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农村环境污染典型调查——洪湖市万泉镇南昌村实证研究
2011-02-19胡久生邢晓燕李兆华涂建华
胡久生,邢晓燕,康 群,熊 文,李兆华,晏 群,涂建华
(1.湖北省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湖北武汉430071;2.湖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湖北武汉 430062;3.湖北省区划研究所,湖北武汉 430062)
湖北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基地,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不仅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而且严重制约到湖北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因此,湖北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的突出问题之一[1]。该课题选择洪湖市万泉镇南昌村进行农村环境问题研究,主要是因为南昌村不仅是湖北农产品主产区的典型代表,也是全省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示范的重点之一,对南昌村的环境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准确把握南昌村的环境状况,该课题研究采取了实地调查和抽样检测等方法,对农村环境中突出的水、土壤和垃圾污染进行了重点研究,分析了问题产生的成因、提出了农村环境问题的治理对策,以期为全省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提供参考与借鉴。
1 南昌村环境现状
1.1 南昌村水环境现状
1.1.1 塘堰水质状况
南昌村116个塘堰总面积约 106.7hm2。其中,鱼塘 50个 (面积 57.3hm2)、蟹塘 42个 (面积29.8hm2)、藕塘24个 (面积19.5hm2),主要位于洪排河堤西北侧。塘堰水源由洪排河上游经渠道引入,流经各塘堰后经水渠汇入洪排河下游。居民住宅和其生活污水通过管道与沟渠相连,也直接排向各塘堰。2009年10月课题调查组随机选取了4口鱼塘、3口蟹塘和1口藕塘,对其进行了水质采样监测,共检测了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及重金属类共11个污染指标,获得了88个检测值。
按照水体功能区划,该水域应该满足地表水中Ⅲ类水标准。对监测数据,用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进行评价,监测数据所反映的结果:所有塘堰中未检出铅、镉和铜等重金属,检出锌的含量均符合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但鱼塘、蟹塘水体中,检测出总氮值最高达8.5mg/L,最低值2.1 mg/L,平均值4.5 mg/L,其平均值是国家标准限制值的4.5倍,最大超标倍数达8.5倍 (Ⅲ类水质标准中总氮限制值是1.0 mg/L);检出化学需氧量值最高达105mg/L,最低值36mg/L,平均值为59mg/L,其平均值是国家标准限制值的3倍,最大超标倍数达5倍多 (Ⅲ类水质标准中化学需氧量限制值20mg/L);检出总磷值最高达0.7mg/L,最低值0.1 mg/L,平均值0.3 mg/L,其平均值是标准限制值的1.5倍,最大超标倍数达3.5倍(Ⅲ类水质标准中总磷限值是0.2 mg/L);总氮和COD检测值的超标率为100%,总磷检测值的超标率为71%。据此结论,其主要污染因子为总氮、化学需氧量和总磷,而重金属不是主要污染因子。
监测结果表明:所监测的4口鱼塘水质均为劣Ⅴ类,两个为极重富营养,1个为重富营养,1个为富营养;3口蟹塘中两个水质为劣Ⅴ类,1个为Ⅳ类,3个蟹塘全部为重富营养化;1口藕塘为劣Ⅴ类,重富营养化;所有鱼塘和蟹塘水质均达不到国家地表水标准中的Ⅲ类标准,即该村鱼塘和蟹塘均已经丧失了作为渔业养殖用水的功能。同时,其劣五类水塘作为周边农田的灌溉用水也不合格。
1.1.2 沟渠水质状况
南昌村大小沟渠35条,分布在洪排河两侧的水产养殖区和主要种植区内。其水源都来自于洪排河在南昌村的上游河段。2009年10月,课题调查组对其中13条主要水渠进行了采样监测,其中8条为水产养殖区域水渠,5条为农业种植区灌溉水渠。
按照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对8条养殖区水渠进行评价。按照水体功能区划,该水域应该满足地表水中Ⅲ类水标准,但监测数据所反映的结果:所有沟渠中未检出铅、镉和铜等重金属,检出锌的含量均符合地表水Ⅰ类水质标准。检出总氮值最高达4.6mg/L,最低值2.4mg/L,平均值3.6 mg/L,其平均值是国家标准限制值的3.6倍,最大超标倍数达4.6倍 (Ⅲ类水质标准中总氮限制值是1.0 mg/L);检出化学需氧量值最高达116mg/L,最低值15.6mg/L,平均值54.3mg/L,其平均值是国家标准限制值的2.7倍,最大超标倍数达5.8倍 (Ⅲ类水质标准中化学需氧量限值20mg/L);检出总磷值最高达0.7mg/L,最低值0.1 mg/L,平均值0.23 mg/L,其平均值是国家标准限制值的1.2倍,最大超标倍数达3.5倍 (Ⅲ类水质标准中总磷限值是0.2mg/L);总氮检测值的超标率为100%,COD检测值的超标率为88%,总磷检测值的超标率为25%。其主要污染因子为总氮、化学需氧量和总磷,而重金属不是主要污染因子。
监测结果表明:8条水产养殖区域水渠中,6条沟渠水质为劣Ⅴ类,两条为Ⅳ类;6条水渠为重富营养化,1条为富营养化,1条为极重富营养化。所有水渠均不能满足渔业用水的要求。其劣Ⅴ类水渠甚至不能满足农业灌溉用水的要求。同时,对5条灌溉渠采用国家农田灌溉水水质标准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处于种植区的5条灌溉水渠水质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农田灌溉水水质标准。
1.1.3 河流水质状况
南昌村内河流只有1条,即洪排河。洪排河是洪湖湖区内和一条人工河,起自监利县的半路堤,由瞿家湾镇屯小村入境,流经沙口、汪庙等地后通过高潭口电排站流入东荆河,长约67km,经东荆河最后汇入长江。为了解洪排河水质以及南昌村生产生活对其造成的影响程度,该课题调查组于2009年10月在洪排河上游距南昌村100m处和洪排河下游距南昌村10m处各设置一个监测点,对其包括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锌、铜、铅、镉在内的9个污染指标进行了监测。
监测结果表明:按照水体功能区划,对照国家地表水水质标准进行评价,洪排河水质应满足该标准中作为渔业和集中生活用水水源地的Ⅲ类水质标准。监测数据显示:洪排河上游距南昌村100m处水质类别为地表水Ⅲ类水质,可以满足渔业和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的功能要求。而洪排河下游距南昌村10m处为地表水劣Ⅴ类水质,主要污染因子是总氮和总磷,总氮检出值为1.8 mg/L(Ⅲ类水质标准限制是1.0 mg/L);总磷检出值0.6 mg/L,超过Ⅲ类水质标准限制0.2 mg/L两倍,其下游10m处水质受到污染,不能满足渔业和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的功能要求。
1.1.4 南昌村地下水水质状况
南昌村内有水井17口,井深在4~10m左右,为浅层地下水井。据调查,该村没有安装自来水前,村民全部饮用井水,2009年安装自来水后,由于村民用水习惯和用水成本问题,仍然有86%的村民在饮用井水。2009年10月和12月课题调查组随机抽取其中5口水井对其进行了现场采样和水质分析,共监测酸碱度、色度、浊度、硬度、锌、铜、铅、镉污染指标8项。
监测结果表明:用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对其进行评价,5口井的浊度都超过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检测值最大为9 NTU,最小为5.2 NTU,平均浊度为7 NTU,超过了国家饮用水标准中浊度限值 (1NTU)6倍;硬度检测值最大值为405mg/L,最小值为350mg/L,平均值为382mg/L。硬度虽然在国家标准限值450mg/L范围以内,但检出最大值已接近标准,平均硬度比通往该村自来水硬度 (平均值49mg/l)大近7倍;铜、铅、镉未检出,锌含量符合国家标准。由于浊度超标,硬度接近标准限制,该村井水并不适合长期直接饮用。据部分村民反映,从水井取水时,打上来时井水还比较清澈,但放置一段时间或将水烧开以后,就有较多黄色水垢产生。据调查,该村患有泌尿系统结石的村民较多,村民饮水安全存在隐患。
1.2 土壤环境现状
据统计,南昌村有旱田34.2hm2(包括种植区旱地和水产养殖区塘堰周边的田埂),主要种植有油菜5.3hm2、冬小麦2hm2、芝麻20.7hm2,还有黑麦草和苏丹草0.2hm2左右。水田46.1hm2,主要种植中稻。
根据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土壤质量分为3级,该村种植区为一般农田,其土壤应该符合土壤质量二级标准。2009年10月课题调查组对该村土壤进行了布点采样监测,共采集土壤样方13个,其中洪排河东南侧主要种植区内水稻田土壤样方7个、棉花田土壤样方1个、农林混种田土壤样方1个;洪排河西北侧水产养殖区田埂上黑麦草种植区土壤样方1个、棉花田土壤样方1个、油菜芝麻混种田土壤样方1个。按照检测要求,检测了六六六、DDT和重金属等污染指标6项,获得土壤污染指标监测数据90个。用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15618-1995)和国家标准评价方法内梅罗指数法对其进行评价,其评价结果如下。
1.2.1 水稻田土壤质量
洪排河东南侧主要种植区内水稻田7个采样点中,所有采样点的锌含量达到了国家土壤质量一级标准;铜含量有6个达到了国家土壤质量一级标准,1个达到了国家土壤质量二级标准;所有铅含量达到了国家土壤质量二级标准;镉含量有4个达到了国家土壤质量一级标准,3个达到了国家土壤质量二级标准;六六六含量有3个达到了国家土壤质量一级标准,4个达到了土壤质量二级标准;滴滴涕有3个达到国家土壤质量一级标准,4个达到国家土壤质量二级标准。综合评价结果为:6个稻田采样点质量为清洁,1个为尚清洁。
1.2.2 农林混种区土壤环境质量
洪排河东南侧主要种植区内有1处农林混种区,主要种植白杨树和苏丹草。该处采样点土壤,铜和镉含量达到国家土壤质量一级标准,锌和铅含量达到国家土壤质量二级标准;六六六和滴滴涕含量达到国家土壤质量二级标准。综合评价结果为:农林混种区土壤质量为清洁。
1.2.3 棉花田土壤质量评价
洪排河东南侧主要种植区内棉花田土壤中,锌、铜含量达到国家土壤质量一级标准。铅、镉和六六六含量达到国家土壤质量二级标准。滴滴涕含量达到国家土壤质量三级标准,其检测值为0.8mg/kg,比国家二级标准限制0.5 mg/kg高0.3mg/kg;洪排河西南侧水产养殖区田埂上棉花地土壤中,锌含量达到土壤质量一级标准。铜、铅和镉含量达到国家土壤质量二级标准。六六六和滴滴涕含量达到国家土壤质量三级标准,检出值分别为0.56mg/kg和0.72mg/kg,略高于国家二级标准限值0.5 mg/kg。综合评价结果为:两处棉花田土壤质量为轻度污染。
1.2.4 油菜地土壤质量
油菜地位于洪排河西南侧水产养殖区鱼塘周围的田埂上。锌和铜含量达到国家土壤质量一级标准;铅和镉含量达到国家土壤质量二级标准;六六六和滴滴涕未检出。综合评价结果为:油菜地土壤质量为清洁。
1.2.5 油菜芝麻混种区的土壤质量
油菜芝麻混种区位于洪排河西南侧水产养殖区鱼塘周围的田埂上。锌、和铜含量达到国家土壤质量一级标准;铅和镉含量达到国家土壤质量二级标准;六六六和滴滴涕未检出。综合评价结果为:油菜芝麻混种区土壤质量为清洁。
1.2.6 黑麦草种植区的土壤质量
黑麦草种植区位于洪排河西南侧水产养殖区鱼塘周围的田埂上。锌含量达到国家土壤质量一级标准;铜、铅和镉含量达到国家土壤质量二级标准;六六六和滴滴涕未检出。综合评价结果为:黑麦草种植区土壤质量为清洁。
总的来看,南昌村土壤环境现状除棉花田外大部分土壤质量为清洁,能达到国家土壤质量二级以上标准;棉花田中有机氯农药六六六和滴滴涕残留量略超过国家土壤质量二级标准,表现为轻度污染。
1.3 垃圾污染现状
南昌村垃圾的来源主要有两大部分,一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包括秸秆、农膜和农药瓶等;二是来源于居民的日常生活,如厨余、废纸等。为了摸清南昌村垃圾的产量、种类和来源,课题调查组分别用现场采集法、称重计算法、实地观察法对南昌村生产和生活垃圾进行了研究。
1.3.1 生活垃圾
随机抽取了该村的63户居民,对其在1周内产生的生活垃圾进行收集,并进行分类称量。得到村民一周内产生的不同类别的生活垃圾重量,经过计算得出:每年南昌村产生生活垃圾总量近30t,其中厨余有13t、废纸8.4t、塑料2.3t、玻璃1.4t、杂草3t、废衣物1t、废建材0.26t。可以看出有机废弃物厨余和废纸占了一半以上比例,废旧塑料2.3t,占近8%。
据现场观察,整个村庄没有固定的垃圾收集堆放点及垃圾箱,没有专人保洁清运。生活废弃物被村民随意丢弃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厨余废纸等有机废弃物腐烂后污染了土壤水体,其它无机废弃物不易腐烂,但占用场地,影响村容村貌;不宜降解的塑料制品造成的白色污染也不容忽视。
1.3.2 生产垃圾
指来自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垃圾,主要包括有秸秆,塑料棚膜、农药瓶、精饲料等,其中秸秆是主要的农村生产垃圾。根据估算,南昌村各类作物秸秆年产总量为549t,稻子秸秆年产生量最多,为272.2t,其中近80%的在田间地头被村民焚烧掉;芝麻、棉花和油菜秸秆基本被各户留存作为薪柴,部分家庭用作灶火燃料,一些用于熬煮饲料,例如0.67hm2鱼蟹塘一年要用掉2 500~3 000kg的薪柴。据现场观察,村民将农田中收获的芝麻等含秸秆类经济作物,收割到家中空地上晒干存放,剩余的所有秸秆抛弃在屋后空地。
调查表明,一部分秸秆被堆在田间焚烧,污染了大气;一部分秸秆被村民随意丢弃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腐烂后污染了土壤水体。由于农民环保意识较淡薄,将农药瓶等生产废弃物随意丢弃沟边,对水体造成威胁。
综上所述,南昌村生态环境污染的突出问题是:南昌村内地表水富营养化污染严重,水产养殖区水域内塘堰和沟渠已丧失渔业功能,有些甚至不能作为周边种植区的灌溉水源,并且这种污染已经间接影响了洪排河水体质量;地下水浊度超标,硬度接近限定值,不适合直接饮用,然而仍为86%的居民所饮用,农民饮水安全堪忧。南昌村土壤除棉花田外大部分土壤质量为清洁,能达到国家土壤质量二级以上标准;棉花田中有机氯农药六六六和滴滴涕残留量略超过国家土壤质量二级标准,表现为轻度污染。南昌村年产生活垃圾无收集与清运公共设施,垃圾随意堆放污染了周边土壤水体,秸秆焚烧造成大气污染。
2 南昌村环境污染成因分析
2.1 水产养殖中过量投肥
南昌村居民收入的近90%依靠水产养殖业,然而由于片面追求高产,忽视生态平衡,养殖户向水体中投掷了大量肥料。据了解南昌村在养殖水面,每667hm2要投加300~350kg的化肥,其中含有的氮、磷营养物质导致水体及底泥富营养化,对水体造成了严重污染。该水域养殖面积为106.7hm2,每年水产产量为352t,根据水产养殖污染排放量的计算方法[2],以及投加化肥、饵料的实际情况,通过计算得知,每年该水域水产养殖过程向水体排放了化学需氧量38t,总氮18t,总磷2.67t。水产养殖中肥料投加过量是导致养殖水域的富营养化的最主要原因。
2.2 居民生活污水直排
全村居民区分布较为集中,位于洪排河与水产养殖水域之间,中间没有田地相隔,全村共有220户1 200余人,其中常住人口为510人。据计算,南昌村仅2008年就向收纳水体排放了44.6t生活污水,其中产生的污染物有化学需氧量3.3t,氨氮0.8t,总氮1t,总磷0.09t。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养殖水域是造成总氮、总磷和COD严重超标和水体极度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
2009年南昌村开始进行新农村建设,已建好化粪池和沼气池的69户中,真正投入使用的只有8户,其余61户人家仍然沿袭着旧的生活方式。此外,日常洗涤污水的随意泼洒现象仍然十分普遍。洗涤废水会随着地表径流进入水体,导致地表水中磷负荷的增加。
2.3 生产生活垃圾随意堆放
南昌村年产生活垃圾30t,各类秸秆549t,整个村庄没有固定的垃圾收集堆放点及垃圾箱,没有专人保洁清运。村内产生的生产生活垃圾被随意丢弃在房前屋后和路边水边,堆放的秸秆腐烂后,大量的营养物质和有毒物质随着雨水和地表径流进入水体,产生污染。
2.4 畜禽养殖散养
南昌村没有较大的畜禽养殖场,养殖户只有1家,养殖有生猪20多头,鸭110只。其余以家庭式散养为主,有3头耕牛,每户养3~7只鸡,均供自家生产生活需要。村内没有专门的畜禽粪便处理设施,一般将粪便堆在沟渠或塘边,堆放的粪便不仅影响了村容村貌,并且会随着地表径流和雨水冲刷进入水体,导致地表水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但从总体来看,南昌村畜禽养殖规模不大,因此不是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
2.5 塘堰周边种植区化肥过量
南昌村水产养殖区塘堰周围,种植着油菜、冬小麦和棉花等作物,在种植过程中施加化肥。蔬菜种植面积小,主要施用农家肥。据调查,南昌村施肥量偏高,每667m2施用氮肥50kg、磷肥50kg和复合肥40kg,远超过全国化肥平均施用水平 (26.7kg/667m2左右),更高于发达国家15kg/6672的安全上限。而且,在化肥施用还存在各种肥之间结构不合理等现象。过多的化肥不能被植物所吸收,会随着施肥雨水冲刷和地表径流进入水体,污染地表水,是引起塘堰氮磷含量超标的原因之一。
2.6 有机氯农药残留
南昌村除棉花田外大部分土壤质量为清洁,能达到国家土壤质量二级以上标准;棉花田中有机氯农药六六六和滴滴涕残留量略超过国家土壤质量二级标准,表现为轻度污染。
2.7 垃圾污染
南昌村年产生活垃圾30t,各类秸秆549t,但是村内没有垃圾收集与清运公共设施,垃圾随意堆放污染了周边土壤水体,秸秆焚烧造成大气污染。此外,由于村民环保意识普遍较弱,废弃农药瓶随意丢弃在田埂、沟渠、塘堰或河边的现象较为普遍,甚至有的村民将未用完的农药直接倒在山沟、水塘中。如果不加强农村垃圾清运与处理设施的建设,势必有一天出现垃圾占田、垃圾围村的局面,影响新农村的建设。
2.8 外来污染情况
南昌村周边主要乡镇企业为汽车零部件装配厂,并没有工业排污口,因此对南昌村环境的影响很小。
3 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对策与措施
3.1 开展宣传教育和培训,增强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环境保护意识
3.1.1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和法制观念
一是增强基层干部的环保意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牢固的群众观,把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纳入工作职能之中。二是提高农民群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农村基层干部应加强对农民群众的教育和引导,有效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科教片等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从宣传《环保法》入手,深入开展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教育,提高农民群众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5]。
3.1.2 加大培训力度,建立农村环保教育的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村镇环保培训机制。把教育培训工作延伸到乡镇和村庄,通过举办短期培训班等形式,对农民、各级基层干部和基层环保技术人员进行环保政策、法规、知识培训。二是编写农村环保科普读物。组织力量编写有关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的简易科普读物,内容包括农村环境恶化的现状,及其危害性。可采取图片、宣传册、多媒体等形式,便于农民群众熟悉和掌握相关环保常识,增强环境保护的紧迫感。
3.1.3 转变工作方法,落实农村环保知识教育和普及工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转变工作方法。把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教育纳入基层工作范围,精心组织各种形式的环保教育和督查活动。二是改进工作作风,树立服务农民的观念。充分发挥乡镇、村两级组织的作用,将环保教育同提高农民素质、科技兴农和农村脱贫致富有机结合起来,及时解决农民在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切实将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融入到农业生产之中。
3.2 加大监测和管理力度,认真编制环保规划,为农村环境保护提供保障
3.2.1 开展农业环境调查和监测工作,预防农村环境污染
一是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监测和评价工作制度。定期调查和监测农村饮用水水源地、自然保护区和基本农田等重点区域,正确评价该地区的环境基本要素质量,结果予以公布。二是建立农村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开展环境污染与健康危害风险评价,以及污染事故鉴定和处置工作。倡导农村垃圾、污水集中管理和收费管理,从源头上预防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发生。
3.2.2 认真编制农村环境保护规划,建立环保管理体系
一是编制农村环境保护规划。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对农村聚居点、乡镇企业、养殖场实施布局规划,确保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规划和农村区域产业发展布局、供水、供电、交通等各专项规划相衔接、相适应。二是发挥规划的调控作用。以规划先行、靠规划调控、按规划执行,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从规划入手解决布局性和结构性污染问题。
3.2.3 加大管理力度,建立环境管理政府绩效考核和奖惩制度
一是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干部政绩考评体系,逐级分解任务,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二是建立农村环保奖惩机制。乡镇特别是行政村要制定村规民约、奖惩办法等,让大家相互监督,共同执行。对污染环境的企业,政府按照其盈利比例,强制其交纳环境治污基金,用于奖励积极参与地方环保的乡镇企业,以及指导农民科学种植、科学养殖的科技人员。
3.3 改革投融资机制,增强技术支撑能力,夯实农村环保工作基础
3.3.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拓宽投融资渠道
一是建立多层次投资机制。二是建立多渠道融资机制。出台税收、信贷等相关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国际国内金融组织等参与农村环保事业,对积极主动有效治理农村环境污染的国有企业、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在项目立项、银行贷款、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3.3.2 加大科研投入,增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技术支撑能力
一是以科技创新推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充分发挥科技、农业、环保等部门的技术优势,联合和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积极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环保实用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工作。二是建立和完善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加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加快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创新,建立农村环保适用技术发布制度。通过试点示范、教育培训等方式,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促进农村环保适用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3.3.3 建立健全市场运作机制,实行有偿服务
一是建立市场化运作的发展机制。成立诸如“农村安全用水协会”等合作经济组织,实行农村用水有偿服务,由其负责农村水资源利用与管理工作,承担农村安全饮水、水源保护、用水管理、节水管理、污水治理、沟渠河塘管理和维护等工作。二是构建新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鼓励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以及各类专业性经济合作组织参与农村环保科技推广。鼓励支持科技推广人员以科技服务、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形式参与农村环保产业化经营。
3.4 改革农业生产方式,推广实用技术,提高农村自然资源利用效率
3.4.1 推广环保实用技术,提高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率
一是采用生物浮岛污水生态处理技术净化水质。该技术将农业种植延伸到了水体,主要用于农村富营养化水体的资源化治理。2009年初,在洪湖市万泉镇南昌村进行“生物浮岛水上蔬菜”栽培试验示范,主要种植品种以竹叶菜为主。经过1年的栽培试验证明,已把农村富营养化水体变成了可利用的农业资源,消除水体黑臭和减轻富营养化程度,并在治理过程中获得农业收益,实现农业与环保的双赢。实践证明,生物浮岛污水处理技术在湖北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二是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建立“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循环农业模式,加快南昌村以户用沼气池为重点的“一池三改”建设,推行“猪—沼—作物”、“草基鱼塘”等循环农业模式,加强“三沼”(沼气、沼液、沼渣)综合利用,大力推广沼液、沼渣有机肥料[6]。
3.4.2 发展清洁养殖,控制水产养殖污染
一是科学养殖,合理投饵。水产养殖是南昌村最大的水污染源,要以高密度精养鱼池为重点,科学确定养殖密度并合理投饵。采用封闭式循环流水养殖方式,对水产养殖废水进行净化和回用,减少面源污染的排放。二是推广生态养殖模式。按照无公害水产养殖的标准对养殖户进行技术指导和评估,并加以推广。目前技术比较成熟的生态养殖模式有“立体养殖”、“稻虾连作”等[7],均适合在南昌村推广。
3.4.3 发展科学施肥施药技术,预防农村环境污染
一是推广精准施肥技术。应充分考虑南昌村区域特点,推广测土配方和精准施肥技术,提高化肥利用效率,并增加农家肥的施用比例,从源头上控制化肥的大量施用。二是科学使用农药[8]。严格按《农药管理条例》的各项规定进行保存、运输和使用。使用农药的工作人员必须了解农药的有关知识,合理选择不同农药的使用范围、喷施次数、施药时间以及用量等。禁止使用残留时间长的农药,如六六六、滴滴涕等。发展高效低残留农药,如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减轻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1 胡久生,李兆华,邢晓燕,等.湖北省农村水体污染成因及治理办法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1):64~71
2 程波,张从.农业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3 陈向红,胡迪琴,等.广州地区农田土壤中有机氯农药残留分布特征.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6):117~120
4 胡细全,李兆华,康群.湖北省农村环境调查与分析.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7):34~37
5 李兆华,黄薇,李长安,等.湖北省农村地区面源污染现状分析.长江科学院院报,2007,(24):6~9
6 姜达炳,谭勇.湖北省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分析与对策措施.环境整治,2005,(4):31~34
7 周全,高超.湖北省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中国水土保持,2006,(7):28~29
8 高翔云,汤志云,李建和,等.国内土壤环境污染现状与防治措施.环境保护,2006,(4):50~53