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生产率仍是根本问题

2011-02-20周叔莲

中国流通经济 2011年5期
关键词:生产率流通经济效益

周叔莲

提高生产率仍是根本问题

周叔莲

20世纪90年代,在厦门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我认识了当时的北京物资学院院长张声书,从那时起开始关注《中国流通经济》杂志,并应约在上面发表过几篇文章。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经济学界是忽视甚至否认社会主义经济中的流通问题的。孙冶方因此在研究社会主义经济论时批判无流通论和自然经济论,强调研究流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提出了自己的流通理论。这是孙冶方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创新。《中国流通经济》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优秀传统。经济是由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部分共同构成的,流通和生产、分配、消费相互联系。《中国流通经济》从经济学的视角全面研究流通。多年来,杂志在我国流通经济理论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她又不仅仅只关注流通,而且关注生产、分配和消费,在推进改革和发展市场经济方面也作出了贡献。

在《中国流通经济》杂志出版发行200期之际,我首先表示祝贺。同时我把自己认为一个重要的、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提出来,供大家参考,向大家请教。

我认为,提高生产率仍是一个根本问题。具体一点讲,就是中国要努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是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问题。提高生产率也就是提高经济效益问题。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提高经济效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很多。例如,优化产业结构,改善人民生活,公平分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而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甚至根本性的要求就是提高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指标很多,归结起来可以说就是提高生产率,包括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土地生产率、能源资源生产率等各种要素的生产率(利用率),其综合表现就是全要素生产率。重视提高生产率,就是要重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问题的研究。我认为,现在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重视不够,研究不够。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首次作为方针和战略提出来的。全会提出,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到集约的转变,千方百计提高经济效益。当时提出两个根本转变,后来十七大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两个转变都包括了。十七大提出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也就是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2010年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并提出了五个“坚持”,包括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措施和任务。

十四届五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理论界曾掀起一个研究经济增长方式的热潮,取得了如下共识: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方式,关键是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当时刘国光、李京文主编的《中国的经济大转变》中指出:全要素生产率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经济集约程度,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判断,可以采用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来表示。

从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认识上和建设方针上是巨大进步,但前一个提法没有也不能取代后一个提法。有的同志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消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提法,我认为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如果取消经济增长方式的提法,将会导致对提高经济效益和提高生产率的忽视,也将难以全面完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一段时间以来,经济理论界不那么强调提高经济效益和提高生产率,这是不是因为比以往经济效益有了较大提高?但是应该看到,现在我国经济效益在很多方面并不理想,和先进水平差距很大,尤其是浪费现象十分普遍和严重。提高经济效益和生产率是需要长期努力完成的艰巨任务。因此决不能忽视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研究。

不论从当前还是从长远来说,提高生产率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国已面临着严重的能源资源约束,只有提高能源资源生产率(利用率),才能在同样的能源资源供给情况下有更快的经济发展速度。这是当前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条件。

我国正在步入中上等收入水平阶段,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陷入这个陷阱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总归是经济发展速度低迷,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保证达到一定经济发展速度,避免陷入陷阱的必要条件。提高生产率不仅对经济发展速度有重要影响,而且是优化产业结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要求。

提高生产率不仅意义重大,而且有很多问题有待研究。例如,我国生产率的现状及趋势如何?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提高生产率有些什么经验教训?再如,如何处理调整产业结构和提高生产率的关系?如何处理提高生产率和增加就业的关系?再如,如何做到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现在这些方面都有困难,尤其是遇到体制机制上的问题,要求深化改革。如何才能增加改革动力,积极稳妥地在各个领域深化改革?再如,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各自的内涵是什么?其相互关系如何?从历史看,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方式的物质基础,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情况又会有很大差别,它们各自决定于哪些因素?如何使我国生产率的提高促使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顺利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永续发展?再如,如何测量全要素生产率,如何比较各国的全要素生产率?都是有待研究的问题。这些也都说明研究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最后,祝《中国流通经济》越办越好,为推动我国经济科学创新和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著名经济学家。

猜你喜欢

生产率流通经济效益
中国城市土地生产率TOP30
富“鳜”逼人!标鳜最高38元/斤,订单去到39元/斤,流通商疯狂抢订!这条鱼成“抢手货”
造价人员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中如何发挥积极作用
合理控制工程造价提高经济效益的探讨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跟踪导练(三)4
休闲产业的经济效益分析
外资来源地与企业生产率
外资来源地与企业生产率
园林绿化工程的经济效益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