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叶知秋

2011-02-19刘秀萍江苏省泰州市高港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1年8期
关键词:李清照意象诗人

■刘秀萍 (江苏省泰州市高港中学)

一直以来,古典诗歌教学可以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学效率不高,直接导致中考这一项学生的得分普遍偏低。教是为了不教,如何提高古诗教学效率,制定有针对性的应考策略,这是每一个语文老师必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依据平时教学和带毕业班中考复习的经历,我认为,古典诗歌教学遵循的原则可以用“一叶知秋”来概括。下面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得一叶,赏一叶

学会读一首诗。在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中,以“读”来带动“鉴赏”。可以通过下面四个步骤来实现学习目标:

1.初读诗词,整体感知。这是鉴赏诗歌积累的第一步,这一教学环节一定要引导学生注意积累古诗词的背景知识。这方面主要包括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感情﹑艺术风格等,掌握了这些内容,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就能对诗歌进行全面的分析了。譬如杜甫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李白愤世嫉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辛弃疾抗金复宋的大业,在气势雄壮的主调之外,也不乏婉转悱恻。其他的诗人如王维﹑杜牧﹑李商隐﹑苏轼﹑陆游等,都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复习中做研究性的总结概括。

2.品读意象,体会意境。意象是古代诗人表情达意所依托的客观物象,它是构成意境的基本单位。“一切景语皆情语”,鉴赏诗歌,要用一双明亮的眼睛和一颗敏感的心。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了解一些文化常识,特别是诗歌中一些意象的含义尤其重要,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这是鉴赏诗歌积累的第二步。如“柳”表送别离愁,“鸿雁”代书信,“梅花”象征高洁或不屈不挠,“竹 ”象征正直、不从俗、向上、有气节,“夕阳”多给人以失落 、凄凉之感,常用来表现诗人的思乡之情等。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整首小令十一个意象,再现了浪迹天涯的游子在深秋黄昏时刻孤寂无依的悲凉处境,表达了思念故乡的愁苦心情。全曲不着一“秋”,却写尽深秋荒凉萧瑟的肃杀景象;不用一“思”,却将游子浓重的乡愁与忧思写得淋漓尽致。

3.精读诗句,赏析语言。一是析字词句篇,感受诗歌语言美。要引导学生准确理解词句,并且要在把握基本语义的基础上,挖掘其深层次含义;从诗歌语言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等特点进行评析。二是赏析表现手法,感受诗歌新奇美。表现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双关等修辞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写作手法,还包括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虚实相生等表现技巧。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逐步渗透鉴赏诗歌的这些常识,有助于学生深入准确地理解诗歌内容。这是鉴赏诗歌积累的第三步。比如笔者在教李煜的《相见欢》时,让学生赏析“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中的“锁”字时,一位学生回答:“表面写凄惨秋色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其实‘锁’住的是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一语双关 。”

4.诵读全文,把握情感。诗歌教学到这一步骤,要求学生带着诗人的情感朗读全文。读,可以有多种形式。或指名朗读,或学生齐读,或分小组比赛,来全面激发学生热爱诗歌、朗诵诗歌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诗情。最后背诵,长期下来就会积累一定量的诗歌,为诗词鉴赏打下一个感性基础。

二、赏一叶,品一叶

学会读一组诗。在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中,以“读”来促进“比较”。

每一篇古典诗歌,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彼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总是孤立地教某一篇古诗,而要加强诗歌的比较,通过比较寻找相似点,体会差异性。相同风格的诗歌可以摆在一起进行对比教学,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诗作也可以摆在一起进行对比教学,以此来全面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文学修养。比如一位老师在执教《走进李清照》时,把李清照的《如梦令》《醉花阴》《武陵春》拿来进行对比教学,通过引导、分析,学生很快就比较出三首词的不同点:第一首表达的是李清照少女生活的情趣,境界优美怡人;第二首抒写的是词人与丈夫离别的寂寞与相思情怀;第三首则是历尽乱离之苦后,词人内心极其悲痛。通过这样的对比教学,学生们不仅熟悉了这三首词,还对李清照这个人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三、品一叶,鉴一叶

学会读一类诗。在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中,以“读”来找“规律”。

可以把同一作者、同一题材、同一风格的诗作摆在一起,通过比较,让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从而归纳出一定的规律。或抓住一个关键字,谈古今炼字的典范;或抓住一个名句,剖析其精妙的艺术手法。无论从哪个角度入手,都能异中求同,将所学诗歌的内涵拓宽。如李煜《相见欢》中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是流传千古的名句,它用比喻的手法,把愁和丝缕作比,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表现了作者的愁思之多。这是作品艺术上的成功之处,由此可引出李煜《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秋浦歌》中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清照《武陵春》中的“只恐双溪舴艨舟,载不动,许多愁”,贺铸《青玉案》中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秦观《千秋岁》中的“飞红万点愁如海”等诗中“愁”等意象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比较教学,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并不是一个个孤零零的个体。这样以点串线、由线到面,学生就可以总结出一些规律。

不管是学一首诗,还是学一组诗、一类诗,在教学过程中,“读”一定要贯穿始终。要处理好“读”与各个教学环节的关系,重点是让学生读,带着老师的问题逐步深入地读,在读中悟,仅靠老师讲和分析是学不好古典诗歌的。

通过这三个层次的逐步训练,让学生达到“一叶知秋”的能力。积累多了,训练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对知识融会贯通,形成解题能力,从而最终实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猜你喜欢

李清照意象诗人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点绛唇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喝醉的李清照
李清照改嫁辨证
诗人与花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