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军民融合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研究

2011-02-20张姣芳陈晓和

中国流通经济 2011年5期
关键词:军民应急物流

张姣芳,陈晓和

(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上海市 200433)

我国军民融合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研究

张姣芳,陈晓和

(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上海市 200433)

建设军民融合应急物流保障体系,既是国家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等突发性事件的重要保证,也是适应未来后勤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应急物流建设应借鉴美军的成功经验,创新军民融合应急物流实践模式(如统一规划、合作开发、人才培养一体化),加强信息资源平台建设、标准体系建设、法规体系建设和物资储备体系建设。

利益相关者;商业模式;创新动力;影响因素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自然环境不断恶化,各类自然灾害和突发性事件频发,如我国2003年的“非典”、2008年南方雨雪冰冻、汶川地震及2010年玉树地震和舟曲特大泥石流等。军队作为军事物流的主体,拥有强大的运输力量、专业化的操作人员,其物流保障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此外,现代战争是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物资消耗量巨大,后勤保障的难度、强度和规模都空前增大,仅仅依靠军队自身也很难完成,这就需要发挥地方力量,建立军队和地方一体化的后勤保障格局。2007年,中央军委颁发的《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纲要》,提出要构建“军民结合的军事物流体系”;十七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的重要思想,因此,建设军民融合应急物流保障体系,既是国家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等突发性事件的重要保证,也是适应未来后勤发展的必然要求。

军民融合物流(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Logistics)是把军事物流与更强大的社会物流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的物流运行实体。[1]应急物流(Emergency Logistics)是指以提供突发性自然灾害和公共事件等突发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应急物流的发展和军事物流息息相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军事物流就是一种特殊的应急物流,在战争时期尤为突出。[2]军民融合应急物流是军事物流领域研究的一个前沿课题,也是应急物流发展的最终趋势。我国应急物流建设起步较晚,军民融合物流体系的发展比较落后。美军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就开始探索军民结合之路,开展了许多军民兼容物流发展理论研究,并以其为指导,在增强军地物流保障能力方面采取了许多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在历次局部战争和国民经济建设中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一、美国军地一体化物流保障的成功经验

美军以先进的军事物流理论为指导,建立了完善的军民一体化物流保障体系,为其应急物流保障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后勤系统依靠其全球可视系统,实现了在储物资、周转物资和在运物资等的可视化,将自动识别技术、联合资源信息库、全球运输网络及决策支持系统等综合在一起,使物资供应和管理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大大提高了保障的有效性。[3]随着军事力量的不断增强和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美军物流保障社会化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其军地一体化物流保障程度已达较高水平。

1.美军非常重视军事物流理论研究,后勤保障实现了法制化和规范化。近年来,美军军事物流保障的新思想、新理论不断涌现,极大地丰富了物流保障理论。主要有“指挥物流”理论、“模块化”保障结构理论、“海上预置储备”理论、“精确后勤”理论、“聚焦后勤”理论等。同时,对近期几场局部战争的实践进行及时总结,积极探讨军民一体化物流保障的特点和规律。另外,美国还制定了一系列健全的法规,以保障地方民力更好地融入军事物流保障框架之中。如美国国会早先颁布的《国家安全法》、《战斗授权法》、《国防生产法》、《商船法》等,国防部和各军种颁布的指令和条例,如《联合动员计划》、《陆军动员计划》等,都对民力的利用和动员作了明确规定。美国国防部《商业公司部署指南》、《必不可少的商业公司服务在危机时期的延续性》、《动员计划和管理》等,具体而全面地规定了民力利用问题。[4]由于有了政策、法规和制度的保障,国内资源的巨大潜力就充分调动并发挥了出来。[5]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动员和租用了大量的国内外运输力量,运输公司既尽了国防义务,又能得到相应的商业利益,极大地调动了运输企业的积极性。

2.大力采用先进技术,加强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了资源保障可视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军用和民用的界限已经很难划定,军事技术也逐渐泛化。美军一直致力于利用信息技术提供军事装备的自我保障能力。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美国提出了全球资源可视系统的概念,该系统将自动识别技术、联合资源信息库、全球运输网络和决策支持系统综合在一起,无论军用物资处于采购、运输、仓储、使用的哪个环节,各级指挥人员都可以随时掌握其信息和状态。[6]这样,在紧急状态下,各级后勤便能随时了解作战进程,提前预测物资保障需求,并知道从何处调集所需保障力量,在需要的时间和地点准确提供所需物资,从而实现对“人员流”、“装备流”和“物资流”的全程跟踪,使物资的供应和管理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大大提高了应急物流保障的有效性。

3.完善的军民一体化物流标准体系,实现了军地物流的统一接轨。美军物流标准化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其物资编目系统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编目已经完全实现网络化,这是美军后勤真正实现物资可视、后勤数据准确及时交换和军事物流标准化的基础。实行标准化能够确保美国及其盟国装备的合作,确保多国后勤保障的有效性。美军和多国部队的合作越来越紧密,先进技术在世界范围内扩散,与它实行先进的标准化是分不开的。美军在建立军事物流标准体系时,就充分考虑了军地兼容问题,军用物资使用的外包装及装卸搬运设备等都采用与民用一致的标准,在租用非军用运输装备时,可以充分、合理地利用空间,保障运输的效率。实行军民兼容的标准化还可以提高采办效率,减轻政府对承包商进行监督和相应的管理负担,发挥承包商的灵活性,节省因物资供应商与承运商无法达成一致而造成的不必要花费。[7]基于军民兼容标准化和发达的信息交通网络,美军实现了军事物流与地方物流的统一接轨。

4.依靠社会化的运输保障方式获得强大的运输能力,提供了可靠的物流保障。交通运输是应急物流保障的中心环节,美军在加强自身运输力量建设的同时,非常重视依托地方运输力量。美军利用民间的陆、海、空运输力量,弥补军方投送力量的不足。目前美军50%以上的空运和85%以上的海运任务,都是由地方商业公司完成的。美国的商船队已被称为美国防部的“第二海军”。这种依靠社会化的运输保障方式,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缓解了本来就紧张的军队运输力量。在伊拉克战争中,为了加强军事交通运输保障,美军设有完善的便于统一组织筹划军事交通运输的领导机构。在总部一级设有专门的军事运输司令部,对陆军、海军及空军的运输业务实施指挥,是运输力量统一指挥系统的中枢。[8]为了维持一个坚强的地方后备航空队,美军还采取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如在地方商业公司为军方服务遭受损失时及时给予补偿,增强地方商业公司的积极性,以不断扩大和加强与地方公司的合作。美军通过综合运用军方、政府和地方的能力形成强大的运输保障力量。

二、我国军民融合应急物流保障体系建设目标

我国应急物流基础十分薄弱。当前,我国军民融合物流还缺乏系统、科学的理论指导,不仅在建设现状上落后于美军,在发展理念上也比较滞后。军地双方缺乏“大物流”观念,自成体系,各自为政,应急物流存在多头指挥、信息网络不顺畅、法规制度不健全、权责不明确等现象,尚未形成有效的应急机制。我们应借鉴美军成功的经验,完善我国军民融合应急物流体系建设。

1.加强理论研究,推动军民融合应急物流法规体系建设。军民融合应急物流保障体系的建设必须以科学、先进的理论作指导。军地物流在理论研究方面一直处于交替领先、相互学习和借鉴的状态。在战争时期,先进的思想和理论多产生于军队,而在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的和平时期,先进理论往往在地方物流中得到发展和完善。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军地物流在理论方面各具特色,存在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需要和基础,应通过军地物流部门联合研究、军企联合科研、军地协办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创新军民融合物流理论。[9]同时,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加强应急物流法规体系建设。应急物流中的法律机制是一种强制性的动员和保障机制,在危机发生时,政府有权依法征用民用物资和车辆等。[10]而我国目前的应急物流动员机制,主要还是依靠地方政府的行政职能和群众自发组织,而缺乏法律规范和约束。军民融合应急物流的保障应尽快实现法律化、制度化,使应急物流保障工作有法可依。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时,应明确在军地一体化物流建设中各级各部门的分工和职责权限,危机发生时的动员依据、实施办法和经费来源,军地物流物资采购、运输、储存等运作方式,确保应急物流朝着高效正规的方向发展,减少管理冲突等所引发的不确定性带来的各种风险。[11]

2.建立军民融合式应急物流指挥体系。目前,我国军地物流系统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缺乏统一的管理体制。军民融合应急物流保障体系要求军队和地方政府建立明确的指挥协同关系,以免造成多头指挥、责任不明等现象。对参与应急行动的非军事人员和军事人员要明确指挥协同方式,对各种资源进行有效协调和调用,根据需要紧急动员地方及军工企业生产应急物资等。按照军民兼容的要求,依托军队指挥网和地府政府网建立统一的指挥平台,集数据采集与传输、指挥控制与决策等功能为一体,把军队指挥系统和地方专业应急指挥系统有机结合,一方面高效发挥军内自上而下物流指挥机构的效能,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交通运输与民政等各部门的作用,形成军民融合的统一指挥体制,形成多种运输方式优势互补的应急物流保障网络。因为应急行动的复杂多变性,应急物流指挥体系还应当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采取集中指挥与分散指挥相结合,必要时可采取逐级指挥与越级指挥相结合,确保指挥系统的高效运转。

3.建立军民融合应急物流标准体系。建立军民融合式应急物流体系,必须实现物流标准融合。它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军地物流无缝连接的技术障碍,使各种物流要素在平时运转协调,应急时快速转换。这就需要由军地双方联合设立物流标准化领导机构,理顺物流标准化管理体制,共同研究和制定统一的军地物流技术标准,形成完整、科学的军民融合式物流技术标准体系。一是军地双方在基础设施技术方面统一标准,如在机场、港口、码头、仓库等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设时,应充分考虑军地物流对设施的共同要求以及平时和战时的不同需要,提高军地物流在设施上的融合度,实现军地物流设施标准的统一。二是在物流设备技术方面,除了军队专用设备外,通用设备的标准实现最大程度的军民融合。地方在设计物流设备时,不仅要考虑与现有军用物流设备的兼容,而且要考虑该物流设备的潜在军事用途,在需要时方便进行改造,以便用于军队物流。三是对于军队物流设备的设计,要优先使用民用技术规范和标准,对于军队专用的设备,可根据实际需要,通过有效组合,实现军地双方的有效对接。四是在确保军队信息安全的前提下,要实现军地物流信息的无障碍流动。[12]

4.建立军民融合式应急物流信息资源平台。应急物流信息平台是承担应急物流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交流与管理的存储和控制中心,是应急物流的神经中枢,贯穿于物流活动的整个过程,是应急物流各资源成功整合的关键。由于受传统观念和体制的束缚,我国民用物流与军事物流长期处于相互分割的状态,很难实现信息共享。军民融合的应急物流信息化体系要求在发生突发事件时,政府和军队能迅速成立应急指挥机构,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政府与军队的各种物流节点之间建成四通八达的信息网络系统,并建立统一标准的各种数据库,实现各种应急物资从供应源到最终用户流动的全部可视化,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应急物流指挥和调度系统,实现对物流运作体系的调度,同时还可以实现数据分析和辅助决策功能。军民融合应急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各种技术和管理问题,这就需要国家信息化建设主管部门、军事物流部门和地方物流企业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解决好军地物流信息网络的对接问题,确保在军事保密的前提下与地方信息交流畅通,实现军地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

5.加强军民融合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应急物资储备直接影响应急物流系统的反应速度和最终成效。目前我国应急物资储备主要依靠国家或军队的储备库,相对来讲渠道单一,品种单一,布局不合理。建立军民融合应急物资储备体系,进一步完善我国应急物流储备体系势在必行。首先,要做到布局合理。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储备的方向和地点上要合理,即储备的方向和地点要与突发事件的可能方向和地区相适应;二是在储备层次上要合理,要把握“一少、一多、一加大”的原则,即在战术层次上少储备,在战略层次上多储备,在战役层次上适当加大储备。其次,要建立储备布局和保障模式之间的均衡,实现集中储备与分散储备相结合,军队储备与社会储备相结合,在保障力量上实现军民融合。[13]再次,要做到储备结构和规模适度,储备物资既要满足局部战争的需要,也要应付突发性战争事件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的需要。在储备规模上不仅要考虑军事效益和经济效益,更要考虑社会效益,使储备资源在和平时期能够满足抢险救灾等紧急需求,在战时能够服务于战争,满足部队的保障需求。

6.融合军地运输体系,建立军民融合的运输保障机构。要统一规划交通基础设施,建立军民融合的运输保障机构,完善交通运输动员体系,用法律规范地方运输力量服务军事行动的约束力。包括运力的动员方针、政策、组织原则和动员程序都要有明确的规定,动员征用计划具有可靠性,满足不同规模应急物流保障的要求。军方所需运输技术要求能得到落实。对民用运输业者提出的军事运输要求,可以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程度的补偿,通过签订协约督促其在设计、制造、添置运输工具时就充分考虑军事运输的特殊需要,从而使民用运力具有快速转换为军事运输能力的技术性能,遇到有军事运输任务时,只要稍加改造就能较好地适应军事用途。

7.完善物流保障预案,为军民融合应急物流保障奠定基础。应急物流预案是开展物流动员及保障工作的依据。“应急物流”具有应急的特点,需要在平时就制定一套周密、完善的行动方案,使应急物流保障力量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有条不紊地组织活动,并能快速、及时地完成各项任务。军民融合应急物流预案应包括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准备。硬件方面主要包括应急物资储备、应急资金筹措等,软件方面主要包括人员培训、信息搜索及各种应急预案和措施的制定等。

在制定军民融合应急物流预案之前,应进行细致、全面的应急物流需求分析和评估。根据各种应急方案确定对物流保障的不同需求。一方面考虑应急部队物流保障力量的具体任务和实际需求,对物流保障规模进行论证,力求所制定的预案与铁路、公路、航空运输等预案相互配套。另一方面需要明确在哪些方面需要地方物流力量的支持,具体要求是什么,做到军队有预案,地方也有预案。地方政府行动预案和部队保障预案相互协调,各种预案之间相互衔接,并能够保障一种情况多种预案和一种预案多种准备,并且能够根据应急物流保障力量和装备的变化及物流设施的改善,及时补充、调整和完善预案,提高预案的适应性和有效性。[14]

四、我国军民融合应急物流体系目标实现模式建议

我国军民融合应急物流保障工作可谓任重而道远。要使我国军民融合应急物流保障体系的发展目标顺利实现,应不断以先进的理论进行指导,对我国军民融合应急物流实践模式进行创新。

1.实行统一规划和决策的实践模式。军民融合应急物流是一种新鲜事物,在建设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问题,因此,必须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上促进统一规划和决策。宏观层面主要是对国家整体物流发展的规划与设计,如国家相关法律制度的制定等。微观层面主要是对微观物流实体的规划与设计,如优化建设交通运输网络等。应深入研究军地物流系统的共同点和区别,既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又结合我国应急物流的实际,将军事目标和经济目标密切结合,保障军民融合应急物流体系目标的顺利实现。

2.军民融合应急物流科研合作开发模式。现代物流的发展需要先进的技术和装备,这些都依赖于有效的科研开发。应开展军地科研开发与合作,发挥整体优势,提高科研效益,形成军民融合应急物流服务保障能力的创新模式。一是建立军地合作协调机构,形成相应的协调机制,统筹规划和管理科研项目,有效整合军地物流科研技术、设备、人员等,促进部门资源优化配置。二是搭建军地合作平台,推动在关键技术创新、科研成果转化、技术互动和人才等方面的合作,促进科研体制改革和人才队伍建设。三是建立军地统一的工业基础,加强军地之间的技术交流。四是完善相关政策,激发军地物流科研部门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3.军民融合应急物流人才培养一体化模式。这是实现物流人才发展战略的有效模式。具体来说,军队院校可以跟地方院校联合办学,军队院校也可以直接从地方院校中选拔毕业生进行职业培训。另外,在军地师资力量、教材、考核等方面应加强合作,成果共享,减少重复建设。军地物流部门之间也可以联合进行科研开发,开展学术交流等活动,形成多方面、多层次共育物流人才的创新模式。

4.军民融合应急物流的应急保障模式。一是地方直接应急保障,军方支援。这种模式适用于规模和范围较小的紧急情况,如局部地区的旱灾、水灾、泥石流等。灾情发生时,以地方政府作为应急指挥机构,统一调配人员和物资,组织救援,并向军队请求必要的援助。二是军方直接应急保障,地方支援。这种模式适用于小规模的武装摩擦、部队平时训练等。由后勤部门向地方运输部门提出申请,以保障军队的应急需要。三是军地联合应急保障。这种模式应用范围最广,在发生大规模自然灾害、战争、突发性公共事件等情况时适用。在应急情况发生时,应迅速启动国家应急系统,由中央统一指挥,军地双方各物流部门协同运作,密切配合,实现国家资源的优化配置。

此外,在平时的军民融合式应急物流建设中,应完善机制,理顺关系,建立完善的应急物流平时、战时转换机制,制定国家、社会、军事应急物流平时、战时转换方案,理顺军民融合式应急物流体系中军队、政府和地方之间的关系,做到科学分工、相互协调,提高军民融合应急物流的保障能力和水平。

[1]曹景建,姜大立.基于CALS的军民融合物流信息体系构建研究[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8):32-34.

[2]姜玉宏,颜华,王丰.应急物流保障与军地物流一体化研究[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07(1):88-91.

[3]、[8]王丰,姜大立,杨西龙.现代军事物流[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380、369-371.

[4]阎绍川,姜磊,刘军杰.美军军事物流理论研究综述[J].物流科技,2009,32(7):128-129.

[5]罗朝晖,董鹏,李建民.美军物流社会化保障实践及其对我军的启示[J].物流技术,2005(9):190-193.

[6]王丰,姜大立,彭亮.军事物流学[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358-362.

[7]王丰,姜大立,甘明.信息化战争军事物流[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60.

[9]、[12]王宗喜,徐东.军事物流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24-130、119-120.

[10]宋传平,齐玉梅.美、俄、英、日军队应急物流构建启示[J].中国流通经济,2010(7):20-23.

[11]赵吉敏,刘长虹.军民融合式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研究[J].物流技术,2010,29(9):140-142.

[13]张伟.论多样化军事行动中的应急物流保障[J].物流技术,2009,28(1):143-147.

[14]王春刚,熊哲华,李勤真.以应急物流建设为依托促进军地物流一体化发展[J].物流科技,2009,32(8):86-87.

Study on the Emergency Logistics System of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ZHANG Jiao-fang and CHEN Xiao-he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Shanghai200433,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of the logistics support system is not only the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national emergency response to major natural disasters and other emergencies,but also the requirement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military logistics.U.S.military logistics system has taken a number of strategic initiatives to enhance the support capability of military logistics and has gained many successful experiences.China should learn the experience of U.S.military logistics and inaugurate the practice mode of integration of military and civilian emergency logistics to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emergency logistics system of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in China in terms of the platforms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tandards,regulations,material reserve system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emergency logistics;system

F259.2

A

1007-8266(2011)05-0043-05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效能比较研究”(项目编号:07AJY024)、上海财经大学“十一五”“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国防经济安全研究”(项目编号:07-211-3)和山西农业大学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山西特色农产品比较优势研究”(项目编号:2004043)的部分成果。

张姣芳(1970-),女,山西省新绛县人,山西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教师,上海财经大学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技术经济与管理;陈晓和(1954-),男,安徽省安庆市人,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防经济理论与政策。

林英泽

猜你喜欢

军民应急物流
多维深入复盘 促进应急抢险
完善应急指挥机制融嵌应急准备、响应、处置全周期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军民融合 新引擎
以太行之力 促军民共赢
让军民融合之花绚丽绽放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
基于低碳物流的公路运输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