育经费的监督和管理。对农村教育资金的投入应以公共财政投资为主,确保教育预算占GDP比重的4%以上,并保证每年有稳定增长。建立农村教学质量监督和评估体系,深化农村教师工资制度和用人机制改革,改进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的内容结构和师资结构,运用网络、电视、影像、远程教育等新技术手段,增强实践性和实用性。在流动儿童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可考虑建立义务教育个人账户制度,让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经费便于携带,从根本上解决户籍制度造成的义务教育体系分割问题。职业教育是今后教育发展的重点领域,其发展需要借助体制改革优化存量资源,通过市场有序竞争来监督办学质量,采取招投标方式和订单方式吸引企业和社会力量办学参与职业教育,在学历、学位管理和职业技能认定上让民办和公办学校公平竞争。鼓励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向农村劳动力开放,为其在城市寻找合适工作岗位提供技能方面的条件。逐步建立适合人口流动和统筹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配置方式。

[1]吴良镛.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报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63.

[2]沙景华,刘淘宁,孙锐,等.首都经济圈: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37.

Last Research of the Employmentment Status of Peasant-workers in Beijing-Tianjin-Hebei Metropolitan Area

JI Shao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Beijing100070,China)

This paper argues that concerning peasant-workers in Beijing-Tianjin-Hebei metropolitan area,their employment situation remains severe,including badly infringement of peasant-workers'rights and interests and a strong demand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peasant-workers to the city to accept.In order to achieve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adjustment of the rural employment structure,the article suggests,we must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employment of peasant-workers that follows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Beijing-Tianjin-Hebei metropolitan area,establish a unified labor market and information and service system of public employment that covers urban and rural areas,build a new,mutual benefit,negotiatory labor relations,and set up gradually establishment of peasant-workers needed for lifelong learning system.

Beijing-Tianjin-Hebei metropolitan area;peasant-workers;employment status;policy and recommendations

F249.21

A

1007-8266(2011)01-0108-05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失业预警理论模型的应用和完善研究”(项目编号:09BJL020)和北京市属高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科研创新人才项目“北京市失业预警系统及应用研究”(项目编号:PHR200906120)的部分成果,感谢王瑀对本文调研数据的整理。

纪韶(1954-)女,辽宁省沈阳市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劳动力市场理论与政策研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变动机制与趋势。

林英泽

猜你喜欢

京津冀农民工
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工就业值得期待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点对点”帮2万名农民工返岗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向纵深推进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医疗卫生大联合
京津冀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