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使诗歌鉴赏出彩的答题策略

2011-02-19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港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1年8期
关键词:答题意象题目

■王 丹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港中学)

诗歌鉴赏已成为我市中考语文的一道常见题型,笔者分析了近几年的中考诗歌鉴赏题目的命题趋势:1.考查的形式主要是主观题;2.诗歌鉴赏题在命题及答题上呈开放型,但这种开放性不可能是完全开放的,它必须是“带着镣铐跳舞”,即在放开手脚的同时对试题加以必要的限制,答题切入点不宜太大,只能聚焦于诗中最为出彩之点,就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某一方面加以设问。有些同学没有掌握好答题要领,往往答非所问或不知所问,造成失分。如何鉴赏诗歌既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本人从平时教学中积累了一些自己的做法,拟从以下角度入手做题。

一、读标题

标题之于诗,如同眼睛之于人。诗歌的题目往往会表明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解题时可以根据诗题提供的信息,较为准确地理解诗歌。有些题目本身就具提示性:例如不同类型诗歌在题目上的用词各有自己的特点,像送别诗的题目往往有“赠、别、送”等字眼,如高适的《别董大》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在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如果了解了这些特点,也就基本上把握了诗歌的思想内容或者诗歌的主题,为鉴赏领悟全诗打开了一扇大门。

二、知作者

一般考试出题选取诗文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诗作,审视一下作者,回忆作者所生活的时代、个人的经历,回想诗人的作品风格,特别是教材中涉及的诗文大家,比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苏轼的旷达豪迈、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轻健俊爽、王维的诗画一体、高适的悲壮苍凉等,这些对我们准确理解诗歌将会有很大帮助。如陶渊明曾做过几年小吏,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不仕,徜徉于山水之间,可以说田园生活是他诗作的重要题材,因此后人称他为“田园诗人”。综观陶渊明的田园诗,随处可见他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有了对陶渊明其人的了解,我们不难了解他的诗作。

三、析意象

意象包括“意”和“象”两个方面。 “意”指诗歌中的思想感情,“象”指诗歌中人和物的形象。所以,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作者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指导学生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重要因素。例如:王之涣《登鹳雀楼》仅仅二十字的千古绝唱中,粗线条地描绘了落日、晚山、黄河、大海等意象,显示出登高远眺的特点。既有落日近山的奇异风光,又有千里黄河归大海的壮丽景象,甚至还有滔滔黄河水的声响,不仅可以使人们看到一幅登楼远眺的、无限广阔的艺术图画,而且能够有力地激发人们“更上一层楼”的思想愿望,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有些意象由于在诗歌中被反复使用,甚至积淀了一定的文化内涵。所以,抓住这些意象,领悟其文化含义,就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诗歌表现的主观情思,如“月亮”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往往与思乡怀亲相关。

四、品意境

诗人在描绘客观景物时,往往将主观感情融于其中,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这样的艺术境界称为意境。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王国维语),都是说在诗歌中,景物描写中往往含有诗人主观的感情。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从而达到融合无间的状态。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选取了早春最有代表性的景物——小雨中的草色。小雨滋润大地,小草萌动生机。“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是全诗最为精彩的一句。作者如同画家设色作画,草因雨而绿,但初始时不是惹眼的一片碧绿,而是若隐若现,似有似无。那满城的烟柳,景色也很迷人,但总比不上大地回春的淡远草色,人们怎能不珍惜早春这一最美好的时光?

五、定情感

诗人总是通过诗歌的意象,意境的描绘来表达一定的情感,或忧国伤时、或建功报国、或思乡怀人、或生活杂感、或长亭送别等,在答题时要注意判断清楚。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由一系列单个的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组合起来。单从这首诗来看,全是对客观景物的具体描写,字面上一点也没有透露出对友人的态度。但从那烟花三月,黄鹤楼头的美好景色中,已透露出对友人的祝福;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将送别之情表达得真切而深挚。这首诗表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六、评技巧

一首诗写得好坏,与它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三个方面去分析。诗歌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涉及的修辞手法主要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对比”等。表现手法主要有象征、烘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卒章显志、动静结合等。学生对这些手法都应了解,以便在鉴赏时得心应手。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最后两句以小草比喻游子,以春天的阳光来比喻慈母的恩惠,通俗形象,寄托了游子炽烈的情怀。

经过一定的鉴赏训练之后,学生对于一首诗歌,往往会有独到的见解和感悟。但是,一旦述诸语言,学生的思维往往大打折扣,写出的鉴赏文字缺乏逻辑性、条理性,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成为思想表达的瓶颈。因此,在答题时要紧扣题目,要点齐全;表达流畅,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以上对诗歌鉴赏进行了粗略的谈论。我相信,只要教师引导学生对诗歌产生兴趣,并且掌握一定的规律和方法,摒弃为做题而做题的思想,就一定能帮助学生打开诗歌鉴赏的大门,在平时的学习和考试中游刃有余。

猜你喜欢

答题意象题目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关于题目的要求
追根求源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