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接受美学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2011-02-19石小玲湖北省襄樊市致远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1年8期
关键词:文学作品美学文本

■石小玲 (湖北省襄樊市致远中学)

一、接受美学理论

接受美学源于阐释学文论,其代表人物是德国人姚斯和伊索尔。接受美学把传统文学理论“作家—作品”的研究对象变为“作家—作品—读者”,认为文学作品是为广大读者的阅读创作的,作品的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才能表现出来,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是由作者的作品和读者的接受意识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接受美学认为,阅读的活动对象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对读者产生什么影响,是由作品的内容、性质和潜在的功能决定的。同时,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根据各自不同的世界观、思想水平、社会阅历、文化修养、爱好特长等,对文学作品会产生各自不同的联想和理解。

二、接受美学解读的基本特征

1.文本的召唤结构。英伽登在艺术本体论研究中指出,作品充满了未定点和空白图式结构,这些未定点和空白图式结构需要读者去确定和填补。未定点和空白本身就是一种能够召唤读者的阅读机制;文本中空白图式的连接存在非连续性,它需要读者发挥丰富而具体的想象去衔接;读者对作品的视域的突破,实现读者视域和作品视域的融合,也是一种召唤读者的结构机制。因此,文本召唤是文本自身的一种结构特征。

2.意义空白或不确定性。美国的霍拉勃在其著作《接受理论》中认为,一切客体都有无限的决定因素,认识活动无论如何也不能穷尽所有的特殊实体的每一个决定因素。因此,作为反映客观生活的文学作品,都包含无数的未定之处,而读者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排除或填补未定点。没有这种具体化过程,文本表现的世界就不会从图式化结构中呈现出来;加上这种具体化同读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个人经验等多种因素相联系,所以具体化因人而异,但它又离不开文本。

3.作品价值的两极性。接受美学认为,在“作家—作品—读者”三个环节中,最重要的是读者。在当前,文艺美学应打破传统的封闭式的研究,重视文艺作品的信息反馈系统。在说明作家写作原因、写作内容和如何表现的同时,还应该研究时代、地域、经济地位、社会政治、审美意识不同的读者怎样接受作品及其反馈过程、反馈内容和反馈规律。这为我们当前的语文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语文教育现状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以应试为目的,以灌输知识为手段,视语文为纯工具学科,强调语文学习的实用价值、功利价值,把语文中、高考试题解析成一个个考点,形成“词语解释——分段并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的语文教学模式。由于这种模式重讲读轻思考、重分析轻体验、重结论轻过程、重机械训练轻欣赏熏陶,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抑制了老师的教学热情和创造性。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最基本的教学指导思想是“文道统一”,忽视了文学作品通过塑造文学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具有生动性、形象性的特点。

当今,在西方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新课程改革在进行之中,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语文课堂活跃起来,就应当渗透美育,通过对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不但激活了语文课堂教学,还能通过美育促进智育和德育。

四、接受美学和接受美学解读在教学中的运用

在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和作品之间建立良好的“对话关系”,就要把有待理解的作品作为“对话”的一方,把学生对文本的疑惑之处作为问题呈现出来。教师要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通过解读文本,品味作品的语言,欣赏作品所创作的文学形象等,自己从文本中找到答案。这就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变课堂教学单向信息灌输为多向信息传递,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文学作品的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通过教学主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

1.建立自觉的期待视野。姚斯认为,期待视野指读者在阅读理解之前,由读者文学解读经验所构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前结构,对作品呈现方式、意义、结构等的预测和期望。期待视野可引导读者对文本信息的理解和接受,是读者解读的前提和基础,并随文本的解读实践发生变化和拓展。当期待视野与文本相吻合时,读者的解读会顺利实现;如果不一致或完全冲突,读者必须重新建构新的阅读经验,形成新的阅读视野,从而实现文本的阅读。

2.创设自由的朗读空间。语文教学中的朗读不仅是学生感知文本的过程,也是欣赏和再创造的过程。学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才能体会作品的感情,通过音调、音速、节奏、感情等把作品的感情传达出来。长期以来,“填鸭式”教学强调精讲细练,很少或没有给学生创设自由的朗读文本的空间,没有学生自己的理解和创造。因此,把朗读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富有激情、创造性地朗读文本,有利于学生欣赏文本中的美学形象并对之进行再创造。

3.品味丰富的语言。文学语言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多义性。其内涵的丰富表现在词语意义是一个可以不断发展的系列,这是增强作品表现力的重要手段。如闻一多的诗歌《死水》末两句“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什么世界”,对“丑恶”一词的理解,就见仁见智。黄药眠先生认为,诗中描绘的景象不是美的所在,“丑恶”用的是它的本义。而臧克家先生认为:“《死水》是客体的象征,它既如此腐朽,如此令人绝望,不如索性让另一种力量来开垦它……这是作者心中一个未知的渺茫的希望,我们是否可以把这个希望理解为革命?”

4.走进神秘的不确定区域。读者对文本有多少种不同的理解,就有多少个空白点或不确定性。研究者对经典名作的研究之所以延续不断,就因为它们有无数个“空白点”。语文教学从中得到的启发就是:要引导学生走近文学作品那神秘的不确定区域,强化“空白点”教学,激发学生的再创造欲望,把“空白点”予以“具体化”,使他们从文学作品中获得真正的体验和欣赏。

美学理论有助于语文教师摆正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位置,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阅读体验;该理论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探究能力和创造审美形象的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特点,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极探究,同时还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充分挖掘学生的兴趣、专长和能力,鼓励他们在阅读中大胆创造丰富多彩的审美形象,不断提高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语文教学与美育紧密结合。

当然,教师要在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同时,注意克服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随意性和无目的性。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不能脱离文本,更不能主观臆测,妄下断言,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作品与读者 (学生)的对话,学生才能通过作品感知美,欣赏美,进而创造美。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美学文本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