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本研习 ”:感知 体验 感悟——苏教版语文“文本研习”教学方式浅谈

2011-02-19曹维明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1年8期
关键词:研习教学方式文本

■曹维明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受限于传统教学观念,高中语文教学往往重视知识传授,习惯于支离破碎的分析和现成结论的灌输;轻视教学对话,轻视与文本交流,轻视“探讨”和“体验”。因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变革教学与学习方式作为一个重要目标。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构建了三种教学方式: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这三种方式的创设,不仅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突出了实践性,提高了语文学习的效率,而且使《课标》的理念在教材中得到落实,真正促成教师教学方式的提升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本文就“文本研习”这一教学方式的实施原则和策略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文本研习”释义

所谓“文本研习”,即指对文章的研究与学习。在文本研习中,文本是第一位的,文本本身是客观存在的。面对实际的文本,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感知文本,进而从其已知中揭示未知,指出他们感觉和理解上的盲点,将已知转化为未知。在这样的体验之后,揭示深刻的内涵,让学生感悟文本的艺术奥妙。这种“文本研习”的过程不仅适用于现当代作品,对文言文也一样。

二、“文本研习”的诉求

“文本研习”提供的是经典性的阅读文本,在文本研习的过程中创设相应的阅读对话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阅读对话,表达交流阅读的感受和思考,侧重于提高学生解读文本、鉴赏作品的能力。“文本研习”实际上是实现教师、文本、学生三者之间平等对话的一种对话过程,是教与学双方共同完成的。所以,文本研习的结果既可以是教师的,也可以是学生的。“文本研习”的主要任务就是文本的解读。即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从思想感情,语言运用,行文技巧等方面解读文章。“文本研习”既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继承性,更有创造性。

首先,“文本研习”的目标更明确、集中、清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内容层面:即文本所传达的思想以及所要表达的感情。 (1)文本所传达的最本质的思想内涵。这些作品思想哲理性强。 (2)文本透露的最感人的情感特质。这些作品情感比较丰富。这两点中间的“思想与情感”往往不可分解。

2.形式层面:包括字、词、句、段、篇及其结构形式与表现形式等。 (1)掌握字词运用和分析句段的表达形式与作用 (着眼于知识形式)。 (2)鉴赏作品艺术性 (着眼于表现形式与艺术手法)。

其次,“文本研习”既是教学方式,更是学习方式。要把立足点放在语言文字上,通过阅读课文品味语言,感受专题的人文内涵,感受作品的趣味,从而提高审美修养。唯有如此才是真正的语文,精彩的语文。

三、“文本研习”的实施策略

1.感知文本——走近语言的风景,解读文字情味

叶圣陶说过:“审慎的作家写作,往往斟酌又斟酌,修改又修改,一句一字都不肯随便。无非要找到一些语言文字,意义和情味同他的旨趣恰相贴合,使他的作品真能表达他的旨趣……所以文字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作家用语言描绘生活的色彩,用语言奏响生活的韵律,用语言渲染生活的情感,并用各种艺术手法描绘出世间万象来表情达意。在“文本研习”过程中,教师只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词语的含义,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不同的句型、语调以及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通过对文本的感知、把握,才能使学生在领略语言中受到熏陶,得到人生意义的启迪。

史铁生《我与地坛》一文的第一部分着重写地坛,着重分析地坛给“我”的启迪;第二部分写母亲,着重写母亲对“我”的影响、激励和生存启迪。文本的思想内容是作者对人生苦难和生命意义的思考。要理解这一核心意义,我们在文本研习时必须抓住文本的语言和形象,让学生找出描写地坛景物的句子和揭示作者心理变化、思想情感深化的段落,阐释其意义,分析其作用。例如:“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重点思考三个问题: (1)本句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有什么效果? (2)语序可不可以重新调整一下,如改为“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剥蚀了”? (3)“浮夸”“炫耀”等词语可否删去?

这些精辟、含意深刻甚至意境深远的词句,仅仅从表象理解为“用得好”是远远不够的,更要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感知,体会出好在哪里,妙在何处。文本研习时,教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在初步把握文本教材的精神实质的基础上,结合文本作适当的启发,让学生把眼光放在揣摩文字情趣、玩味作品意义上。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文本研习就能使学生真正走进课文,感知文本的艺术魅力。

2.体验情感——触摸文学形象,涵泳人生况味

作品中,作家往往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形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生活图画来反映现实生活,并以鲜明的形象及其所表现的感情力量来感染人、教育人。因此,教师应引领学生走进文字的背后,去感受那隐于文字背后鲜明的形象,进而触摸作者及文本的灵魂和内在意韵,引导学生在分析、欣赏人物形象中获得感染,使学生感情与作家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陶冶情操,得到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还是以《我与地坛》为例说明。文章第二部分主要内容是写母亲。史铁生给母亲出了个难题:面对自己生与死的抉择,作者的母亲在心路上经历了痛苦的历程。“哀莫大于心死”倒也罢了,关键是“痛莫大于心不死”。这是多么令人动容的事!儿子的不幸遭遇带给母亲深深的伤痛,母亲的过早去世也留给儿子真切的苦痛。

面对这样的苦痛,老师引导学生找出母亲态度变化的内容,揣摩并描述母亲寻找儿子时的心理,想象母亲此时的形象 (神态、动作、心理等),进而让学生展开想象后的文字描述:你想对史铁生的母亲说什么?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如果有,你想对自己的母亲说什么?这种问题要求学生不仅要了解人物当时的思想,更要与之产生共鸣,用心去体验此情此景下独特的情感意味。

3.感悟意义——探究深刻内涵,敲响灵魂强音

“文本研习”最重要的目标是感悟文本蕴涵的感情,也就是宣泄自身对于课文主旨、思想、意蕴的情感体验,把自己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化为一种难以言传的情感力量。

笔者在教授《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时,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作品的价值意义,把作品放在“直面人生”主题内核的思考上,尝试分三步解读文本:一是了解刘和珍等人生存的环境,即“非人间”。通过背景介绍,引导学生体会非人间社会的特点。二是启发学生思考: (1)面对这样的生存环境,对个体生命来说,庸人这种表现可不可以?你怎么看待庸人的表现? (2)个体汇集成群体,从“中国人”群体生命而言,这样的发展后果是什么? (3)作者对“真的猛士”的斗争方式提出了哪些独到的思考?最后,让学生就目前世界上种族矛盾、地区争夺所引发的战争等作深入的探讨,从而让学生受到情感的洗礼。所以,深刻理解文本,是“文本研习”追求的目标。理解文本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是文本研习的核心意义所在。

文本研习还处于不断深入的阶段,本文只是做了一点尝试和思考。其实,语文教学呈现方式的多样化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是语文教育科学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文本研习”基础上引发对苏教版其他两种语文教学方式的研究,在改变师生的思维方式与态度,调整师生教学活动的整体结构,促使教学活动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等方面都会产生巨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研习教学方式文本
师生共生研习 点燃课堂活力
导读课重在框架搭建——任玲老师《堂吉诃德》整本书导读课研习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研习新媒体:从被动适应到主动拥抱
吴家麟先生是我研习宪法学遵从的楷模
高中数学高效教学方式与方法优选例谈
高中化学教学方式探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