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流通经济理论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国流通经济》出版二百期纪念
2011-02-20陈建中
陈建中
(北京物资学院,北京市 101149)
推动流通经济理论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中国流通经济》出版二百期纪念
陈建中
(北京物资学院,北京市 101149)
我国出版体制改革已经进入关键时期,学术期刊要适应形势发展与市场需要,深入推进期刊改革。必须转变传统的办刊理念,即转变传统的被动的政治宣传为主动的舆论引导;转变传统的“等米下锅”办刊模式为积极主动的“找米下锅”办刊模式;转变传统的“输血功能”为现在的“造血功能”经营理念;转变过去“研究推动刊物”为现在的“刊物引领研究”的理念。专业学术理论刊物要成为该学科理论创新的领头羊、火车头、助推器,引领和推动本学科的学术理论创新:一是把握时代脉搏,站在学术前沿,以发布最新成果的领先地位与龙头刊物推动理论创新;二是紧扣最新动态,搞好选题策划,凝聚学科研究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引领学术研究;三是建立创新平台,举办流通论坛,就一些专题问题为作者提供自由讨论、自由交流和探索的园地来推动理论发展。
学术期刊;流通理论创新;发展方式转变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从1987年创刊,到2011年5月,中国流通经济杂志已走过25年历程,出版发行200期。中国流通经济杂志的创刊,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计划经济时代,是生产决定流通,因此“重生产、轻流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流通引导生产,流通决定生产。正是在这种时代的呼唤中,中国流通经济杂志诞生了,她与中国经济改革同呼吸、共命运。她既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又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者,同时还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记录者。回顾中国流通经济发展历程,她记录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历史步伐,也为我国流通经济理论研究和流通体制改革提供了一个创新平台。
一、坚持社会主义办刊方向,把握舆论导向,做到守土有责
中国流通经济杂志创刊25年来,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刊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一方面要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做到守土有责,其根本任务就是宣传党的思想路线与方针政策;另一方面,又要鼓励学术争鸣与理论创新,提倡理论研究要坚持实事求是与客观公正的历史态度。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加强学术文化交流,为改革开放建言献策,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首先,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改变过去那种被动的政治宣传为主动的舆论引导。即改变过去脱离社情民意和群众思想实际,仅仅为了完成政治任务而图解中央政策的空洞的宣传说教,结合当前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如新自由主义思潮、贫富差距问题、就业问题、物价上涨问题等,积极主动地进行舆论引导,了解社情民意,结合群众的思想实际和社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分析、疏导,积极主动地引领社会思潮,把握舆论导向,而不是消极被动地当消防员或事后诸葛亮,到处灭火和宣传解释。只有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引领社会思潮,才能化解矛盾,树立社会正气,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
其次,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刊方向,努力把刊物办成宣传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的阵地。一个时期以来,一些人在网络及各种媒体上宣扬“学术自由”等新自由主义思潮,主张指导思想多元化,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有的鼓吹西方的民主自由,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等,不少报刊缺乏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责任感,把关不严,发表了一些违反四项基本原则,违反党的方针政策的错误观点的文章。中国流通经济坚持坚定的政治立场,能从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社会主义办刊方向与正确的舆论导向,做到守土有责。杂志总编与全体编辑时刻牢记舆论导向是个严肃的政治问题,毛泽东、邓小平等党的几代领导人都强调政治家办报办刊,特别是总编辑作为一个刊物的首席编辑、第一小提琴手、第一责任人,其主要职责就是要严把政治关、学术质量关、编校质量关。虽然说“学术研究无禁区”,但我们党又坚持“理论宣传有纪律”,能发表什么文章,不能发表什么文章,这是原则问题。有的作者提出“文责自负”,而一些带有政治倾向性的文章一旦发表,其造成的严重社会影响并非是作者能负得起的。学术研究不是猎奇,也不能追求轰动效应,所以在审稿过程中首先要严把政治关。遇到有政治观点错误的文章,坚持原则,坚决不发,严把学术质量与编校质量关。
再次,关于一些涉及国家政治、经济、商业、科技机密或者技术性的问题,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出版政策法规,予以恰当处理。例如,2002年4月,北京市一位主要领导同志《在加快推进北京市流通现代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谈到北京市食品安全问题时曾点名批评了一些食品企业。全文在《中国流通经济》发表时,总编辑认为领导在工作讲话中点名批评一些企业是正常的,但要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则要慎重,以免造成国际政治影响和法律侵权问题,主张删去企业名字,并得到领导赞同。2002年11月国家信息中心一位研究人员在一篇文章中公布了大量国家未公布的财政、金融、科技、商业统计数据,该同志以资料详实要求尽快发表。总编认为在国家统计局未公开公布这些数据前,这涉及国家政治、经济、科技及商业机密,学术研究应以国家公布数据为准,而不应抢“新闻”,并决定该稿缓发。总之,杂志能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严格把关,做到守土有责,坚持社会主义办刊方向,因此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无论是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还是面对指导思想多元化等新自由主义思潮,都能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充分认识报刊出版所肩负的重要责任,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在事关政治方向和原则问题上,旗帜鲜明,立场坚定,真正把刊物办成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
二、坚持改革创新,加强科学管理,不断提高刊物质量
当前我国出版体制改革已进入关键时期,出版市场化已是大势所趋。学术期刊如何适应形势发展和市场需要,进一步推进期刊改革,是每个学术期刊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国流通经济杂志自创刊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始终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文化体制改革相伴随,坚持改革创新,试图探索一条新时期学术期刊发展道路。
1.坚持开放的办刊方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是“等米下锅”,来什么稿发什么稿。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找米下锅”。在期刊林立、竞争激烈的今天,编辑工作也要走向市场,所谓“找米下锅”,就是要积极主动地搞好选题策划,了解当前本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和前沿问题,积极主动地与重点作者和科研人员联系,了解他们的最新研究动向和研究成果,主动地向他们组稿约稿,也要根据当前改革开放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制定选题策划与规划,使刊物紧扣时代脉搏,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2]此外,坚持开放办刊方针,还要积极与一些学术团体加强联系或合作办刊。2001年以来,杂志首先与中国市场学会(国家一级学会)商谈,借船出海,使杂志成为该学会会刊。同时,加强了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北京开达经济学家咨询中心以及全国80多所经济院校的联系与合作,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特别是人才优势,既保证了刊物有充足的高质量的稿源,也大大提升了刊物的地位,进一步扩大了刊物的影响。
2.突出刊物特色,坚持理论创新,不断提高刊物质量。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一直是“重生产、轻流通”。而市场经济是流通引导生产。根据杂志的学科领域和专业范围,要突出刊物的特色,就是要把加强流通理论创新,推动流通体制改革,实现我国流通现代化作为刊物的特色和目标,逐步形成以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为特色的刊物个性与特点。邹韬奋先生认为:“没有个性或特色的刊物,生存已成问题,发展更没有希望了。”根据教育部“名栏名刊工程”,杂志把“现代物流”、“流通现代化”、“绿色流通”作为重点栏目建设,同时也注意加强了“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市场分析”、“采购管理”、“市场营销”、“流通法学”等栏目的建设,既要保持纯学术刊物的高雅品位,又要逐步形成自己的编辑个性与风格:庄重、平和、流畅、深远、客观、公正等,把杂志办成特色鲜明、品位高雅的纯学术刊物。
3.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作者队伍。人力资源是期刊的第一资源。不论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还是企业的竞争,说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学术期刊也不例外。加强作者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作者队伍,是刊物有充足的高质量的稿源的有力保证。俗话说,“人气旺才能事业兴”。一个学术理论刊物,只有将本学科的著名学者凝聚起来,得到他们的肯定与支持,促使他们把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源源不断地投寄给刊物,保证刊物有充足的稿源,不断地推出高水平的精品文章,才能确立刊物在本学科的龙头地位,也才能得到学界认可,引领本学科的学术理论创新。[3]近十年来,杂志与一批部委领导和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取得联系,陆续编发了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刘淇,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昌智,原副委员长成思危、蒋正华,全国政协副主席杜青林,原物资部部长柳随年,原内贸部部长张皓若以及俞晓松、陆江、张志刚、谢旭人、周伯华等领导的文章,编发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蒙代尔、埃德蒙·菲尔普斯、爱德华·普雷斯科特、埃里克·马斯金以及田村正纪、马克西姆采夫、斯旺森等国际著名经济学家的文章,也编发了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刘国光、厉以宁、王梦奎、吴敬琏、宋涛、萧灼基、张卓元、周叔莲、徐寿波、李京文、林毅夫、高尚全、吴树青、谷书堂、乌家培、刘诗白、何炼成、卫兴华、何伟、晓亮、王珏、赵海宽、戴园晨、吴念鲁、杨启先、万典武、茅于轼等的论文,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极大地提高了刊物的知名度。
4.加强经营管理,树立市场意识,不断提高刊物的经济效益。我国高校与科研院所主办的学术刊物,其经费来源主要靠国家财政拨款,大多数刊物都难以为继甚至赔钱。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输血功能”为现在的“造血功能”的经营理念。计划经济时期,期刊主要靠国家财政拨款即“输血”来维持生存。近年来,尽管期刊改革经历了“事业编制、企业管理”以及“转企改制”等转变过程,但不少期刊仍然享受着财政补贴等政策。当前出版业“转企改制”,期刊也面临彻底的转型。不少期刊要彻底走向市场,自负盈亏,包括学术理论刊物,也面临严峻考验。期刊总编要树立市场意识,改变过去那种“等、靠、要”的思想观念,树立市场意识,加强经营管理,变过去的“输血功能”为现在的“造血功能”,缩短“断乳期”的阵痛,转变经营管理理念。[4]中国流通经济杂志近年来加强了广告经营管理,广告效益明显增强。
5.坚持学术期刊编辑必须学者化和专家办刊的方向。一流的刊物,需要一流的编辑。这就要求不断加强编辑队伍建设,提高编辑人员业务素质与科学素养。“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高端学术刊物要求编辑既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又要精通编辑业务。没有学术专业基础,必然缺乏学术眼光、学术气魄、学术品位;不精通编辑业务,必然缺乏编辑敏感、编辑视野、编辑艺术,自然就选不出好文章。专业学术理论刊物的编辑,只有学者化,成为该学科的行家里手甚至学养深厚的大学者,才能慧眼识珠,编出精品文章,也才能高屋建瓴,指引和推动本学科的学术理论创新。[5]
6.贯彻双百方针,提倡学术争鸣,发扬学术民主,鼓励理论创新。要坚持以质取稿的原则,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尊重名家但不唯名家,善于发现人才,推出新作,努力为小人物鸣锣开道。一个高水平的学术理论刊物,要引领学术理论创新,必然要能够兼容并蓄而不囿于门户之见,只有海纳百川,集百家之言,才能推陈出新,引领学术创新。[6]如何做到以质取稿,我们在审稿选稿实践中确定了4个标准:一是作者提出了别人没有提出过的独创性的新理论、新观点,目前这类稿件少之又少,可以确定为一类稿件,作者的独创性理论犹如开掘了一个新的泉井,我们称之为掘井者;二是对原有理论有丰富、有发展的稿件,因为作者对原有理论进行了修正或补充,为二类稿件,我们称之为淘井者;三是文章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或研究方法,为三类稿件;四是通过社会调查和市场调研,提供了大量新的数据或新的事实材料,能够为理论研究人员提供事实材料和具体数据,为四类稿件。以上标准为编辑选稿提供了科学的客观尺度和选择依据。
7.加强科学管理,建立科学规范的长效管理机制。近十年来,杂志社加大改革力度,加强科学管理,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如《中国流通经济杂志职责范围》、《中国流通经济杂志职业道德准则》、《期刊总编岗位职责》、《期刊副总编岗位职责》、《期刊编辑部主任岗位职责》、《中国流通经济杂志办公室岗位职责》、《编辑岗位职责》、《出版工作岗位职责》、《发行工作岗位职责》、《广告部岗位职责》、《中国流通经济杂志管理条例》、《中国流通经济杂志社考核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并先后颁布实施,使管理工作逐渐走向科学化与规范化。同时,进一步加强编排规范化管理,逐步与国际接轨,加快期刊数字化建设,除出版光盘版外,还与中国知网、龙源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等加强合作,加快期刊网络数字化建设。
8.树精品意识,创名优刊物。根据教育部正在实施的名刊工程,自2003年以来,杂志社制定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与发展规划。第一步,苦练内功,加强管理,实施编排规范化,达到与国际接轨,不断提高刊物质量;第二步,科学决策,准确定位,坚持开放办刊方针,加强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搞好两个队伍建设(作者队伍与编辑队伍),使刊物成为品牌;第三步,树精品意识,创一流刊物,实施名刊工程,建立科学规范的长效管理机制,争取把刊物办成名牌刊物。现《中国流通经济》杂志第一步、第二步已经实现,第三步正在实施,并一步步地朝着既定目标前进。近年来,杂志连续多次被评为北京市一级期刊,被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评为全国百强社科学报,2009年被评为中国北方(11省市)优秀期刊,2010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社科期刊和北京市高校社科学术名刊,其“现代物流”栏目被评为全国高校学术期刊特色栏目、北京市高校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名栏。杂志现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经济类)、“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并连续10年排在物资流通学科第一名,发行美、英、法、德、俄、意、日、加、韩、新等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并成为中国流通领域的龙头刊物。
三、坚持学术理论刊物要引领学术理论研究的理念,推动全国流通理论研究,为实现中国流通现代化作出贡献
长期以来,学术期刊界似乎形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办刊理念,即学术刊物仅仅是为该学科的研究成果提供一个发表的园地和平台。其实,一个高水平的学术理论刊物,更重要的是要成为该学科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的引擎和领跑者,也就是说,专业性学术理论刊物要引领本学科的学术理论研究,成为该学科科技创新与理论创新的领头羊、火车头、助推器,是该学科学术研究的一面旗帜,引领和推动本学科的学术理论创新,引领和推动社会思潮和科技发展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这是一个学术理论刊物最神圣的历史使命。
如何引领该学科的学术理论研究,中国流通经济杂志主要抓了以下几点:
1.把握时代脉搏,站在学术理论研究的前沿。
学术理论刊物要引领本学科学术理论研究,必须站在时代的潮头,把握时代的脉搏,对本学科学术理论研究的前沿和最新研究成果、最新研究动态有深入的了解,包括本学科的领军人物们正在研究什么、研究进展到何种程度,本学科研究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有哪些等等,并且及时跟踪研究进展情况,及时将最新成果刊登出来或公布于众,保持刊物在该领域甚至在世界范围内刊发最新和最高成果的领先地位、权威地位,成为推动该学科学术理论研究的助推器和龙头刊物。
2.紧扣最新动态,搞好选题策划。选题策划是高端学术理论刊物引领学术理论研究的利器,也是现代科学研究对学术刊物提出的新要求。过去计划经济时代那种“等米下锅”的办刊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这种模式的特点是“研究推动刊物”,而不是“刊物引领研究”,其最大弊端是刊物发表的文章散、滥、差,因为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研究选题,如果刊物没有选题规划,只靠自然来稿,来什么稿发什么稿,必然会出现选题过于分散、选题过多过滥、质量参差不齐等现象。由于自然来稿带有盲目性,很难使刊物形成重点和核心竞争力。刊物只有紧扣学科最新动态,站在学科前沿,搞好选题策划与规划,才能避免被动性,增强主动性;克服盲目性,提高计划性;消除散、滥、差现象,形成合力,突出重点,提高质量,增强核心竞争力。
3.建立创新平台,举办流通论坛。要引领该学科领域的学术理论研究,必须搭建创新平台,给学者们一个自由讨论、自由交流的园地。国外学术研究机构及学术期刊常常组织学术沙龙,或形成不同学术流派,或举办学术论坛或年会,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学界同仁就某一专题或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成为推动学科发展的引擎。[7]针对当前中国经济运行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生产成本较低,而流通(交易)成本很高,流通体制改革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中国流通经济杂志从2007年~2010年发起并参与组织举办了四届“中国北京流通现代化论坛”,为推动我国流通体制改革提供更多更好的建设性意见与建议。
2007年4月6日至8日在北京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北京流通现代化论坛”。这次论坛的主题是:加强我国流通经济理论研究,发挥流通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先导作用,发展社会化大流通,推动中国流通现代化,实现流通产业跨越式发展。发展现代流通业,提高企业竞争力,降低流通成本,不仅关系到中国流通业本身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而且关系到中国经济整体发展的重大问题。举办论坛,就是要为官、产、学、研各方面提供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为我国流通现代化提供更多更好的建设性意见。同时举办论坛对于提高我国流通经济理论研究和学科发展也是一个有力推动。大会主要就现代物流、现代商业、流通现代化、绿色流通、流通产业发展、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陈锦华、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京文等致信祝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历以宁、张卓元,中国市场学会会长俞晓松,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陆江,中国市场学会理事长高铁生,中国期刊协会会长石峰等为大会题辞。与会代表有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务院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务院国资委、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市场学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首都经贸大学、上海大学、上海水产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南开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等全国60多所大学的知名学者和专家,还有来自美、俄、澳、日、韩等国的专家学者共300余人汇聚一堂,就共同关心的流通经济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为我国流通现代化建言献策。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十多家媒体对大会进行了报道,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008年5月10日,召开了第二届“中国北京流通现代化论坛”。这次论坛的主题是:国际物流与采购。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原国家经贸委副主任、中国市场学会会长俞晓松,中国市场学会理事长高铁生,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崔忠付出席并讲话。来自中、日、法、德等国经济界、学术界、企业界的代表200余人就共同关心的流通现代化、现代物流、采购管理、供应链管理等问题及相关理论、政策与实务进行了深入探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主流媒体都对大会进行了报道,有力推动了我国流通现代化建设。
2009年5月16日,召开了第三届“中国北京流通现代化论坛”。这次论坛的主题是:物流产业振兴战略。来自中、俄、韩等国物流领域的专家学者300余人出席了论坛。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陆江,中国市场学会会长俞晓松、理事长高铁生,俄罗斯驻华商务总代表齐普拉科夫,韩国平泽大学校长赵基兴等出席大会并发表讲话。人民日报、新华网、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北京电视台等十多家媒体记者出席大会并进行了报道,有力推动了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提高了杂志在全国流通和物流领域的影响力。
2010年10月17日,召开了第四届“中国北京流通现代化论坛”。这次论坛的主题是:搞活流通,扩大内需,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来自中、日等国流通与物流领域的专家学者300余人出席了论坛。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昌智,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等发来贺信,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厉以宁,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刘国光,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何黎明,中国市场学会理事长高铁生,著名经济学家张卓元、周叔莲、丁俊发、王之泰,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寿波,日本物流学会副会长丹下博文,日本流通经济大学原校长野尻俊明等出席大会并发表讲话。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新华网、人民网等十多家媒体记者出席大会并进行了报道。
学术期刊举办论坛有几点好处:一是凝聚了一批国内外物流与流通领域的专家学者,为他们搭建了一个学术交流平台,把大批本学科的科研人才团结在一起,形成学科人才优势,也形成了较稳定的作者队伍。二是凝练了本学科学术研究的热点难点问题,每次论坛一个主题,推动本学科学术研究,就像一面旗帜,引领本学科的学术研究,推动物流与流通学科发展。三是凝结了一批最新研究成果,每次论坛都汇集了大批优秀研究论文,为本刊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质量稿源。四是有利于推动北京物资学院重点学科建设。北京物资学院是全国最早开设物流专业的院校之一,而且学校的目标定位是以物流与流通学科为特色,创建高水平、特色型大学。中国流通经济杂志是物资学院主办的唯一一份学术刊物,举办论坛,以此为平台,可以扩大我校的学科影响力,争取在全国努力形成一个以杂志与论坛为核心的物流与流通研究中心。五是有利于培养我校的青年科研人才。通过参加论坛活动,促进我校科研人员特别是青年科研人才与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学术对话,不断提高我校的教学与科研水平。总之,我们希望把“中国北京流通现代化论坛”坚持办下去,办成品牌,每年突出一个主题,以引领和推动我国流通现代化发展进程。[8]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25年来,中国流通经济杂志由一棵幼芽长成了大树,这中间既倾注了我们无数的心血与汗水,也凝聚了作者的智慧与创造,同时也体现了广大读者的关爱与支持。感谢作者,是你们将高质量的稿件提供给我们;感谢读者,是你们的厚爱支撑着我们。没有你们,我们走不到今天,也难以走向明天!
[1]、[2]、[3]、[4]、[5]、[6]、[7]、[8]陈建中.坚持学术理论刊物要引领学术理论研究的新理念[J].中国出版,2008(12).
Break New Ground in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Circulation Economy and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For the Two Hundredth Issue of China Business and Market
CHEN Jian-zhong
(Beijing Wuzi University,Beijing101149,China)
The institutional reform in China’s publishing industry is in the crucial time,the academic journals should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and market requirement and further promote reform in the journals.We should change the traditional perspectives to manage the journals.Hence,we should transform from passive way of political propaganda to active guidance of the media;from the traditional mode of“waiting”to the positive mode of“exploring”;from “receptive”operation to“productive”operation;from“research pushing journal”to“journal leading research”.In order to lead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in a certain discipline,professional academic journals should lead and promote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in this discipline.Firstly,we should keep up with the times and issue the up-to-date journals;secondly,we should keep to the current issues,choose the hot,focused and difficult issues and lead the academic research;thirdly,we should create a platform for innovation and hold the forum on circulation to provide the authors with a place for free discussion,communication and discovery on some topics to promote the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academic journal;theoretical innovation in circulation;the transformation of development pattern
F252
A
1007-8266(2011)05-0008-06
陈建中(1953-),男,山西省万荣县人,北京物资学院教授,中国流通经济杂志总编辑,编审,中国市场学会理事,北京开达经济学家咨询中心理事,1993年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7年被评为“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流通经济。
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