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比较研究——以甘肃省金昌市、白银市和玉门市为例
2011-02-20王素军敖天平
王素军,敖天平
(1.兰州大学经济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2.湖南商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比较研究
——以甘肃省金昌市、白银市和玉门市为例
王素军1,敖天平2
(1.兰州大学经济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2.湖南商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本文以甘肃省金昌市、白银市和玉门市为例对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文章认为,一个城市经济中起基础作用的是主导产业,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主导产业的转型。体制转型是主导产业转型的动力,结构转型是主导产业转型的结果,发展方式转型是主导产业转型的手段。文章提出,准确定位是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的前提;再造优势是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的基础;产业培育是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的支撑;政府推动是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的保证。
资源型城市;发展转型;转型模式;比较研究
我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资源型城市在资源枯竭后面临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国家对此高度重视。2006年,中央政府提出要“搞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和采煤沉陷区治理、棚户区改造,抓紧研究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衰退产业援助机制”。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工作正式启动,2007年12月国务院下发《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2008年和2009年国家又分两批公布了44个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区),甘肃白银市和玉门市名列其中。经过近几年实践,白银和玉门的转型已经初见成效。本文将正处于成长期的资源型城市金昌也纳入分析范畴,比较转型模式的利弊。
一、一个简单的理论分析框架
分析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关于转型的概念,一般可以解释为从一种状态转变到另一种状态。具体来说,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就是要实现从现存状态向设计状态的转化。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最重要的是经济转型,当然也包括社会转型等,但最基础的还是经济转型。经济转型涵盖的范围比较广泛,如产业转型、结构转型、体制转型、发展方式转型等。
一个城市经济中起基础作用的是主导产业。要成为城市经济的主导产业,必须具备一定条件,就是要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平,要在城市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与区内其他主要产业关联度高,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要综合考虑本区域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产业发展阶段和产品收入弹性来选择主导产业。根据齐建珍的分析,测度一个城市是否是资源型城市,主要考虑就业依存度、产值依存度、财政依存度和产业集中化系数四个指标,这四个指标中无一不与主导产业有关。如果产业集中化系数超过1,就表明该产业成为了城市的主导产业。[1]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主导产业的转型。体制转型是主导产业转型的动力,结构转型是主导产业转型的结果,发展方式转型是主导产业转型的手段。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和主导产业选择理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选择,事实上就是对城市未来主导产业的选择。为此,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一要选择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主导产业,二要推动主导产业结构升级或实现产业替代,三要着力培育大型企业集团作为主导产业的载体,四要扶持具有发展潜力的幼小产业。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中主导产业的选择,应考虑四个条件,即要有很高的区位商、在城市工业总产值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从选择主导产业的方法看,可以从产业技术经济的角度进行分析,借用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来判断。一般说来,影响力系数大的产业比较容易带动其他上游产业的发展,而感应度系数高的产业则易受其他部门发展的拉动而得到发展。[2]
资源枯竭型城市并不是为了转型而转型,其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主导产业选定之后,城市转型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资源接续、资源替代、体制转型、多角经营、产业聚集、企业集群、循环经济等等,各个资源枯竭型城市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各有侧重,从而走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来。
二、甘肃省玉门、白银、金昌三个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实践
甘肃是我国矿产资源比较富集的省份之一,也是我国西部的老工业基地,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玉门就位于甘肃西部。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借助白银的铜资源、金昌的镍资源、嘉峪关镜铁山的铁矿资源,通过国家大规模的资金注入,兴建了白银公司、酒泉钢铁集团公司、金川公司等一批资源型企业,由此也带动了一批矿城的出现。但随着时间推移,有些资源型城市开始出现资源枯竭,像玉门、白银,企业因为资源接近枯竭开始减产停产,大量工人开始下岗,城市经济发展陷入困境,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开始凸显。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现实。
1.玉门模式:资源替代,优势再造
玉门是我国现代石油工业的摇篮,也是全国7个因油设市的城市之一。玉门从2003年启动搬迁,到目前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通过搬迁解决生存。由于石油资源开采进入后期,2001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批准玉门油田办公及生活基地搬迁酒泉,城市人口大幅减少,从高峰期的10万多人,2002年减少到了不足3万人,从此玉门市失去了长期赖以生存的服务对象。特别是由于玉门市地处高寒地带,远离农村及交通主干线,地震、疫情、洪灾频发,交通不便,为此玉门市决定实施搬迁,到2006年完成了搬迁的阶段性任务。但城市搬迁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一是据测算玉门迁市需要7.4亿元,虽然甘肃省和酒泉市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但93%的资金需要玉门市自筹,这样地方政府背负了沉重的债务。二是城区搬迁带来的城市房产贬值,由于城市中心的迁移,造成了老城区楼房的贬值,两室两厅的房子售价3000元无人问津。一栋大楼的承包拆迁价只有6000元到8000元,对于在老城区已经买房的人们来说损失是巨大的。三是玉门市的搬迁给见证了玉门油田辉煌历史的老一代油田人带来了巨大的心理伤痛和失衡,原来依托玉门油田生存的中小企业关门,职工下岗,特别是城市的年轻人纷纷外出,给城市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3]
第二阶段,从2006年开始推进经济转型。针对这种情况,玉门市在争取国家支持上作出了坚持不懈的努力,从2006年开始,经过再三争取,2009年3月玉门市终于被国家列入了资源枯竭城市名单,这为玉门提供了加快转型的历史性机遇。同时他们抢抓国家加大风电开发的机遇,加快发展风电及其配套产业,正在建设玉门清洁能源工业园区,有望成为全国五大风电基地之一。
回顾玉门市推进城市转型的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了资源替代。善于把握机遇,寻找优势。石油资源在城市经济中的地位下降之后,他们发现了风力资源,并将这种资源优势加快转化成了经济优势。从1997年开始,玉门就率先开发风电,终于形成了当前的规模经济。玉门清洁能源工业园区是甘肃省提出的建设千万千瓦级河西风电走廊的重要基地,当地规划建设50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占到了河西风电走廊的半壁江山。
(2)实施了优势再造。从利用石油资源到利用风能资源,这是一个大的转变,实现了从不可持续到可持续的转变。同时他们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为资源枯竭是相对的,也就是说相对于国家来讲玉门石油资源的地位在下降,但在玉门仍然是经济发展的主要财政支柱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区域内,石油资源仍然是玉门优势。从这个认识出发,他们仍然在做大做强石化产业,每年仍有70万吨的产能和280万吨的炼能,并且企业和地方还在共同申报建设500万吨的炼能项目。玉门市因为有了石油,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在2009年分别占到了酒泉市的73%和67%。
(3)重视潜力产业培育。搬迁只是解决生存问题,转型才能解决发展问题。玉门市正是基于这一认识,狠抓产业培育,提出实施新老市区“两翼发展”,打造500万吨石化工业基地、500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玉门东镇50亿元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和年加工能力超过50万吨的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的目标。具体到产业培育,就是巩固延伸石化产业,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农产品精深加工、矿产品冶炼为主的接续产业。目前,已建起了玉门清洁能源工业园区,风、水电总装机容量达到43万千瓦,其中风电装机目前达到21万千瓦,建成了4条风机塔筒制造和1条机械加工生产线,正在形成以风力发电、风力机械制造为主的新的工业产业体系。玉门的“搬家”,搬出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2.白银模式:引资改造,多角发展
白银因矿设企、因企设市,白银其名就源于明朝初年官府在此设置的办矿机构“白银厂”。1956年白银有色金属资源开发全面有序展开,1960年炼出了第一炉铜,很快形成了生产能力。此后,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国家投入的逐步加大和有色、军工、轻纺、机电、煤炭等产业在白银的急剧聚集,白银的有色金属工业走向了它的鼎盛时期,到1985年白银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变化为63.06:24.16:12.78。20世纪80年代以来,白银有色工业经过20年的生产鼎盛期后,由于主体铜矿山进入开采后期,特别是1984年露天矿一号采场闭坑后,生产经营陷入了困境。为此,国家决定强化白银建设,与省上共同投资24.6亿元,展开了以有色金属、化工、能源等为重点的大规模建设,实施了二次创业,推进产业结构的多元化,重塑了白银资源开发后期的递补产业,1992年白银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变化为17.13:57.44:25.43,资源型城市的特征凸显。[4]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有色金属等主体资源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已进入开采后期,自产铜资源仅能满足冶炼能力的10%左右,铅锌资源自给率也只能满足25%和40%左右。探明的可开采资源接近枯竭造成的后果是,白银公司停产半停产,大量职工下岗失业,原来为其提供配套服务的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日益艰难,城市长期积累的矛盾开始集中爆发,影响社会稳定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面对严峻形势,白银市2001年开始实施以土地换投资、以区位带发展的城市转型战略。[5]
(1)以土地换投资。由于白银市的土地资源比较丰富,且大多是荒山荒坡,且干旱缺水,农业利用的价值极低,但可用于工业开发。于是,白银市以土地开发引进国内外的投资,先行平整土地,并无偿或以极低的价格(俗称“一亩地一元钱”)转让给投资商,通过这种方式,引进中科院的投资,兴建了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新建了白银西区。新区的开发引来了大量投资,一批企业到新区安家落户,带动了白银市的产业结构调整。
(2)以区位带发展。白银毗邻兰州,处于西陇海兰新经济带上,区位交通条件优越,生产要素相对集中,产业体系比较完善,辐射带动能力突出,在兰州工业发展空间日益缩小的情况下,白银的工业地位愈加凸显。借助这一优越的区位优势,白银将经济转型的重点放在了培育有色金属及稀土新材料、精细化工一体化、矿产业和资源再生利用、能源和新能源、机械和专用设备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等产业上,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模式,培育发展多元支柱产业,以创新促转型。充分发挥政府在城市转型中的主导作用,发挥企业在转型中的主体作用和项目在转型中的载体作用。同时抢抓进入国家首批资源枯竭转型城市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开展了转型政策支持、财政金融支持、产业项目支持的对接,明确了甘肃省财政对国家支持白银转型的财政性转移支付按1:0.5给予配套的政策扶持,开辟了白银转型专门项目通道,成功实现与中国中信集团的战略合作,增资扩股32.6亿元,成为白银目前实施的最大转型项目,目前正在积极争取设立“支持白银市资源型城市转型项目专项资金”。
3.金昌模式:产业延伸,循环经济
金昌市是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省辖地级市,是一座以开采冶炼镍铜等有色金属为主的资源型工矿城市,有中国的镍都之称。金昌市以资源立市、以工业兴市,自1958年在永昌县城东北发现大型铜镍矿至1981年以金川有色金属采、选、冶工业体系的基本建成,金昌市形成了以镍钴资源开采、冶炼为重点的产业结构。到20世纪末,金昌市工业增长的80%、财政收入的60%仍然来源于金川公司,使得金昌产业布局的资源指向性十分突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高度依赖性;二是主导产业产品单一,对外部市场高度依赖,经济发展表现出脆弱性;三是市区建设在荒滩上,交通不便,生态环境恶劣,不利于一、三产业发展。特别是工业内部结构严重不合理,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90%,而且产业关联度低;“两高一资”特征突出,工业发展带来的尾矿固体废弃物堆积和“三废”排放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其中金川公司、永昌电厂等五家企业的污染排放量占到了全市总量的85%以上,市区二氧化硫和悬浮颗粒物均达不到二、三类空气质量标准。[6]
面对这种情况,金昌汲取过去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教训,早在2003年就根据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跟进式持续发展理论,树立了城市接续产业与矿业开发利用同步跟进、主动跟进、超前跟进的新理念,开始了金昌的转型实践。回头看来,金昌的转型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96年到2005年,是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探索和尝试。在资源开发上主要是立足于两种资源、面向两个市场,对内采取适度开发战略,积极探寻规模经济效益与延长矿山服务年限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对外采取国际化战略,拓宽资源来源,不断加大外购原料的规模和水平。在生产上,从资源开采、资源消耗、废弃物产生、再生资源利用、社会消费等五个环节入手,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深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促进环保产业发展,在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上取得了一定进展,特别是金川公司从2000年到2004年共投入100亿元进行重点节能改造,2004年与2001年相比,万元产值能耗、电解镍综合能耗和电解铜综合能耗年均分别下降5.07%、5.81%和14.39%;全市企业水资源重复利用率达到了69.28%。
第二阶段,从2006年以来率先进行循环经济的新实践。思路决定出路。尽管第一阶段的实践使金昌在可持续发展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他们并没有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他们敏锐地抓住了2006年金川公司被国家列为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的有利机遇,抓紧编制了《金昌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再一次理清了发展思路。这就是使产业要在接续中延伸,在延伸中调整,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冶金、硫化工、磷化工、氯碱化工、煤化工六条产业链;在发展载体上,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打造与主导产业关联配套的新兴接续产业平台,实现聚集发展;在企业内部,积极改进生产工艺,组织各种工艺流程之间物料的回收利用,实现企业内部的小循环,由此,形成了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区域大循环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
截至2009年,金昌市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25.8%;空气中二氧化硫年均值已从最高时的每立方米0.208毫克下降到每立方米0.076毫克。特别是作为发展循环经济主战场的金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引进四川新希望集团、贵州宏福集团、中化化肥公司等一批国内同行业的强势企业,不仅建成了全球产量最大的硫酸镍生产线和全国产量最大的氯化镍、氧化亚镍及钴盐系列产品生产线,而且还催生了硫化工、氯碱化工、磷化工、煤化工“四大化工”产业,2009年开发区新技术、新材料产业总产值已占到园区总产值的40%以上,不仅成为了金昌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也为城市转型找到了突破口。[7]
三、三个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带给我们的启示
三个资源型城市,三条不同的转型道路。孰优孰劣,从效果看难分伯仲。原因就在于他们转型的初始条件不同,资源禀赋不同,所处的区位不同,所选择的转型战略也不同。从它们的转型实践,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四点启示。
1.准确定位是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的前提。资源型城市特别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在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共同点就是选择转型的方向。从以上三个资源型城市的初始条件来讲,应该说是极不相同的。玉门市地处偏远,是典型的“孤岛型”城市,没有任何依托,一旦资源枯竭,毫无选择余地,只能是废弃,所以他们选择的是搬迁。而白银市距甘肃省的省会兰州市只有70公里,他们的选择是作为兰州的次中心城市,为兰州的工业和城市发展配套,多角经营。金昌市作为区域中心城市,而且正处于矿业开发的兴盛期,因此他们在产业发展上选择了跟进战略,力图在矿业开发的鼎盛期就打造出城市转型的框架。应该说,他们的定位都是比较准确的。这也告诉我们,资源型城市转型必须从实际出发,认真进行城市发展定位,选择适宜自己的发展战略。
2.再造优势是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的基础。资源型城市转型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要再造优势。所谓再造优势,就是原来的优势已不复存在,必须寻找新优势,并进行优势转化。玉门的选择是,石油资源虽然作为国家优势的地位已经失去,但他们清醒地认识到,石油开采及加工作为地方优势的地位仍然存在,在新的优势没有被发现或实现转化前,还必须巩固和发展原有的优势;在新优势的选择上他们选择了风能资源,并极力将这种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以此来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白银的选择就与此不同,矿产资源优势已经失去,他们选择的是区位优势、技术优势和土地资源优势,以土地换投资,以引资促发展。金昌发挥的则是大企业的品牌优势,金川公司中国独一家,借助金川公司在全国的影响力来带动城市转型。这也说明,优势是相对的,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相对优势和相对劣势,就看能不能被发现,发现了能不能被利用好。
3.产业培育是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的支撑。产业是城市经济的核心。在产业选择上三个资源型城市转型也都独具匠心。玉门选择的是清洁能源风电产业,以及由此拉动的风电设备和机械加工制造业;白银选择的是与兰州配套、多元化产业发展战略;金昌则是依托金川公司的主导产品,不断发展前向产业和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吃干榨尽,这样即使在现在的主导产业衰退之后,正在发展的潜力产业也能迅速实现替补,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也再次证明了产业培育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要性。
4.政府推动是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的保证。三个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实践证明,无论是城市的转型定位、优势选择和产业培育,都离不开政府的强力推动。其中,既有国家的政策引导和资金的大力支持,更有地方政府的主动推动。作为市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逐利性决定它们不可能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主动发挥作用,但在国家的政策引导下仍是城市转型的主体。政府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承担着宏观引导和环境营造的责任,没有政府的推动,资源型城市的转型肯定不会顺利实现。
总之,资源型城市的出现和衰退,是工业化过程中的一个客观规律。即使进入后工业化的国家,物质生产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源诅咒只能证明发达国家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从国内转向国外。因此,对资源已经枯竭或正在走向资源枯竭的资源型城市而言,只有及早规划,选择好转型模式,才能够实现这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齐建珍.资源城市转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4-25.
[2]孙久文.区域经济规划[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88-191.
[3]贾治堂,徐静.油城和10万人的出路[N].甘肃经济日报,2004-04-01(1).
[4]白银市政府国资委,白银市经济委员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白银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R].2007:7-10.
[5]白银市发改委.项目建设与园区发展[R].2005:3-4.
[6]李建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39-250.
[7]刘兴元.金昌发展循环经济走笔[N].甘肃日报,2010-08-04(1).
On the Transformation Patterns of Resource-Dependant Cities
WANG Su-jun1and AO Tian-ping2
(1.School of Economics,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Gansu730030,China;2.Hunan University of Commerce,Changsha,Hunan410205,China)
Taking the municipal cities of Jinchang,Baiyin and Yumen in Gansu province as the examples,the author mak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transformation patterns of resource-dependant cities.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leading industries play the basic role in a city's economy;the transformation of cities that are dependent on resources that are now depleted is als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leading industries.The institutional transformation is the driving forces for the leading industries to transform;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is the result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leading industries;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development pattern is the means for leading industries transformation.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at correct positioning is the precondition for the resource-dependant cities to transform successfully;the advantage of reengineering is the basis for the resource dependant cities to transform successfully;industrial cultivation is the support for the resource-dependant cities to transform successfully;and government promotion is the guarantee for the resource-dependant cities to transform successfully.
resource-dependant city;develop and transform;the pattern of transformation;comparative analysis
F127
A
1007-8266(2011)01-0058-05
王素军(1965-),男,河北省石家庄市人,兰州大学区域经济学专业博士生,曾任甘肃省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综合和规划处副处长,现为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工交处副处长、甘肃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办公室主任,主要研究国有企业改革理论与实践、区域经济学等;敖天平(1964-),男,湖南省永顺县人,湖南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物流成本管理、区域经济学等。
敖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